“全纳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鲁爱玲
鲁爱玲
(安庆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安徽 安庆 246001)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的。此后,世界许多国家按照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在本国开展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对于全纳教育的含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基本内涵是指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教育,也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
这个理念的核心内涵是教育公平。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应该排斥任何人,而应该接纳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本宗旨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本文结合职业学校教学工作,探讨全纳教育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运用。
1 树立全纳性思想,接纳并尊重每个学生
“全纳”是针对其反义“排斥”(exclusion)的,根据全纳理念,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即“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1]。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招生形势不尽人意,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生源质量逐年降低。招生困难已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招生都快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报名就被录取。根据新生入学问卷调查统计:真正自愿读职高的学生只占15%,另85%生源是:没达上普通高中最低录取线、没参加中考的、还有很小部分是身体、心理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我担任班主任十年间,我所带的班级这类学生就有5个)。面对这些家庭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求学要求不同,能真正做到全纳所有学生,并尊重每个个体,是件非常棘手和困难的事,在具体教学中,我奉行两点: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成为一名全纳性教师。掌握全纳教育理念,熟知学生包括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会更多的交流方式,提高与人的沟通能力,反思教育效果并不断改进,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能有任何歧视、厌恶、偏心的言行”[2]。
其次,从细节着手。“身教重于言教”,教学中多点爱心、细心、耐心、恒心,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很重要,都有自身价值,使他们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就读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长期被忽视,自怜、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许多学生家长在外打工,遇到问题得不到家庭的及时帮助和解决,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每年对于新带的班级,我都要先尽可能和班主任、其他授课教师、学生沟通,尽可能多了解每个学生的信息,以便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人施教。例如我去年带三个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基础知识》这门课,这三个班虽是同届但风格迥异,一个是春招班(不参加中考,初三下学期就到我校就读),还有计算机专业8班和9班。春招班学生大部分不爱学习,学习习惯差,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讲话、睡觉,是许多教师最不愿带的班级。8班学生活泼,9班学生来自农村较多,上课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困难。基于这些现状,同一节内容我要准备三套教学方案,对于春招班的学生,上课时要少讲,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有事可做,任务驱动时,设计的任务小而不复杂,能让大部分学生完成,让他们在自己动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导他们专注学习。9班学生不太爱交流,布置任务时以小组为单位,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同时我在上机指导时,主动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耐心地解释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些关注和鼓励。对于8班,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在设计任务时,加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平时上课时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或行为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在班级大力宣传,不断赞赏,发一只笔或奖励一本本子;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单独批评指正,不当众批评,更不会实施体罚。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鼓励和赏识。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新班级我只要用半个学期就能对每个学生熟悉,在与学生多次的交谈和接触中,渐渐消除他们的戒心,师生关系在相互尊重中融洽起来。
2 实施全纳性教学,促学生参与、合作和发展
接纳所有学生这只是“全纳理念”实施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如何实施全纳性教学。“全纳性教学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中心教学法;(2)实行个别教学;(3)实行合作教学”[2]。
全纳性教学的思想与新课改是不谋而合。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实行个别教学,这看似困难,但随着现在班级的规范减小,再加上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设备,这也为实施个别教学提供了可行。不过就目前情况,个别教学常规化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的合作教学是实行全纳性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实行全纳性教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成为集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教学中保护好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个性得以良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2.1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为学生的参与、合作奠定基础
国家实施新课程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不能仅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数据库基础知识》,教学中结合学校的条件设计专业课任务和项目。课堂上贴进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参与的动力、合作的欲望。如PowerPoint软件教学时我让学生做一个有主题的演示文稿:2008年,主题是奥运会。
2.2 分组制,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计算机教学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平时每一小节的任务学生大多是单独完成,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和综合实训时的项目多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项目涉及内容多,单凭一个人力量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无疑给每个学生参与集体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即要各自分工又相互合作。完成项目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综合实训时我就把整个班级划分成六个小组,每组组员的学习水平有高、中、低之分,每组一名组长,各组从6个备选方案中选一设计方案,各组不得相同。每个设计方案要想完成就必须要完成各个环节:需求、分析、详细、编码、测试、验收。
2.3 任务弹性设置,尊重差异,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上机时一般要完成指定的任务。教师在设计这个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任务要难宜结合,有弹性。我一般在设计任务时有两种做法。一是将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并且设置每个小任务分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一目了然,唤起他们多争分的好胜心理;二是将任务设计成两个组成部分: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相应的成功目标,完成任务中找到成就感,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4 提供施展个性的平台,唤起学生创造性
在计算机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内让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如电子报刊、课件、网页设计、处理好的图像等),有时即使学生整体作品完成不好,但某处有闪光点或有奇思妙想时也会被夸奖,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热评、好评时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探索,更加自主学习、努力创新以求获得更多的好评和更大的认同。
2.5 灵活的评价体系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动力
职高的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许多人最怕笔试,上机时能完成很好,但考试就一败涂地。针对职高生这种状况,就不能以一张试卷作为最后的评判。评价多样化,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中东方不亮西方亮,从而引导他们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我给学生的评价方式很多种,考试、作业、上机完成的任务、实训、提问的次数、帮助同学的次数、创新的次数、自评、互评等等。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下感受到学习并不可怕,学习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弘扬自我的有趣的过程。在学习体会到自我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找到自信,学会相互认同,相互合作。
3 传承全纳精神,助学生融入社会
“学会生存”的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在适应,是个体被动地去融入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社会。“全纳教育提出的“积极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4]。“全纳教育实质上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和价值观”[5]。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终身教育一个短暂的过程,要想让这些职高学生学校教育虽终止,而全纳精神却仍然传承,就要帮助学生能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公,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让全纳精神伴随他们,并通过他们传播给更多的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社会前要做帮助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如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思想准备、信息准备等。这一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合作完成。作为我们专业课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市场要求非常接近,提高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中职毕业生现状不容乐观。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技能瓶颈,远远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研究员欧阳河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报告中提到如下数据: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师为0.1%,技级为1%。高级工也只有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的数据是:高级技师和技师占35%,高级工、中级工占50%,初级工只占15%。从这组数据就不难看出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须着力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大力促进学生就业,毕业直接上岗,立足于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技能,增加职教的吸引力和活力。这些年来中职学校做了许多努力。
(1)拓宽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联办。让学生到工厂、企业实习。岗位的“养成教育”以及企业文化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和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2)改革课程结构。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调整为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专业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也重新分配,加大实践、实训比重。
(3)“双师型”建设。“名师出高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的保证。“双师型”是指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专业课教师具备专业理论、教学艺术同时也要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先后参加了省级、国家级培训,2009年获得网络工程师资格,积极转换角色,走出校门,到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中心参观,到四川科技大学的网络实验室参与实习网络的组建,在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加教师实训。工学结合时我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学习企业的最新技术,了解企业需求,并将这些技术和信息使用到教学中。
(4)“双证”生培养。我校推行中职毕业生“双证”制。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每年学生技能大赛,以赛带练;通过学校实训基地实训和各种社会实践等各种方法来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了解、实施、完善和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探索、积累、总结、修正。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4-6.
[2]孙伟霞.全纳教育:理念与实施[J].煤炭高等教育,2003(3):18-20.
[3]姜国雄.中国和新加坡实施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比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56-57
[4]黄志成.全球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