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选择

2012-08-15苏小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苏小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选择

苏小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必将落脚在中国青年这个实践主体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运动实现的途径,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和效果的检验。

大众化;广大青年;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

青年,是青春、力量、希望的象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传播于中国,就开始了中国青年运动,揭开了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青年的觉醒与奋斗,在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中不断成长进步,从而迎接光明未来的过程。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是一部青年运动发展史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华,无论是政党、国家还是个人,凡是信仰坚定的革命者,都能够不断处于上升势头、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辉煌的业绩或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送来了光明,唤起了以李大钊、毛泽东、陈潭秋、施存统等为代表的无数中国优秀青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是欧洲文明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引导了亿万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实现了科学、民主运动与工人阶级的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祖国带来了希望。

1.1 青年是新思想的启蒙者

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意识形态。作为科学世界观,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性认识;作为意识形态,它又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杰出的青年领袖、曾担任《中国青年》主编的恽代英,1923年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长,发表多篇檄文直指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走狗,满怀期望地号召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反帝斗争。他在对广州公社红军同志的讲话中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殷切期望,他说:“谁有青年,谁才有军队,谁才有革命的胜利。”青年运动先驱贺昌曾担任团中央负责人之一,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对于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三方面的工作作了具体指导。贺昌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年来的奋斗》一文中,号召“中国的青年无产阶级以及一切被压迫的青年们起来,一致团结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下,高举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向世界帝国主义去奋斗,以获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

1.2 青年是先进理论的受益者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普及化,使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所信仰、所认同,从而被接受、被掌握,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提高整个青年群体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今天,改革开放攻坚战进入关键时期,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与新问题,不同所有制的形式,不同利益主体关系,不同社会组织,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地反映出来,给青年运动的发展和青年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加之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一体化、政治多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观点蜂拥而来,往往使我们束手无策、措手不及。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还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广大青年的结合,其实质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来就不是学究书斋里的学问和束之高阁的书本教材,而是广大青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青年所理解、所掌握,广大青年才能真心实意拥护这个理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这个理论。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元,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发散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社会群体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差异性,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因此,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对广大青年的强大感召力。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融合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2.1 志壮坚信马列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既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理论来源于广大青年的实践,又指导广大青年去进行伟大的实践。科学的理论掌握了青年,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如果没有广大青年的认同、理解和掌握,没有广大青年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僵化凝固、止步不前,就没有可信度和感召力。社会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与实践只有站在广大青年的立场上,从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前进动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首先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当代青年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就是大众化。其次,从探究本源入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大众化。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其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相连。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就不能涌现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不可能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理论基础,也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时期,如果没有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广泛普及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毫无疑问,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时期正处在人生关键阶段,广大青年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洞察国际风云,正确看待国家、民族和社会;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广大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事物中解脱出来,扬起生命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广大青年紧密联系。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我们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赢得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广大青年一定要从思想上认清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和体系,才能引领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

2.2 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广大青年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指路明灯;有了理想信念,我们的人生就有了目标和意义,丧失理想和信念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和愿望。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目标的考虑》中,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民主革命时期,无数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选择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道路,正是由于一大批青年职业革命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工人运动、军事战争配合和影响下,走武装斗争道路夺取了全国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是一大批青年才俊和青年开拓者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冲锋在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陈延年,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革命斗争中抛弃了无政府主义,并逐渐转向共产主义,曾参加筹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革命活动。他号召人们起来“拿一副极坚强的奋斗精神”反抗“恶旧社会”,强调革命必须“排患御困,勇往直前”,即使“进了黑屋子”,“上了断头台”也在所不惜。“祖国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希望你们坚持树立伟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广大青年包括在校学生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从而终身受益。

2.3 勇于实践成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化、群众化、具体化。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自觉消除自己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投身青年运动,走与工农相结合,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深入实际,深入工农。研究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纳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并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理论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丰富的实践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长才干。“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和锐利武器,是清除一切腐朽,不断提供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取得了成功;什么时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选择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在具体实践的土壤中,具体时代条件中,广大青年之中不断汲取养分,获得发展前进的原料,也就是必须实现大众化。离开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具有鲜活性和生命力,就无法被广大青年所掌握,从而无法变成广大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实现大众化,才能保持和巩固其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

3.1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通俗化、具体化,易于广大青年所认同、接受、掌握,使理论掌握青年,实现理论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有力武器,使广大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广大青年能动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化大众”。广泛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制定好教育规划,争取三至五年及较长时期取得较大成效。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撰写、编辑、出版、发行,利用宣传媒体开展学理论专题。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动画等手段,扩大工作覆盖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工具进行深度传播交流,如 “红岩网校”、“中国青年在线”效果不错。深刻发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充分利用地方党史、文物等资料、场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充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军营、进企业、进农舍,举办各种研究会、演讲会、报告会等渲染理论教育效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丰富生动活泼的局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宝库,又是一部党领导亿万人民改天换地的光辉结晶,更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成果的深刻总结。通过开展唱、读、讲、传等多种形式融会贯通,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又成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3.2 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掌握青年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普及的科学化和逐步推进的民主化过程。毛泽东同志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又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必由之路。“让马克思主义掌握青年,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同时,这又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根本保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战略决策。只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工程;只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培养出大批“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只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只有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才能坚定地带领亿万青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坚持发展为了青年,发展依靠青年,发展成果由青年共享,不断让广大青年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注意保护好青年积极性、创造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健全维护和实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缩差共富”努力实现公平与公正。坚持关爱青年、帮扶青年,促进各项青年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切实保障和实现广大青年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利益,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政策支持。

3.3 坚持长效化和经常化的统一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都少有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处在一个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的矛盾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之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青年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措施上保证此项任务的落实。在实际教育引导工作中要通俗化,不要简单化;要实效化,不要形式化;要多样化,不要刻板化;要科学化,不要庸俗化;要长效化,不要短期化;要经常化,不要间断化。实践无止境,发展无尽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理论工作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坚持思想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突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目标,突出与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突出思想方法的有效性;避免急功近利、一叶障目。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引导青年,针对不同层次的青年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坚持多样化、可选择性的原则,使广大青年在自主选择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注重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马克思主义朴素、简洁、生动、具体的表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增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感染力、战斗力和合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理论生长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和核心,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和根本保障、社会基石。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伟大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在大众化进程中,人才辈出、财富涌流,广大青年真正成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共青团各级组织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抓好理论普及宣传工作,广大青年要头脑清醒、思想坚定,以开拓开放的伟大实践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俞可平,王伟光,李慎明.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候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著作编译局(第3版),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韩玲.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8]李大伟.人要有点信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丁力

A1 献标识码:A

1674-5787(2012)03-0026-05

2012-03-18

苏小柱(1955—),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