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减负——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012-08-15李春超
李春超,李 宁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近些年,对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政府及各地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这些看似齐备的政府文令并未遏制愈演愈烈的“补课风”和“作业风”现象,部分政策文件如同虚设,难以发挥预期实效。因此,被喊了十几年的“减负”又重新回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人们争论的教育热点。
1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
1.1 “过量补课”和“过量作业”现象依然存在
就全国情况来看,201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和腾讯网对全国小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有45.6%的学生每天室内上课超过6节,有56%的学生依然在校外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有34.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感到最心烦的事情就是作业量太大。
1.2 学习时间过长,学生睡眠和运动量不足
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应为10个小时左右,中学生应为9个小时左右。而现实情况是,中小学生用于课业完成的时间挤占了本应用于休息和睡眠的时间。相关调查显示,有近50%的小学生和近80%的中学生经常感到困倦,睡眠严重不足。此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过长,也极易导致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不足,运动量不够。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1.1%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量不够,而初中生的比例则高达69.8%。可见,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越大,课业负担越重,越缺乏体育运动锻炼。
2 影响中小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就现有研究来看,影响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环境、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管教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比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感到更幸福,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感到更幸福,生活在父母文化素养较高的、和睦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不和谐家庭的孩子感到更幸福。
2.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往往体现出主导性和长期性。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课业压力、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和学习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学生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生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环境恶劣,或在学习中受到他人不公正评价时,学生的幸福感就会明显下降,并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和表现。
2.3 个人因素
既然幸福感是个体对学习和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整体性评价,那么个人因素就成为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情绪、需要、兴趣、态度、性格、气质和体质等方面。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幸福感的获得和体验。据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更容易感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使他们的幸福感较低[1]。自我效能感是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简单地说,人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认为“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2]。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幸福感也就随之增强,反之则幸福感下降。
3 减负是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才会有幸福感,学生才会快乐起来。
3.1 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就要从作业改革入手。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繁重、重复性较大的作业内容,选择具有启迪性性、思考性,能够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作业内容;另一方面,要改革单一的、短期的作业形式,适当增加衔接性较强的长期作业,并注重将作业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作业的反馈、矫正和激励作用。
3.2 适当增加课外活动
为中小学生“减负”,不仅表现在教室内课堂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室外课堂外。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不仅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内学习环境,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充足的、多样的课外活动。对于中小学生,“玩”是他们的天性。尤其是小学生,只要玩得开心了,他们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应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强身健体,同时也有助于益智健脑,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3.3 提高教师执教素质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的示范性和感染力非常强。教师上课的方式、方法以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评价。有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认真、责任感、幽默、风趣以及其他积极品质会让自己感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尤其是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在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必要指导,就会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4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应改变以往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不要把学业成绩当作评价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不要把学习当作孩子生活的唯一内容,不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立起来。家庭教育切忌盲目超前,急功近利,家长应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好人生规划,让“全方位育人”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3]。也就是说,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让“减负”在家庭教育中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减负”中的积极配合性作用。
[1]苗元江,黄金花.中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2):10-12.
[2]谢玉兰,陈旭.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J].教育探索,2006(2):82-84.
[3]李春超,李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相关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9):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