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2-08-15李晓琴
邓 莹,李晓琴,魏 凯
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理念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校园及校园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凝练顺应时代发展、独具院校特色,对师生职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精神文化,并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对师生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内化为师生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让师生获得一种独特的精神特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养人、文化造人,并将此种和谐校园文化的烙印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建功立业,从而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的作用。新疆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新疆的特殊区情,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具有先进性,还应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性,突出新疆的地域性。
一、凝练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是学校发展的指路灯塔,引领校园人的发展方向,提供校园人的发展动力,挖掘校园人的发展潜能,并最终使校园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和特质,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
近1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这种精神的践行者,能够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义的现代管理观念,构建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凝练体现高职精神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培育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
新疆高职院校多半都是在几所技工学校、中职院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高等学府,教师多来自于学科体系教育下的高等院校,具备专业知识,但是专业技能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博学的基础上强技,不仅要搞学术研究,促进教研相长,还要自觉、主动的去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培育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教师,也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
(三)培育具有职业精神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高职院校要调整好自己的“泡菜水”,营造独具高职特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最终形成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配合,着重凝练学生“做好每一件事”的职业精神。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以及由此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凸显职业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教育的定向教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职业性。
(一)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高职院校特色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指路灯塔。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突出为地方培养职业人的宗旨,突出“市场为需求,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博学强技,形成全员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局面。
(二)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职业性
在课程设置中,同样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的统一。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反复论证,明确该专业的就业范围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尽可能地围绕就业方向来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入校起,就从各方面做好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
(三)在教育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而是学生在理想就业、高薪就业的基础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更要营造全员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氛围,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品质和工作习惯,具备做好每一件事的职业习惯并最终凝练成为一种职业精神。
三、内化企业文化
就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向。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走企业文化的特色之路,突出企业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特点,把现代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顺利就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一)精神内化
高职院校内化企业精神主要有两点。一是培育创新精神,学校大力提倡师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品格,在教学、管理、科研、观念等方面结出创新硕果。二是要内化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讲究团队协作,共同克服经营中的种种困难,这种团队精神正是当前高职院校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制度内化
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创建教学质量企业评价制度,构建以企业人员为主的评价主体,企业评价主体的人员由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构成。三者的构成结构以企业为主体,参与评价的企业人员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专家、管理者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学生是评价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在评价主体中占比例最小,学校在企业评价中主要是被评价的对象,起着配合评价的作用,接受企业的评价。
(三)课程内化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以此增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内化到文化基础课程中;把企业生产的技术性技能性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形成就业上岗所需要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把确定的企业文化内化到具体的课程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四)通过校企合作内化企业文化
利用校企合作途径来内化企业文化,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如联合办班、共同攻关新技术新项目、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都可以在合作中内化企业文化,在合作中达到双赢。高职院校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应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内化到自己的办学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企业人力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
四、挖掘地域文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多种文化相互交汇,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新疆高职院校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影响着校园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各民族师生产生共鸣,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师生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精髓。一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在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把地域性、时代性、文化先进性、社会和谐性和高职院校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凝练独具特色的校训、教风、学风等。二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利用地域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历史人物、英雄事迹、文明古迹等建设出特色的人文景观,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把握其精髓,通过弘扬与倡导,逐步内化为个人品质。三是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师生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不知不觉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同时,也产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财富和源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在科研中,把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作为一个永久性的研究课题,不断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形成地域文化的研究机构、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与重构,引领和辐射地域文化的发展。五是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着重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推出一批能够传承、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社团,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地域的认同感,真正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立志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马凤强,周月华,王英姿.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白永红.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3]白永红.职业教育教育学[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