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2012-08-15韩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

韩冬梅

农村地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其中,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笔者通过听课、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形式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不适应表现的原因,并提出提高他们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建议和措施。对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增强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对农村教师提出新要求

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我国2亿中小学生中有70%生活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能否在全国有效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将取决于新课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新课程改革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会对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呼唤农村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这就对广大的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农村教师必须是新课程积极有力的执行者。农村教师要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在认同和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二,农村教师要担负起建设新课程的任务,用研究者的心态和状态对待课程改革。农村教师要做一个研究者,新课程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发新课程。其三,农村教师要用体验者的心态乐观应对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与挑战,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和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以良好的职业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挑战。

二、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表现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农村教师有参与课改的热情,为了适应新课改,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能够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师。教师的适应性是教师在课程变革中,因应外界的变革要求,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实践做出调整,从而在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心理—行为特征。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该教些什么?”——角色的变化使农村教师难以适应

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当前农村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使许多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令他们感到迷惑,理念不明晰,对新角色难以适应。特别是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岁数大了,课改应当是年轻人的事儿。

(二)“我该怎么教?”——如何建构课程和评价方式的转变让农村教师难以把握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农村教师要积极开发适合本地本校的教育资源,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课程进程与课程结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这对于习惯了教案,照本宣科讲课的农村教师来说极不适应。此外,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改进教学实践。这种评价由注重结果逐步向注重过程转变,评价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不适应性。

(三)“我的未来该怎样发展?”——农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感到困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与专业成长的过程,二是指通过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农村教师原本专业化程度就不是很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缺乏适应力和创新力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都难以把握,对自己如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感到困惑。自身的专业发展很容易出现瓶颈甚至停滞,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正是由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他们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农村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师编制、专业结构配备和知识结构不合理。首先,不合理的编制配备在农村学校是普遍现象。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甚至最基础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都紧缺。其次,教师专业结构配备不合理。目前农村教师专业结构配备参差不齐,普遍缺乏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最后,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知识面狭窄。新课程强调体现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教学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农村教师急需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

其二,巨大的社会压力加重农村教师的精神负担,农村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家长看重分数,望子成龙的观念依然严重。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往往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对应试教育丝毫不敢放松,加上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社会化、校内学生和家长评定教师等制度的推行,给农村教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过重的精神负担。由于承担超负荷的教育教学任务,劳动报酬又不高,农村教师普遍感觉身心疲惫。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下降,没有崇高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工作缺少激情,心里充满矛盾和冲突,出现职业倦怠,甚至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坚决不做教师。这种消极的状态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会产生有害影响,成为导致农村教师厌教、教学水平不高和教师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其三,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很多农村教师超负荷运转。农村教师工作负担比较重,并且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在一些偏远村小,不少学校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教师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逐年猛增,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不少农村教师还要对这些留守儿童担负起家长监护的责任。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要与新课程同行。笔者通过前期的调研,提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优化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

农村教师处于教育的底层,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师所在的学校,都要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和视野了解农村教师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保障生存才会有发展的可能。

(二)重视农村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一个从新手型教师发展为成熟型教师,最后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做好农村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不仅对农村教师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更能够调动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要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以激励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热情。

(三)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村教师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动力,在农村尤其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师。

1.农村教师应具备善于学习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农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终身学习和教师的自我成长相结合,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因此,农村教师要博览群书,向书本学习;要实现同伴互助,向其他教师学习;要开展专业引领,向专家名师学习。

2.农村教师应具备勤于反思的能力。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农村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评价,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重视学生和同行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自我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够让农村教师真正体会到反思对其自身的专业成长的意义。

3.农村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21世纪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够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才能够实现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勇于开拓、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4.农村教师应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丰富和提高了教师与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方式与能力。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应当是教师教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大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使用网络的软硬件条件,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学校普遍应用还有一定难度,这样势必会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农村教师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实际教学中熟练应用。

(四)加大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证”。要加大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做到对内进行评估调查,了解农村教师的现状和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展开培训;对外给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制度和资金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切实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1.确立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对广大农村教师的培训要紧密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切合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要摒弃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训方式,用活动来促使他们对已有的认识和实践进行反思。由于农村教师课时偏多,普遍存在跨专业兼课的情况,因此农村教师的压力很大。培训者应当主动进入到学校,研究当地教师的实际需求,要注意城乡差别,创新培训模式,整合并共享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为农村教师进行网上学习和研修提供方便条件。

2.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提高学历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各种在职培训却收费不断,致使很多农村教师叫苦不堪。因此,应该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3.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首先,建议培训时要设定科学的培训目标,明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向很重要。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要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多方面专业素质的发展。最后,要探索有效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强调实践、感悟、对话与反思,注重分析评价,最终重建教育理念。同时,要加强培训者的培训,加强对培训者的素质考评,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要求。

(五)加强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有些农村教师之所以教而不研,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方法。培训机构应当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引领作用,培训者应积极推广实用有效的校本教研、创新校本培训的模式,帮助农村学校在开展教研,在培训内容设计和培训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发展农村教育,要立足农村的现实。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不容忽视。可以说,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有赖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高度理解、深入实践和不断适应。本研究提出了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相信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批准号:GH11591)

[1]王显福.农村新课程[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0).

[2]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基于农村教育实践的考察[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