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外来词研究概述

2012-08-15周有斌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外来词语素现代汉语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外来词,也就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民族的词,它是新词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社会越发展,民族间接触与交融越频繁,自然民族间互相借用词语的现象也就越多。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汉民族与境外民族的接触非常频繁,国内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上有过多次大的民族融合,不少少数民族的词进入汉语。关于汉语外来词,前辈学者对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这一方面进行较为全面概述的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对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做一番综述。

1 外来词的探源研究

外来词的探源研究是外来词的研究主体之一,也是研究难度最大的一个方面,需要研究者有丰富的语言学及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来源上看,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源于西域的外来词探源研究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众多西域物产来到了中原,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少西域词以外来词的身份进入了汉语,有的还扎下了根,早期系统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以西洋、东洋人为主。如美国的劳费尔,他在《中国伊朗编》一书中用大量篇幅对西域进入中原的动植物外来词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探讨,作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带“胡”的都是外来词。英国人斯坦因则是通过对新疆、甘肃及中亚等地的实地考察探究了西域与汉文化的交流,包括西域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情况,至今斯坦因的研究成果仍然是研究吐火罗语的重要参考资料。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结合语言比较(对音)之法,在《戎狄对汉民族之影响》、《西域史的新研究》、《粟特国考》、《匈奴民族考》等论著中考掘了中国古代北部边疆民族史地及中外交通问题,其中不少地方涉及到汉语外来词。羽田亨是日本另外一位著名汉学家,他从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人手,对西域和中亚地区语言文字进行了研究,很多地方涉猎到汉语从西域引入的外来词的分析。稍后,国内研究者也渐渐加入了这一行列,如冯家升、季羡林等。冯家升在《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一文中对来源于匈奴语的外来词做了较为详细考证。季羡林先生则对源于吐火罗语的外来词做了考证,他认为汉语中的“佛”最早来自吐火罗语B“pud”。近年来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对数百个外来词进行了词源考证与脉络梳理,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词库建设通讯》上。

1.2 源于梵语的外来词探源研究

汉语从众多语言中吸收过外来词,从总量上来看,吸收最多的语言是梵语、英语。英源外来词是随着英人鸦片战争的胜利,而大规模进入汉语的,由于距今时间不长,因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历史较为清楚,自然有关英源外来词探源性的文章就比较少,而梵语词汇与此却大不相同,东汉中叶它就随着佛教的传入开始进入汉语。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代高僧及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之士弘扬提倡,深入了社会各个阶层。佛教的哲理部分与儒、道等相结合,然后汇入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海,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由于梵语外来词进入汉语的量大时间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因此这一方面的文章论著较多,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后国内出现的这一方面论著,就有32部,早期的代表作,如丁福保先生的《佛学大辞典》。该辞典共收辞目3万余条,总字数达360多万,它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如“名数”、“物名”、“地名”、“书名”、“人名”、“术语”、“杂语”、“譬喻”、“故事”、“仪式”、“图象”等,然后解释其词义,徵引其出处;董志翘先生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朱庆之先生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是当代梵语外来词探源的代表作,这两部著作主要是对中古时期梵语外来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整个探讨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的细致探讨。除了著作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来探究梵语外来词的来源,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对个别常用梵语外来词的探源上,如储泰松先生的《“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该文首先列举了前人对“和尚”一词来源的三种看法,接着运用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推理性论证,认为“和尚”其源头应是印度西北俗语vajjha,分析较为可靠,修正了前人的观点。

2 外来词的文化功能研究

外来词的进入不仅带来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表达,同时带来了异域文化。其文化传播与其表达功能同时存在,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很难分开。罗常培,高名凯、刘正埮,张清常,史有为等先生曾对此做过分析。罗常培先生是国内较早探讨外来词文化传播功能的学者。罗先生在其所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外来词的文化功能,他指出:“对于这些交互借字仔细加以研究,很可以给文化的历史找出些有趣解释。中国和其他民族间的文化关系几乎可以从交互借字的范围广狭估计出个大概来”①。高名凯、刘正埮两位先生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外来词的文化传播功能。两位先生认为外来词的文化与科技的传播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外来词,我们就可以发现本民族文化与科技新引进的成分,这是因为“在吸取外来成分的时候,往往是吸取他人所有、自己所无的东西。于是,在吸取反映这些新事物或新概念的外语词汇的成分当中,往往也是吸收他语所有,我语所无的词汇成分”②。外来词的体现功能是其文化功能的另外一种变现形式。据高名凯、刘正埮两位先生统计,截止到该书出版之时,现代汉语中有外来词1266条之多,这些现象“首先就说明了汉族人民近百年来已经不是‘闭关自守’的和孤立于世界的事务和文化之外的,而是和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科学种种方面的文化部门有密切的关系的,换言之,汉族人民已经和各族人民一起在文化的领域中站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不再如已往那样的 ‘故步自封’”③。史有为先生的《外来词-异文化的传播者》一书是唯一一部专门探讨外来词文化功能的著作,该书对汉语外来词的文化传播功能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全书共有六章,除第一章总起、第六章总结外,作为主体部分的四个章节:“外来词,古四裔文化的浸染;外来词,入主中原各族的遗音;外来词,域外宗教传播的见证;外来词,科学文化的冲击与再冲击”则是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外来词的文化功能。

3 外来词词典编撰的研究

大量外来词的进入,外来词探源研究工作成果的取得,以及由此导致的日常语言中外来词比重的增加,催生了汉语外来词词典的诞生。比较有影响的外来词词典有: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编写的 《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该词典是国内较早的一部汉语外来词词典,共收汉语外来词一万余条,包括某些外来词的异体与略体。该词典收词量多、释义准确,并提供了原型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是国内另外一部很有特色的汉语外来词词典。该词典共收外来词4037条。其显著优点是许多词条附有书证;明显不足是:对外来词的内涵认识不清,把许多人名、地名也看做了语词并收进了词典,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该词典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方龄贵先生著的《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则是对元明戏曲中出现过的外来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史有为先生的《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是一部研究汉语外来词文化功能的著作,同时也做了大量归类探源性工作,因此也可以看作一部小型汉语外来词词典。一般外来词词典都是按汉译外来词的音序来排列,而该书是把汉语外来词按意义类型分成若干类,每个类型根据其义类特征用标题标出,并进一步探讨每个外来词的来源及音译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部类似于《尔雅》的类义词典。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特别是 《现代汉语词典》,尽管不是专门的外来词词典,但由于它是规范的语文词典,发行量大,在外来词规范及识别方面起着专门词典无法替代的作用。

4 单个外来词用法考察

外来词,特别是近年来进入汉语的英源外来词,由于使用频率增高,用法逐渐增多,与其原型相比,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众多引申意义,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注意,这一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曾毅平的 《释 “酷”》(《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2期)、周有斌《“秀”的组合及其语素化》(《语言文字应用》2005 年第 4 期)、《谈谈“博客”》 (《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这些新时代的外来词来源比较清楚,因此人们探讨的重点是其共时用法及意义。这一方面论文研究特点是:(1)梳理其意义与用法。受汉语常用词词义研究方法启发,学者们首先找出其原型意义,然后再列举出现代汉语中能够见到的意义项,通过分析,理清其与原型意义之间的关联性;如曾毅平的《释“酷”》,该文首先追溯了“酷”的词源,认为“酷”源于英语的“cool”,接着列举了该词进入现代汉语后9种意义;(2)意义变化的原因。不同外来词进入汉语后意义的变化,原因并不相同。曾毅平认为“cool”的意义变化是社会认知不同造成的。周有斌认为“秀”的意义变化是开放力度的加大、海峡两岸交流的增多以及近年来汉语中出现的外来词音译趋势增大等因素造成的。

5 外来词的语素化研究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大,外来词数量的增多,少数外来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简化为单音节,并有较强构词能力,成为现代汉语语素,这种现象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注意。周洪波、苏新春先生先后撰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周洪波先生认为,“简译使得译音成分的语素化成了一种可能”④,音译成分的语素化等级并不相等,要判断哪些成分是稳定的语素义,哪些成分是临时的修辞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离开了特定语境,表义是否比较明确;二是能否与更多的语素组合,有一定的能产性”④。显然周洪波先生认为外来词的语素化,需具备三个条件:单音节化、稳定意义、能产性。高燕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单音化缩略》认为外来词的单音化缩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素的单音节化与词汇的双音节化;二是民族的语言心理作用。苏新春先生的《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认为外来词的语素化历程如下:复音外来词→单音节式简化→独立运用;重复构词→单音语素的完成。同时提出了记音汉字是否成为外来语素的句法标准(独立使用)与词法标准(重复构词),认为“用作外来单音语素”的汉字最好与该字原有意义有较大距离。

6 外来词规范及形式选择原则的探讨

外来词大规模的进入,促使人们开始探究外来词形式选择的规律及外来词的规范。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高名凯、刘正埮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合著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对这一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该书以英源外来词为例,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吸收英语词语的规律,细致而深刻,作者在对大量语言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汉语音译英源外来词的形式有19条,这在汉语外来词研究方面尚属首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然后该书又从现代汉语外来词规范原则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关于外来词的规范,两位先生提出了“三一原则”与“二并原则”。“三一原则”即“一词,一音,一字”原则,“二并原则”即“异形并存”、“异格并用”原则。“异形并存”也就是某个外语原型词有不同义项时,要选择不同的词来对它,如英语的“motor”有两个意义:“马达”和“摩托”。“马达”是指发动机,“摩托”是指“装有发动机的某种机器”,因此应用两个词来译它,但我们认为这个欠妥。因为外来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词外民族的词,而“马达”读音与原词差距甚大,因此不能算作外来词。另外,也不能说因为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就选用两个词,如果这样,汉语中所有的词只能是单义词,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词为多义词,既然这样,为什么允许现代汉语本土词存有大量多义词,而外来词只能是单义词呢?这显然说不过去。周有斌在《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音译外来词的三个原则:一致性原则、简单原则、文明原则,并初步论证了这三个原则的排序,即:一致性原则>简单原则>文明原则。

7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涉猎面广。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主要涉猎了6个大方面,应该说涉猎面还是比较广的,反映了汉语外来词研究者多年来不懈的追求,取得了不少成果

(2)研究不均衡。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六个方面中,探源性成果最为丰富,其次是外来词的文化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较为薄弱。

(3)理论上探索不够。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中事实研究固然应该是个主体,但事实研究不上升到理论高度,势必会影响到该项研究的深度,从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实际来看,很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外来词语音创造规律。

注释:

①罗长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0出版,第18页。

②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112页。

③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138页。

④周红波 《外来词音译成分的语素化》,《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1]白鸟库吉.匈奴民族考[J].史学杂志,1923(18).

[2]储泰松.“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J].语言研究,2002(1):83-90.

[3]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曾毅平.释“酷”[J].语言文字应用,2002(2):73-78.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90.

[6]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方龄贵.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M].昆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8]高名凯 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9]高燕.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单音化的缩略[J].松辽学刊,1998(4):72-74.

[10]黄长著.从某些外语专名的汉译看海峡两岸语言使用的同和异[J].中国语文,1994(6):401-408.

[11]胡增益.满语的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J].中国语文,1989(5):319-345.

[12]刘正埮 高名凯 麦永乾 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3]李艳 施春红.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深度汉语化问题[J].汉语学习,2010(6):59-68.

[1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6]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中国语文,2003(6):549-558.

[17]张清常.漫谈汉语中的蒙古语借词[J].中国语文,1978(3).

[18]张清常.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语水井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50-55.

[19]王珏.汉文化对外来词的驯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70-76.

[20]周红波.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5(4):63-65.

[21]周有斌.“秀”的组合及其语素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5(4):61-65.

[22]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J].语言研究,2009(3):103-105.

[23]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2.

猜你喜欢

外来词语素现代汉语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