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2-09-19赵冠艳
赵冠艳
(安徽农业大学 科技处,安徽 合肥230036)
2008年6 月我国发布了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将知识产权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11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近几年高校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调查,这种意识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激励政策的促进,并非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由此可见,继续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很必要的。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省共申请专利84672件,年均增幅68.0%,年专利申请量全国排名由“十五”末的第1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7位;共获授权专利34600件,年均增幅52.5%,年专利授权量全国排名由“十五”末的第1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2位,但安徽省高校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20%左右[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亟待改善。笔者通过对安徽省105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安徽省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安徽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安徽省高校也相应的开展了知识产权工作,据笔者了解,知识产权管理主要集中在二本以上涉及科研的高校里,部分没有科研的三本院校以及大中专院校根本没有涉及知识产权管理。虽然一些一本院校也有所重视,但意识还不够强、体系还不健全、管理力度和管理措施还不够到位,知识产权管理都相对比较粗放,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够强
从学校层面上看,在安徽省105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相对而言存在着多种差异。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有强弱之分,理工科类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稍强,文科类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相对较差,基本没涉及;一本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较强,一般本科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则较弱,大中专院校基本不重视知识产权。
从校领导层面上看,安徽省高校管理决策层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着意识不到位,学校高层领导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在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着多种差异,而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关系着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好坏。
从具体管理者层面上看,据笔者调查了解安徽省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基本都是设置在校科技处兼管,大部分院校无部门负责,甚至没有涉及知识产权这一块内容。管理者相关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基本没有管理者是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或是法律专业。
从广大科研工作者层面上看,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对较弱,高校大部分老师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只是在专利的申请上,目前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将知识产权作为教师职称、晋级、奖励的考核指标,老师只看到短暂的利益,而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缺乏实质性认识。
1.2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据笔者调查了解,安徽省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高校基本是二本以上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6所一本院校中只有合肥工业大学在科技处设置了专利办理窗口,其余全部挂靠在科技处兼管,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科室。二本院校还有一部分没有涉及到知识产权,除了一些理工科的二本院校对专利有所涉及。三本院校只有仅有的几所学校有,大中专院校基本没有。
图1 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高校比例分布图
1.3 知识产权政策不完善
随着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不断强化,部分学校制定了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设立专利专项基金”、“设立综合激励政策”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政策,但还有绝大一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安徽省和合肥市也设立了专利授权资助,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但大部分老师申请专利时很少考虑到是否能够转化,只是单纯抱有完成工作量或是拿点奖金的思想去申请专利,反正申请费用学校报销。这致使出来的专利得不到很好的转化,大部分老师因年费的问题而中途放弃了专利权,所以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根据笔者调查,全省乃至全国都出现专利不利于产业化的问题,近年来大都重视数量,没有很好的把握质量。
1.4 知识产权质量不高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国高校的专利增长约70%[2]。安徽省年专利授权量全国排名由“十五”末的第19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2位[3],尽管其专利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经过仔细分析,高校知识产权拥有量所占比例很小。纵向比较高校的专利申请增幅很大,但质量不得得到保证,很多专利不利于产业化。由于年终考核的强大力度,许多科技人员只注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忽视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因而真正能转化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较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 加强安徽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虽然安徽省政府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但知识产权工作在高校中发展不平衡,特别在我们安徽省高校中发展及其不平衡。当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分析思考安徽省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同时,笔者结合四年来从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想,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2.1 培养成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意识
高校应当不断培养和强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观念,让知识产权意识成为一种战略意识、领导意识、责任意识和产权意识。首先,高校领导层尤其主要领导应该有较高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可以说一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与高校领导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意识密切相关,是高校形成成熟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意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其次,要努力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意识。近几年虽然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不到位,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缺乏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的程序掌握得不够全面,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战略高度、全局观念。另外,管理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重视程度不同。这些原因,造成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最后,应该通过营造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专利申请攀升幅度很大,调查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看身边的人申请也跟着申请,有的老师申请一个觉得挺容易,接着一年中连续申请很多个。另外,笔者认为多宣传知识产权流失、侵权的严重性,让科研人员从根本上知道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条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针对这些现象,建议学校高层要重视,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门工作人员,落实经费保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引导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较现实需求仍显得匮乏,又无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高校往往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上不得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也带来了很多损失。安徽省105所高校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没有一人是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缺乏。
《安徽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普及教育、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对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5]。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相关制度,建设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对于安徽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现状情况来看,要加大对已有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可以采用集中学习、开办讲座、到专门知识产权院系进修等方式,力保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特别是专利管理员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法律法规基础,从而在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以及知识产权谈判等方面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和监督。另外也可以适当录用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既能承担知识产权专业性的工作,又可处理学校知识产权纠纷,这样就能更好地减少知识产权流失,保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从而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运用能力与保护能力。
2.4 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
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应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6],高校因地制宜的制订一套完整可行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也是防止知识产权流失的首要条件。高层领导随着政策的制定,实际工作中也要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更利于政策的实施,以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据笔者了解,虽然安徽省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激励措施力度不够大。笔者建议应继续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加大奖励力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结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指标考评体系,引导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调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并非任何类型的知识产权都同等力度奖励,应该分类对待。专利权分为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三种,除此以外,有关以智力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还有著作权 (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品种权、技术秘密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高校应该加大奖励的是有突出实质性特点的创新,比如在实际申请或获准的专利权大部分属于实用新型专利,而实用新型专利创造性远不及发明专利。因此,高校要通过有区别的奖励制度安排,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努力进行有突出实质性特点的创新科研活动,从而提高高校的知识产权质量,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打下扎实基础。
2.5 加大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
随着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量的提高,急需出台评估、转化专利等方面的政策,并促进其产业化。据笔者了解,安徽省高校只有部分学校制定了专利管理的政策,而很少有转化方面的政策。在推动知识产权运用和产业化方面,《安徽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大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力争建立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专项资金,设立安徽省专利奖,提升专利产出质量和产业化水平。笔者建议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该在知识产权申请时把关质量,看是否易于转化,避免科研人员为了职称、奖励而不顾其是否能够得到转化的现象,同时学校配套合理的转化激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力度。
[1]国知网综合消息.胡锦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EB/OL].[2011-11-23].(2012-03-01).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sipo.gov.cn/yw/2011/201111/t20111123_632715.html.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知识产权年度报告(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3]安徽省专利统计分析[EB/OL].[2011-06-18].(2012-04-03).http://www.ahipo.gov.cn/sm2111111166.asp
[4]滕青,何卫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81-86.
[5]安徽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11-17].(2012-03-28).http://www.ahipo.gov.cn/dt2111111175.asp?DocID=211111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