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012-08-15吴晓虹朱兆华
吴晓虹,朱兆华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51)
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吴晓虹1,朱兆华2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51)
新加坡在半个世纪中创造了“东南亚奇迹”,其发展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政党执政的视角,概述新加坡威权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即李光耀执政时期,吴作栋执政时期,李显龙执政时期。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治发展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还需要一定时间,威权政治下的执政党要积极推动民主化进程。
新加坡 ;政治体制;威权政治;民主政治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小国,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大转型,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如今的新加坡在富裕程度、竞争力、政府廉洁效率等方面的国际性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创造了被世人称为“新加坡模式”的奇迹。国内外众多学者将其归功于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威权政治体制,正如著名学者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面临着与发达国家极为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必须集权力与中央政府,依靠强大的政府实现稳定和发展。换句话说,建立威权主义政权是必然的。同时,亨廷顿也强调:“虽然威权主义可以从对比的意义上限定民主,但还是要小心,不能把这一概念说成是民主的对立词”[1]。可见,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历程及民主政治的未来走向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与深思的。
1 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历程
1.1 李光耀执政时期(1959年6月-1990年11月):威权政治主导
作为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的威权政治是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形成的。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达140多年,为新加坡留下了众多遗产,诸如市场经济体制、议会民主制的政治架构、内部安全法等,深刻地影响着自治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在新加坡民族运动中,虽然伴有暴力活动,但其程度和影响力无法与发生革命的国家相比。英国殖民者鉴于自身国力的下降和民族运动的强大压力不得不采取逐步撤退的措施。民族主义者较“顺利”地取得政权这一事实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殖民主义来个彻底决裂。相反,他们还得利用殖民主义者所创造的一些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为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巩固其统治。在经济上,人民行动党充分发挥新加坡经济高度市场化、高度外向型的优势,加速经济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巩固其政权基础;在政治上,利用议会、选举等民主形式,赋予其统治的合法性;利用内部安全法,打击竞争对手,限制反对党势力的扩张,巩固人民行动党垄断地位。多元种族社会使新加坡面临着促进种族融合、建立和巩固新加坡民族国家的繁重任务,着又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人民行动党推行的集权统治适应了这一要求。
李光耀主政的30年间,新加坡威权政治进一步强化。按照李光耀的价值观,他不是很主张民主理念,认为新加坡那时的国情民情不适合搞民主,而要使用强硬的方式,以领导新加坡走向强大。因此,李光耀使用的方式更多的是集权式、家长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严格,把人民当成子女,把自己和政府当作一家之长,人民不管在事关自己利益与否的大小决策上都没有参与决策、发表意见的权利。威权政治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思想基础,更要有深刻地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原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加坡威权政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要求发展中国家结束威权统治,实现政治民主;新加坡人民的政治观念发生变化,对人民行动党威权统治的不满逐渐表露出来;反对党重新进入国会,力量逐步壮大。在这种新形势下,新加坡威权政治中的民主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会中,人民行动党必须适应与反对党打交道的政治新格局,双方议员的唇枪舌剑使国会显得生气勃勃;二是推行部长与选民定期见面的制度,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以防止因疏远民众而导致其支持反对党的后果。与此同时,威权政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对党的挑战构成了新加坡威权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面对反对党的攻势,人民行动党采取了内外夹攻反对党的策略:在国会内部限制反对党议员有效行使其职权,保证其行为不对人民行动党威权统治秩序构成危害;在国会外防止反对党突破人民行动党的社会控制体系,压缩反对党的生存与扩展空间,遏制了反对党势力发展的势头。
1.2 吴作栋执政时期(1990年11月-2004年8月):威权与民主并重
1990年11月,李光耀正式辞去总理职务,吴作栋就任总理,随即组成新政府。1993年,吴作栋从李光耀手中接过人民行动党秘书长一职,延续了10年的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权力交接过程终于完成。政治权力的更替带来了统治方式的某种变化。吴作栋不同于家长作风严厉的李光耀,为人比较随和、谦虚,有学者风范。吴作栋主政后,既很好地继承了李光耀的好的思想和政策,又改变了李光耀那种高压强硬的治理国家的方式,采用威权与民主并重的统治方法。
一方面,继承李光耀时期的威权统治。首先,公开威胁选民。利用掌握国家权力的有利条件,运用经济手段,对支持反对党的选民进行秋后算账,如使他们不能从政府推行的组屋翻修计划中获得直接的好处,其目的是使选民在下一次的选举中不再投票支持反对党,保证人民行动党的票源不再流失,不再有更多的反对党国会议员当选。其次,迫害反对党人士。抑制反对党,防止反对党东山再起并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构成挑战是人民行动党的既定策略。1991年的大选有4名反对党议员当选,这就深深刺痛了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人。他们认为适当给年轻人以民主是可以的,但不能突破人民行动党的心理底线。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让反对党网罗社会精英,就会增强反对党的力量,进而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构成威胁。因此,对不听人民行动党领导人呼吁、胆敢加入反对党的名人施以惩罚就在意料之中。再次,扩大集选区,增加集选区议员的人数。从人民行动党对选区的调整来看,人民行动党充分利用执政地位,使选区的划分有利于自己而极不利于反对党。通过在集选区数目和集选区选举的议员人数上做文章,人民行动党大大抑制了反对党国会候选人当选的势头。
另一方面,采用民主的治理方式。吴作栋时期,人民行动党政府充分发挥它控制的公民协商委员会、新加坡职工总会、社理会和信息反馈中心等作用,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鼓励民众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通过人民行动党与各方协商予以解决,从而把民众的行为纳入到人民行动党政府所确定的协商体制之中,防止民众采取过激行动。此外,有限度地放开成立政治社团的禁令,是吴作栋政府民主治理的又一方法。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民众特别是年轻的选民提供宣泄其政治情感的出口;二是吴作栋政府认为有把握控制住局面。放松对新加坡社团的控制,尤其是准予政治性社团的成立,表明人民行动党对社会控制有所松动,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前的状况而言,社团活动的空间有所扩大,社团的自主性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吴作栋领导的新加坡既成功地享有了威权主义的政治权势,又实践者许多具有新意的民主举措。“总的来说,还不能认为吴作栋的思想就是民主的,只能说比起他的前任来在他主政时期有了更多的民主尝试,是出于一种向民主的过渡阶段”[3]。
1.3 李显龙执政时期(2004年8月-):柔性威权政治的实践
2004年8月,吴作栋辞去总理职务,李显龙就任新加坡政府总理,标志着人民行动党顺利实现了权力的第二次交接,新加坡开始了第三代领导人执政时期。人民行动党内部权力的有序交接,引发了人们对新加坡政治未来的思考,是继续维持人民行动党的威权统治还是在不久的将来结束人民行动党的一党长期执政、真正实现政治民主?纵观李显龙政府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其始终贯穿的原则是坚守价值永恒的天理、顺应世俗社会的人心和立足现实的实际,其政治实践倡导与推行的是柔性威权。柔性威权既不同于传统威权,也有别于现代民主,它是传统威权走向自由民主的过渡性政治形态。
一方面,李显龙的柔性威权进一步实践了吴作栋时期的民主治理的路径与方式。吴作栋强调政治上的开发应该循序渐进而不应采取“大爆炸”式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向民主政治的顺利过渡和民主体制的良好运作创造条件,从而尽量避免和减少了民主所需要的社会政治代价。作为这种渐进地向民主过渡的模式,吴作栋相信即使在他退任后,他的接班人同样会接续下去。再如协商民主的方式,虽然是他在出任总理时开创的,但这不完全基于他个人的作风,而是整个领导班子所认可的政治方向。早已被大家认可的接班人李显龙本身向来都重视协商精神。李显龙2003年在《行动报》撰文时指出,世界的改变使新加坡必须以新的方式回应,而党的理想和目标虽然仍是为新加坡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但带动国人的方式必须改变,以便能发动更多年轻人参加党的活动及参与政策讨论,为国家作出贡献。他在2004年初的讲话中明确表示,将亲民与开明的作风作为未来政府的施政风格基调,将开放的进程继续保持下去,“新加坡政府在过去20年来所建立的协商及沟通文化,今后还会大幅度推进,更多的限制也会随着社会的成熟而逐渐放宽”。
另一方面,柔性威权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并不相符。李显龙政府倡导的柔性威权,根源于坚守价值永恒的天道原则,基于被统治者道德认可与服从的目的。因此,它的重点不是维护公民个人的利益,而是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它的着眼点不是满足当前国民的需求,而是注重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从李显龙柔性威权实施的情况来看,在一定层面起到了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目的,但这种柔性威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无论是“家长式”的训导威权,还是“兄长式”的劝导威权,亦或是“柔性”的引导威权,都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统治方式,缺少与公民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公民的政治参与受到抑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显龙的柔性威权在政治参与扩大化方面还有待加强。毕竟政治参与扩大化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几点启示
2.1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政治发展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民主模式。新加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本国具体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威权政治发展道路。尽管我们不能把威权政治当作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形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威权统治之下,新加坡迅速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并且也取得了政治上的长足发展。中国无论在哪个方面和国外相比都有着大相径庭的差异,排除自然的因素,还有政治和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社会形态等区别。如果是全盘西方化的民主进程只会带来消化不良或不适应的反应。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西方已经走过的道路,哪些是适合我们的,哪些是我们必须摒弃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消化的,用我们的智慧结合本国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2 新加坡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还需要一定时间
实现政治民主,这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这一问题。除了原生形态的民主国家,其他国家在走向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非民主因素与民主因素并存的时期。就新加坡而言,人民行动党威权统治正式形成后,新加坡政治中同时存在着威权与民主两种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加坡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创造出结束威权的条件;人民行动党的控制体系覆盖整个新加坡,反对党没有发展一套与人民行动党相抗衡的基层组织、政治人才与纲领路线的可能性;更为关键的是,人民行动党一直非常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对人民怀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时刻保持政府的高效廉洁,而且,把为民服务的理念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例如它的议员接访和走访制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民行动党的威权统治还会继续下去。在我国现实的政治体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且掌握国家的权力,如果党组织在运作中缺乏足够的民主,那么,我们的各项具体制度以及运作程序的民主化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党内民主制度,比如选举制度,组织制度,端正党风,保障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提高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化水平,实现我们的政治发展目标。
2.3 威权政治下的执政党要积极推动民主化进程
民主政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积极、主动地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这一进程中有个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能威胁其绝对的统治地位,只能在“一党独大”的框架内进行有限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因此,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和控制地位。
这也启示我们,在威权主义体制的国家中执政党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在此基础上主动地把握政治改革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够在未来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动,保持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的执政党,也是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探寻民主政治实现的路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十七届四中全会 《决定》对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作了比较具体的部署。因此,要健全党内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完善党内的组织和领导制度,逐步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内民主是我们民主化现实可靠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积极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215.
[2]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3.
[3]吕元礼.鱼尾狮智慧——新加坡政治与治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77.
D521
A
1674-1102(2012)01-0041-04
2011-12-26
2009-2010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党内民主进程中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研究》(AHSK09-10D75)。
吴晓虹(1962-),女,安徽蚌埠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朱兆华(1967-),女,安徽铜陵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
[责任编辑:韩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