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2012-08-15周殿红
○周殿红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诸多方利益实现的最终保障,其信息以及管理状况也逐渐受到民众关注。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恶性会计造假案件以及国内“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些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相续曝光和由此导致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倒闭事件的发生之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全的内部审计运作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有效设立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是企业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加有利于评价及证实企业经营业绩和增加企业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日益趋于发展与完善,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使得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整体质量不高等诸多的问题。这些彼此相互牵扯和制约的问题,加上外部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期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已成为内部审计界关注的焦点课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
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正在国内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质量部主任汤姆·莫克先生在亚洲内部审计大会所作的以“质量评估一一通向职业化的途径”为主题的发言和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等,都表明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决心促进了国家审计的发展,国家审计署在近几年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部委和专项资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并对相关违法违纪事件作出了惩处,使很多单位的管理层意识到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减少了管理层的违规风险。由国家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引发了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的需求,从而也带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
第三,萨班斯法案加大了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服务的要求。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及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管理效益,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也正由萨班斯法案对企业高级管理层更多责任的认定,加大了企业高管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致力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内控制度的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要求。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与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对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从属于企业的现实,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限制,沦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具,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客观性与公正性也必然受到质疑。在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中,不少企业都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内,有的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设立,有的会让会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工作,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有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但在工作上仍然接受其他非内部审计领导的安排等。以上各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更谈不上权威性,由此作出的内部审计成果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客观公正性。
第二,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现实执行过程中还显得很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等方面。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缺少事前的计划、事中的程序控制,他们不仅没有进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也不完整。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影响到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审计方法早已偏向风险导向审计,而国内一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其内部审计仍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审计的风险控制因素。同时,不少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经验的交流。
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的充分发挥与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严密的督导复核和良好的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薄弱、内部审计的督导和复核职责内容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督导复核内容,缺乏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考核或考核内容不全面、太过主观,内部审计责任主体不明确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靠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自律,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只有对内部审计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内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案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问责制等监管措施,常会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为权利的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低下和内部审计工作的低效率。另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将会日趋减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咨询与监督并重的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设立应当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建立在较高或很高的层次上,其权威性与独立性越大越能发挥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基础与关键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中不少采用的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双向报告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较为理想的一种组织模式。根据我国目前企业体制的现状,借鉴国外成熟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长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根据它的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相互独立与依托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其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保证它的相对对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其主要职责的顺利履行。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还必须保证能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经营行为和各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第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现代审计技术也逐渐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适应于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审计技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实际面临的环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条件,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开发标准的审计软件系统,用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标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第三,加强制度约束和外部评价。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高效、有序运行。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约束必须要建立、健全包括审计立项、人员委派、计划编制、审计外勤管理、审计取证及相关审计资料的撰写与复核等在内的内部审计的各项制度。这些基本制度的制定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内部审计制度的相关制定人根据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将各样制度不断制定并修改完善的一个系统过程。外部评价是由机构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对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项目进行的检查,其评价人员的来源一般包括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等。外部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操作质量,通过外部评价可以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人及企业的管理层和其他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独立的质量保证。
[1]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J].审计研究,2010(6).
[2]陈蕾、李爱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思考[J].财会月刊,2011(4).
[3]李希娟: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1).
[4]刘要红:试论线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