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2-08-15达捷
○达捷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2、四川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结合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相结合,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
承接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优势的发挥、自身产业系统的培育以及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有机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调整新思路和新机制。特别是通过产业承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产业转移具有明确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不仅注重转移的数量,更要注重转移的质量,不仅看到眼前的盈利,还要看到长期的可持续性,不仅注重个别优势行业的发展,还要注重各个层次的产业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认真分析研究东部等发达地区可能转移什么产业、四川省需要承接什么产业,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结果就是产业的区域分工合作。东部地区的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希望继续保持出口优势,一些传统加工业,急需开拓新的市场。为此,他们需要把产业转移到市场辐射面较广的地区,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
二是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四川省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四川省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三是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并利用资源换取新产业到四川省发展。各地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保障拉长的产业链能顺畅传导,做大做强四川省资源加工型产业。同时,利用资源优势换取新产业到四川省发展,合理利用攀枝花等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成都等城市的科技和社会资源优势。
四是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顺应“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2、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改善发展环境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建设更加完善通畅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和高效低廉的物流系统。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调查,发现货物进出海港的运输费用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相对于东部和中部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等多形式的立体建设规模。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更加优良的物流运输环境,为西部地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二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如在减轻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对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可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的办法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对园区企业实行集中排污治污,采用税收等各项激励而非包干措施去降低企业成本等。在费用方面,对进入我区的外地项目,审批过程所发生的地方性行政收费可考虑实行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专门的产业转移园区,可以实行“封闭运行、独立运作”的“无费区”管理。此外,还可考虑设立产业转移基金,制定园区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等。
三是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要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有规定实行核准外,均实行备案制。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代理制,开辟“快速通道”。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抓好人才教育培养。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创新人才及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储备和提供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特别注意加强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调整现有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校园和企业企结合、校园和政府部门结合,让人才培养更具实践性。同时引进国际知名培训机构、与台湾、德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等方式,努力培养一大批专业企业家队伍和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提升四川省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营造一流的人才及人力资源环境。
五是营造优良的人文及生态环境。优良的人文及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要结合城市品牌塑造,发挥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及人文环境的优势,设计好城市总体形象、人居环境形象、投资环境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站在“国际视角”营销推广城市品牌,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为投资人创业兴业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3、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四川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如何处理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考虑产业结构因素、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之外,也要将解决就业作为重要目标,积极承接那些能够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自主创业,逐步实现西部地区由输出劳务向输出产品的转化,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化,促进区域和谐、协调发展。
4、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目前,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如欧洲各国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低碳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也特别强调了遏制气候变暖的重要性,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应对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可行发展思路之一。中国扭曲的资源环境竞争优势,使得国外大量“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近年来,沿海地区在上述资源禀赋的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优势逐渐显现,一些资源、环境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上述产业转移的实现和融合,依然会延续我国资源、环境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吸引国际产业持续向中国转移。在这样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好环境准入关,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企业的转入,确保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为了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真正实现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产业政策的实施应多种措施相结合,财政、税收支持,要素支持、金融促进等,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优势
建议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职能部门搞好服务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与功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举措,统筹协调好全省各地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的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避免各自为政,零乱布局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与承接产业扶持政策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要素支持等政策,用好用活中央、省关于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依据地震对四川不同区域的影响情况,结合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产业招商政策,促进四川产业结构升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2、制定承接规划,实现产业承接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辅相成,区域间产业优化布局和集约集聚,项目引进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得益彰
根据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包括工业“7+3”发展规划、工业八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计划等)和“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研究制订四川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明确承接转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科学合理引导转移来的企业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集中,引导国内外投资人重点投向我省鼓励发展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新兴潜力产业、调整提升的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拳头产品链条、精深加工的区域特色资源等,限制无序竞争导致的产业重构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将结构调整优化与科学合理地承接有机结合,以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全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完善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和制度环境,实现有序承接、有效承接
目前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本身亟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原国家经贸委曾于2000年发出了《关于禁止向西部转移污染的紧急通知》,对一批已明令淘汰的15类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设备、工艺等做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阻止了一部分恶性的污染转移,但对于很大一部分因目前我国东西部间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产品成本不同而西迁的企业工艺、产品缺乏约束力。因此,应该尽快完善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设,从制度层面保护脆弱而极具生态服务系统价值的西部环境。制度建设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对接。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制度,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强化信用制度,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健全财政金融制度,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融资便利,在吸引外资银行入川,学习其运营模式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外银行在风险控制和抵御危机方面的缺陷,不盲目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依据省内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也应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在制造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陆立军、郑燕伟:东部企业“西进”的模式与行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魏敏、李国平等: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J].人文杂志,2004(1).
[3]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2009(1).
[5]李金生:四川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社科纵横,2009(1).
[6]张岳恒:“泛珠三角”条件下川粤区域合作的思路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