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SWOT分析

2012-08-15吕龙丹

当代经济 2012年8期
关键词:非营利救助

○吕龙丹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机制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对残疾人、贫困人口的救助等都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而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重要力量,弥补了政府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在我国儒家“仁”“义”思想和佛教等慈善理念的影响下,非营利组织广泛地参与了社会救助项目。发展至今,它仍是这一领域内不可缺少的力量,并且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作用越来越重要。

管理学中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 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或挑战)。将这种方法用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主要是想对组织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出发展的计划或对策,促进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参与社会救助。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发展状况

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原因而导致陷入生存困难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时,由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救助和扶助,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我国的社会救助基本包括经常性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专项分类救助(如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和临时应急救助三大部分。

非营利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正式组织,具有民间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点。中国的民间结社和各种互助、救济的组织与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上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伦理道德色彩很强,二是以扶贫济困为主导。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两方面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慈善救助事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出现了各类基金会和慈善组织,之后这些非营利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量方面

参与社会救助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我国成立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根据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10月13日,我国共有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413660个,其中,仅社会团体这一部分就有229681个。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都建有社会捐助接受站,经常性社会捐助在促进公众参与、募集民间资源、救助贫困群体和受灾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慈善超市这种新型非营利组织也陆续出现,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慈善超市7035个。中国志愿者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上半年注册人数为1700万,2007为2511万,2008年底增加到2946万。

2、提供的资金方面

截至2002年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累计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和物资6亿多元人民币,实施扶贫项目200多个,有5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中华慈善总会在1998年的河北地震和长江流域的大水灾中发挥了重要的救灾作用,尤其是在1998年水灾期间,采用拍卖、义演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共募集款物总额72亿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所接受资金为1391587977.21元,这显示了慈善组织在紧急救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在宣传仁爱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救助行为使整个社会的互助意识加强,在社会中宣扬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度难关的精神,反过来也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慈善互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社会群体心底的共鸣,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爱心与行动力量。

4、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领域不断拓展。非营利组织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以及精神救助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扶贫济困了。许多非营利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了各种救助活动,比如针对老年人的慈善敬老义诊,针对先天心脏病患儿的“生命之光”医疗救助,针对孤儿的教育救助和生活救助,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修缮与置换住房、建造改造无障碍措施,针对灾后受灾群众的心理重建、心灵抚慰等。这些活动都迎合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二、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与政府相比,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的某些领域内灵活性要大,贴近基层,效率更高,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政府受到自身资源、能力、利益的限制,不能做到面面具到,不能满足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需要。而非营利组织则能够以弹性的方式在较小范围内灵活开展服务,为特定群体提供需要的公共物品,弥补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其次,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易造成服务成本扩张、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非营利组织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关注公益事业,提供弹性的公共服务,官僚化的程度就会降低。这促使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率会更高,并且能够广泛调动有爱心的人士志愿和主动地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了社会成员的微小力量。

2、劣势(weakness)

(1)监督体系缺失。非营利组织虽然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但缺少必要的监督措施,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在参与社会救助中,涉及到捐赠款项的分拨,财物的发放等环节。监督主体缺失、监督行为不力都会造成救助群体利益的损害。政府应监督社会救助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不公平不正当的做法;同时社会群体也应加强监督,捐赠者应对其资金的具体用途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参与救助的行为也应有凭有据,这样才能做到透明管理。

(2)资金来源渠道需要拓展。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支持和社会企业或个人支持。来自政府的直接拨款总是有限的,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又具有不稳定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只能等政府财政拨款,靠企业个人捐助,这种依赖性终究会导致自身筹资能力的弱化。资金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无法满足参与社会救助的需求,就无法展开活动。资金缺乏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较大障碍。

(3)法制、规范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是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和前提。国家虽然鼓励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在这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有些规模较小的组织并不规范,造成了非营利组织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明确。加快立法进度,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管理,才能真正促进其健康发展。

3、机会(opportunity)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数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因此有人惊呼,我们已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它也许终将证明,它对20世纪晚期的意义,如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19世纪晚期的意义一样重大”。国际社会中这样的非营利组织也不断壮大,这给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与国际环境接轨,与其他组织合作。

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政府机构的进一步精简,部分的政府职能将逐步转向非营利组织。这一国情也要求非营利组织承担相应的职能。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必须更好地发挥参与社会救助这一优势职能,更广泛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根据困难群体的需求,扩展服务的领域,不断发展和壮大。

4、威胁(threat)

(1)品牌。虽然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在目标和使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非营利组织管理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营利组织的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是形成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品牌文化必须懂得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组织为取得竞争优势而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的一整套长远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谋划行动。非营利组织品牌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壹基金”即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2004年由著名体育、影视名人李连杰发起,倡导“壹基金一家人”全球公益理念、推广“每人每月1块钱,一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慈善互动模式。它的品牌战略,既体现了自身作为公益组织的存在价值,又满足了社会和捐赠人对公益性组织的需求,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成功打造了“壹基金”这一公益品牌。树立自己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品牌化的东西深深映入公众的心中,才能提升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

(2)公信力。当前,资金投入者、捐赠者、志愿者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果。一旦出现损害自身形象或信誉的事件,就会对非营利组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使组织陷入困难和危险的状态。中国妈妈胡曼丽、郭美美网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降低,许多机构、社会公众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不信任,更有非营利组织内部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极大挫伤了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人员利用其法定代表人身份,不断为自己谋取私利,将社会捐赠据为己有,公信力的丧失,增加了资金募集的困难。

为了防范危机,组织内部应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组织成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进一步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如中国红十字会采取了定期向外界公布其财务报表的方式来使组织的财务透明化,将募集资金的使用透明化,积极接受外部监督,这有助于提升公信力。同时在出现问题后,也应勇于承担责任,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开诚布公,争取得到媒体的支持。重视与公众沟通,尽量将事件的进展情况展示给公众,才能显示出诚意,最终得到信任。

[1]李春根、赖志杰: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J].财政研究,2010(3).

[2]张浩淼: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3]中国社会组织网: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EB /OL].http: //www.chinanpo.gov.cn /web /listTitie.do?dietionid=2201.

[4]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0年度财务报告[EB/OL].http://www.crcf.org.cn/.

[5]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6]余明阳、戴世富:品牌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徐莉莉、骆小欢:品牌战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王艳:陈雷非营利组织的品牌战略探究——以“壹基金”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王洪强、张云: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3).

猜你喜欢

非营利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救助小猫
水下救助抢险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