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高校文科人才的培养
2012-08-15蒋协众
蒋协众
(1.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学科教学研究
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高校文科人才的培养
蒋协众1,2
(1.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科研训练的本质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因此,在评价文科生科研训练时应坚持过程导向。可以通过探索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及实行科研学分制等手段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研训练;文科人才;研究性学习;科研学分
近年来,对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培养创新型文科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训练在文科生培养中日益发挥作用。但是,文科生科研训练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必要在反思所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文科生科研训练的本质的基础上,探索培养文科人才的新思路。
一 加强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一)加强科研训练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对大学文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文科教育应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加强文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科研训练是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文科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社会实践,重传承、轻创新的传统教育观念,而忽视了文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这几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科研活动中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科研训练要想取得创新性成果,知识面过窄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从而培养其开拓精神;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要求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实地采访等多种途径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文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1.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科研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按照某个研究计划去收集资料,寻找、辨识、分析和理解相关信息,并仔细阅读和解析第一手文献,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技巧。
2.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培养自己设计研究方法、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沟通和交流能力。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指导教师及其他合作同伴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科研活动促使学生成为某个学习团体中的成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参加科研活动必然要撰写和发表论文或研究报告,要做陈述和发言,这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 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196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在大学本科生中开展科研训练,其主要实施对象是理工科大学生。后来,我国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主体也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比如杨慧等(2003)就指出,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存在 “项目覆盖范围欠广”、“项目形式单一”、 “项目开放性不够”、 “相关配套举措有待完善”等问题[1]。这是就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总体现状而言的,目前很少有人关注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和分析,由于人文社会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及我国高等文科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经典、轻社会实际,重传承、轻创新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2],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经费短缺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和 “挑战杯”竞赛等,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各高校设立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让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研究项目。由于文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难出成果,或者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科研经费大多向理工科专业倾斜,文科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数目和项目经费往往都少得可怜。
(二)参与者少,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及其指导教师。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获批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经费较多,其科研成果还有可能被相关企业或部门采纳,能够较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些对师生参与科研训练都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而就文科而言,很多情况下,师生怀着饱满的参与热情,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但最终不能获得立项,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师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造成伤害。指导文科生科研活动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且难出成果,教师从中获利甚微,也造成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交流渠道和激励机制
文科大学生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去向除了公开发表论文或参与评奖外,很少有其他的交流和宣传渠道。而目前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往往需要价格不菲的版面费,获奖的可能性又相对较少,这使得文科大学生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
三 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再认识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一般认为, “大学生科研训练”就是让大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这种认识触及到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部分属性,但并不能完整反映出它的真正内涵。我们认为,科研性无疑是大学生科研训练最主要的外显特征,但绝不是其根本目的。科研只是一种手段,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达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其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才是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真正目的。
大学生科研训练就是要让学习者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科研活动,了解和体验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到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资料、科学分析,再到展开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科研及其他社会活动。虽然,大学生科研训练以科研的面貌呈现出来,但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科研,而是科研与学习的统一,其本质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
科研训练的关键是让大学生 “在研究中学习”。这种训练活动把研究和学习相统一,学习是研究的基础,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大学生科研训练并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然后通过书本知识、文献资料或社会调查寻求问题的解决,这种训练不仅局限于解决某个特定课题,而且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研究能力和研究品质。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关键就是创设一个 “在研究中学习”的良好氛围,彰显出研究性的情境,使研究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让学生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验科研的本质。
(二)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重在培养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普遍认识到大学生科研训练在培养文科人才方面大有可为,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夸大科研训练的作用的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文科大学生而言,科研训练重在训练学生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
科研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方法、研究能力,还包括研究意识、研究习惯、研究态度、心理素质等等对于科学研究的情感因素,而最为重要的是以 “探索求真、理性思考、严谨实证、怀疑反思”为特点的科学精神[3]。严谨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证主义精神,而我国文科教育存在重思辨而轻实证的传统,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大学生不能通过科研实践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关的研究习惯、研究意识、研究态度等也无从建构,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而科研训练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活动模式,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因此,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应该是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焦点。
(三)对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评价应坚持过程导向
如果把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来看待和管理,就会采用结果导向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考核。事实上,很大一部分高校都是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与教师的科研一样,由科研处进行管理的。结果导向的主要表现是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指导,重节点考核,轻人才培养[4]。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对大学生的科研立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对项目的结题进行严格审核,大多要求公开发表论文,或是提交规范的、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在初始、中期、收尾等环节进行把关,审核不合格的项目会被中止。然而,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往往规定不明或把关不严。他们注重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及其价值,而忽略了科研训练的过程管理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结果导向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很不适用。一方面,它会导致研究过程的失控。大学生初涉科研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引导和传授,如果不对其科研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必然会影响训练效果。另一方面,结果导向还会减弱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研的兴趣;或者会导致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全情参与,而不是放手让大学生去研究,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科研训练彻头彻尾地沦为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
我们认为,如果把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本质看成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而不是训练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那么,就应该坚持评价和考核的过程导向,加强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让学生从科研训练中得到宝贵的科研体验,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树立科学精神。这样,其评价标准不应该是、至少不应该完全是科研成果的本身,而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关注点不应该是科研成果,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四 对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科研训练存在的形式单一、经费短缺,参与者少、积极性不高,缺乏交流渠道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综合对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重新认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探索科研学分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
实施科研学分制是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为了获得科研学分,学生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科研训练参与者少的问题,避免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只是 “精英教育”的现状。
当然,科研学分制只是提高文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性的手段,真正要发挥学分制的效用,需要建立合理的科研学分运行机制:(1)通过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创设一个 “在研究中学习”的良好氛围,彰显出研究性的情境。科研训练不应该仅局限于科研项目的形式,还应该包括学科竞赛、研学作品、发表论文、听学术报告、写学习心得,甚至也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形式,其关键是让学生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验科研的本质。(2)结合学校及社会实际,制定、完善科研学分实施方案和科研计划,发布年度科研项目指南,促进科研活动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3)学校和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全面的咨询与指导,使学生的科研训练科学化、规范化。(4)建立合理的科研学分评定标准与激励机制,破除急功近利的评价与激励体系,重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创新过程。
(二)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指导学生科研活动
要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科研活动内在动力的激发者。文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年富力强,但自身所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而其自身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他们也愿意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
要建立长效机制,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所做的指导工作进行鼓励和表彰,提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青年教师而言,在增加他们的教学、科研津贴的同时,可以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所取得的过程考核和成绩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紧密挂起钩来。对于研究生而言,可以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作为助学助研的一种形式,根据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情况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此外,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作为对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鼓励,可以根据其指导情况,在毕业资格审查时降低其发表论文的篇数等等。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现代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地为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服务。
1.创建服务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建设,学校可以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更加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指导教师可以时时掌握学生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有效指导。网络建设还可以作为科研成果交流的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科研成果信息,满足科研参与者公开展示研究成果的欲望,用示范效应激发师生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这样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缺乏发表园地和交流渠道的问题。
2.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社会调查。与理工科专业主要借助实验室实验不同,文科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更多地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取研究数据,而真正的社会调查需要印发大量的调查表格,需要走访很多的调查对象,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财力,这与文科大学生科研训练经费少的现状是矛盾的。通过QQ、BBS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方便、快捷、经济地完成一些调查活动。
对于我国高校师生来说,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工作,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本文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科研训练视为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认为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精神,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故而应该坚持评价和考核的过程导向。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希望能对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只是着眼于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及人才培养,但希望对其他学科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和整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杨 慧,俞安平,恢光平,曹 洪.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2]张永桃,冒 荣.崇尚科学批判精神,培养文科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1,(6):26-27.
[3]郑家茂,张 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4]邬家瑛,钱 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
[5]张开显,金柏江,袁满雪.构建学生科研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14-15.
[6]周晓风,意与匠.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再认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7]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amp;Liberal Art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JIANG Xie-zhong1,2
(1.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2.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Currently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liberal art.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for them is a kind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the purpose ofwhich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their accomp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spirit instead of engaging them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real sense.Therefore,in evalua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of students of liberal art,the process ismore important.The curren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suchmeans as exploring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computer and cyber resources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research credit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personnel of liberal art;research oriented learning;credi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G642.0
A
1674-3652(2012)04-0052-04
2012-03-20
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综合性院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07Z-004);河南科技大学教育科学改革计划一般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9Y-075)。
蒋协众,男,湖南邵阳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小 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