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兼谈其在近年中国通货膨胀性质判断上的适用性

2012-08-15赵英杰屈胜喜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变化率奢侈品

赵英杰,屈胜喜

(南京政治学院 理论一系, 江苏 南京 210003)

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此轮通货膨胀的性质,学术界争议颇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输入型”通货膨胀、“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刺激政策推动型”通货膨胀等。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通货膨胀开始出现下行趋势,经济政策是否需要就此转向又成为争议的焦点。对政策转向与否问题的回答,仍然需要回到对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性质的问题如何判断的讨论上来,其中,经济学界需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做出通货膨胀性质各种判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做出甄别。本文意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指明西方经济学中“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在说明工资上涨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间关系问题时存在的不足:一是从形式逻辑本身说明该理论在理论预设和论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二是对照马克思在工资水平上升与通货膨胀关系问题上的相关论述揭示该理论存在的不足;三是从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角度说明该理论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通货膨胀性质的判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工资上升速度超越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是推动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主要原因的观点在马克思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出现,西方经济学在该问题上才有了更为系统的论述。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以生产费用理论为基础,从供给的角度讨论了在资源未充分利用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为托宾、杜森贝里等人,20世纪70年代上升为通货膨胀主流理论。其背景是当时欧美经济出现的滞涨,在这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失灵,动摇了经济学家对于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需求拉动的信念。部分经济学家提出,推动物价持续上涨的因素也有可能来自于供给方面,由成本上升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就被作为一种新的替代性通货膨胀理论提了出来,而“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假设前提有两个:(1)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两大垄断力量——大公司和工会,它们分别控制了产品价格和工资[1](P76);(2)有效需求水平不变。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强大工会组织的存在,工会组织操纵劳动力市场价格,在不存在劳动力过度需求甚至存在失业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工资的“刚性上涨”会导致产品市场发生变化。在商品市场总需求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导致总供给下降,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时,均衡的产出水平下降,而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当一般价格水平上涨之后,工人会通过工会要求雇主进一步提高工资,从而价格上涨再次引起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进一步向左上方移动,均衡的产量水平下降,一般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从而工资的刚性增长推动价格水平出现持续性上升。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在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相互推动的过程中,最初的推动力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工资的刚性上升。

二、“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存在的几个不足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不足。

(一)关于理论前提存在的不足之一——劳动力市场垄断问题

判断工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需要考察工会密度,即工会会员人数在总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而更为常用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工会会员人数占非农雇员的比重。按照第二个指标,1945年,美国工会人数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大约占全体非农雇员人数的35.8%,1968年下降为26.1%,2004年已降至12.5%。在私营部门,工会密度下降得更低,工会会员占私营企业职工的比重从1973年的24.6%减少到2004年的7.9%。除工会密度不断下降外,美国工会会员还分属于两大不同的工会组织,而不同工会组织之间在政策协调方面也存在问题。据此判断,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工会组织的影响力仅被局限在个别部门,不能说工会组织对于整个劳动力市场存在垄断力量。工会组织的影响力足以达到形成工资——价格螺旋的判断值得怀疑。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的工会密度一直较高,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欧洲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与美国类似的工会衰落现象。从2000年的数据看,工会密度超过50%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欧,其他国家基本都在30%以下。①

(二)关于理论前提存在的不足之二——产品市场垄断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自身的角度看,存在垄断因素的厂商都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厂商对于价格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对于价格则有完全的控制力。存在垄断能力的厂商对于价格的控制力无论是从厂商数量的角度还是产品差异的角度看,都不需要依赖于工资的上涨。从马克思的角度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它的变动,往往是不以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资本家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提高商品价格(对应于产品市场垄断的情况),那么,不仅在工资提高的情况下他会这样做,就是在工资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他也会这样做。“如果资本家阶级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可以像他们现在不过偶尔在一定的、特殊的、所谓局部的情况下所实际做的那样,利用工资的任何提高作借口,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把更大的利润放进自己的腰包,资本家就永远不会反对工联”[2](P376)。在产品市场存在垄断因素的情况下,工资提高只是产品市场存在垄断条件下价格水平提高的充分条件,却并不必要。这样一个假设的存在,使得对于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间关系的讨论变得无足轻重了。

(三)关于理论前提存在的不足之三——有效需求水平不变问题

“工资推动型”通胀理论为了便于从供给角度对工资上涨的影响进行分析,假定总需求水平不变,这样的假设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马克思对于工资上涨可能引起总需求变化的分析中,总需求水平同样被认为是不变的,但总需求水平不变是由模型本身内在地决定的,而不是作为假设前提存在的。马克思进行分析的假设包括:(1)总社会剩余量保持不变,只有价值产品在各自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化;(2)消费品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要生活资料,一类是奢侈品;(3)金属货币流通;(4)工作日的长度、强度和生产率不变。在以上的假设下,马克思认为,工人工资的上涨不会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化。如果工资提高,工人增加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家对奢侈品的需求会相对减少。如果工资提高,工人不把提高部分用于购买必要生活资料,而用于购买奢侈品,这就不会增加对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至于工人对奢侈品购买的增加,又会与同时出现的资本家对奢侈品需求减少相适应,只会使奢侈品的买者发生变换,不会引起奢侈品的价格提高。②马克思总的结论是,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不会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得出以上结论所依据的第四项假设,即工作日的长度、强度和生产率不变,与本文所研究的工资——劳动生产率变化问题不一致。在将马克思的第四项假设放松为劳动生产率可变,且工资率变化快于劳动生产率变化时,能够发现,第一项假设以及马克思上述的分析依然是成立的。如果实际的工资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社会总的剩余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未变化时的情况相比会下降,但价值产品的总量没有变化,发生变化的仍然只是他的不同部分的划分。关于第三项假设,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整个货币体系发生了改变。但由于本文的研究涉及通货膨胀原因的讨论,需要假定货币供给量的不变。因此,可以认为,货币体系的变化不改变分析的过程。

从长期的总需求变化分析看,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规律说明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人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也存在绝对上升的可能,但并不排除工人工资在总的社会剩余中所占比例下降趋势的存在,这是由资本积累规律决定的。也就是说,长期中,工人工资的增长总是存在相对不足,进而存在总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停滞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的讨论中,结构凯恩斯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和积累社会结构学者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存在的工资压抑造成的总需求不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四)关于工资上涨与总供给水平和结构变化问题

在假设总需求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分析了工资上涨与总供给水平变化的关系问题,分析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对于工资水平上升与一般价格水平变动之间关系的论证依赖于对总供给曲线的说明,但在西方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框架中,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和市场都不存在明确的、唯一的供给曲线,“工资推动型”通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这样一个前提使得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总供给曲线难以推导得出,这样一个缺陷使得后续所有的分析都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实际是一个封闭模型。即使假定市场总供给曲线可以得出,对于工资变化引起总供给变化的分析中,也没有考虑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般工资水平超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持续上涨,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导致同类低成本的可以满足本国需要的产品的进口增加,实际的总供给曲线(如果存在)可能不是向左上方移动而是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存在被压低的可能。另外,国外移民的流入也使得工会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和工资的上涨受到压制。

第三,在马克思关于工资上涨与总供给水平关系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总供给水平亦不发生变化。马克思认为,如果工资提高,工人增加了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会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家对奢侈品的需求会相对减少,奢侈品的价格会跌落,生产奢侈品的资本就会转移到必要生活资料的部门来,发生资本转移现象,这就使生产生活资料的企业增加,从而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提高引起必要生活资料价格提高只是偶然现象,并不经常出现。如果工资提高,工人不把提高部分用于购买必要生活资料,而用于购买奢侈品,就不会增加对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不会提高;至于工人对奢侈品购买的增加,又会与同时出现的资本家对奢侈品需求减少相适应,只会使奢侈品的买者发生变换,不会引起奢侈品的价格提高。②以上的分析,依据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项假设外,由于涉及生产资料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显然,以上分析还存在着产品市场自由竞争的假设。

如果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引入产品市场的不完成竞争假设,那么意味着生产资料在不同的消费品生产部门的转移会遇到障碍。在必要生活资料部门产品需求增加(奢侈品生产部门为减少)的情况下,按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由于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弹性较低,垄断厂商短期的选择通常是提高产品价格(奢侈品部门产品价格下降),而长期中如果存在过剩产能,则可能提高(奢侈品部门为降低)自身过剩产能的利用。也就是说,短期中总供给水平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如果只是奢侈品生产部门的购买者发生变化时,仍然认为总供给水平基本不发生变化。

总的来看,在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况下,短期中,总供给水平基本维持不变。

(五)关于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率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性问题

以下是对美国二战后工资与通货膨胀变动关系的特征分析。

第一,从美国的情况看,1948-1973年实际工资的上涨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1973-2000年,实际工资的上涨幅度高于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反观工会密度的情况会发现,1973年之前的工会密度要高于1973年之后。1973年前后实际工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的相对关系与工会密度的变化情况与理论描述明显不符,用工会密度的变化无法解释实际工资增幅与劳动生产率增幅的相对关系。③

第二,从实际工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的相对变化与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关系角度看,1948-1973年美国实际工资的上涨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期间,1948-1966年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0%,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为2.6%;1966-1973年间年均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为5.1%,而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仅为2.1%;1973-1979年美国年均通货膨胀率上升为8.9%,而实际工资上升率仅为0.4;在1979-1987年美国年均通货膨胀率为5.2%,而实际工资年均上升率为0%,用实际工资的微弱甚至为零的涨幅,难以说明通货膨胀率的明显上升。④

整体来看,工会密度、实际工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相对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三者变动的关系看,三者的关系是工会发展较好、高实际工资增长率、低通胀,以及工会衰弱、高通胀、低实际工资增长率的组合,对于这样的与理论逻辑明显相悖的现象,至少说明理论本身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前提、论证过程以及结论都存在逻辑问题,同时对于现实中抵消工资——价格螺旋形成的因素也缺乏有力的说明,理论本身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三、关于该理论在中国近年通货膨胀性质判断问题上的适用性

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是否是判断中国通货膨胀性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是否具有适用的基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垄断是否存在和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问题。在欧美国家工资协商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在工会组织发展较好的部门,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维护,但从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角度看,这样一种上升尚没有达到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与劳动生产率上升相一致的水平。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一个能够在工资谈判中成熟地发挥主导作用的组织,能够对一般工资水平决定发挥影响的工资协商机制也未能普遍建立。

第二,从职工实际工资变化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的对比情况看,1978-2008年中,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工资变化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的相对关系是,1978-1990年,二者的相对关系并不稳定,有五年的实际工资变化率超越了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其余年份实际工资变化率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1991-1998年,实际工资变化率持续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而1999-2008年实际工资变化率持续高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⑤

第三,如果观察实际工资变化率超越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年份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按照郑超愚、胡乃武[3]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在实际工资变化率持续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的1990年代初中期经历了高通货膨胀阶段,而在实际工资变化率持续高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率的1990年代后期至2006年则经历了低通货膨胀阶段,显然二者之间在变化的基本趋向上存在不一致。

第四,对于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性质判断,无论是“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还是马克思的结构性需求转变通胀理论都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释,一是在1999-2006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际工资上升速度超越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时,哪些因素阻碍了食品价格的持续性上涨。二是对2007年之后食品价格的上涨应如何解释。按照现有文献对2007年以来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的研究,认为短期原因包括国内农业生产的周期波动、气候灾变、粮食产品的国际消费需求增加、生物能源需求增加,长期性因素包括中国粮食生产无法继续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密集使用基础上。这些因素在1999-2006年间并非不存在,但为什么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了较低的水平,很显然,更详细的分析已经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1]戴园晨.价格工资螺旋的生成和演衍[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郑超愚,胡乃武.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趋势与结构因素[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注 释]

①指标的选取和详细数据参见孙寿涛《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工力量演变趋势》,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第374-377页,人民出版社,北京,2009年版。

③详细数据参见保罗•萨缪尔森著《宏观经济学》第18版第204页,人民邮电出版社。

④详细数据参见Samuel Bowles,David M.Gordon and Thomas E.Weisskopf:Business Ascendancy and Economic Impasse: A Structural Ret-rospective in Conservative Economics,1979—87.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3,Number 1,Winter 1989.

⑤依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变化率奢侈品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