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道德培育路径选择

2012-08-15洪玉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道德消费

洪玉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一、序 言

人类与自然间是具有高度协调性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保护,人类的发展是不断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1](138)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能推动人类的发展,而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将在本质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当代的生态道德标准通常包括五方面,一是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二是爱惜自然资源,适度开发利用能源,特别是非再生能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三是维持生态平衡,爱惜与尊重生命,尤其是濒危动植物的生命;四是有节制地寻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不要以危害自然环境为成本;五是主动净化自然,保证自然生态良性循环。这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体现,它以经济发展为保障,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生态环境的保持为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只有按照以上生态道德的标准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才能既满足人类目前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既保障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所有人类实现健康生活的权利,又能维持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补偿理论

生态伦理观指出,人类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在处理自然关系时其权利与责任应当是统一的,要利用自然就应该改造自然,向自然索要;而要维持自然可供利用性的持续,就要保护自然、建设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进步不得不改造原来的环境,而这种改造就可能对原有环境产生某种影响甚至是破坏,然而人类又不能因此而不改变环境。这就要求人类在消费环境资源时,必须同时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2](86-87)所以人类既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使用来满足需要,也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珍惜和投入,实现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改造与投入的双重进程中,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生态消费理论

市场经济的成果和它所推崇的文化消费观,使许多人开始追求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享受消费的生活态度,经营者的贪婪和消费者的浪费,滋生了太多无意义生产和非理性消费,导致了大量能源浪费,加深了对环境的危害,使人类在与自然对立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且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3-8)因此,生态消费观要求人类摈弃传统的生活消费观念,转变追求享乐的人生观,放弃违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消费方式。当然,生态消费观并不是要求人们抛弃对需求的实现和满足,而是倡导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消费,要求人们在消费时,体会到环境消费的巨大代价和负面效果,建立起一种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消费模式,使人们的生活增加一层纯净的绿色。

(三)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理论提出,生态价值不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的,它是自然界自身拥有的。人类在实践中消费的不仅耗费了自然物的消费价值,而且消耗了自然物的生态价值。尽管生态价值观对生态价值内涵的诠释有些片面,因为它否认了人的主观作用,但是,生态价值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支撑体系,也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机制,因而它不论对人类还是自然界均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为了整个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进步,人类应该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出发来重新领悟自然界的价值,并积极将人类消费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界的生态阈限之中,维持生态平衡,增强资源价值的地位,确保自然的再生能力。

(四)生态公平理论

生态公平理论呼吁,必须加强当代人的责任观,改变其利益观,要求人们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给子孙后代实现其利益的机会。当代人的进步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的进步,不能因为当代人的贪婪和无节制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而使人类生存的链条断裂。提倡增强国际间的协作,一起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4](23-25)另外,该理论还强调人类要善待自然,控制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以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它遵循对全人类负责的观念,激起人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责任心,自觉执行维持生态环境的义务。

(五)生态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关心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这需要将经济建设同环境治理相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所以,生态发展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道德观,它要求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经济发展遇到一种较长时期很难克服的能源、环境困境时,要摈弃传统的高耗费、低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做到低消耗高产出,发展清洁生产,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要快速治理,对各种废物再利用,从而改变传统经济方式,开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道德因子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保护自然界能够供应持续良好的能源与环境,确保经济、社会以及人类福利的增长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空间,这些是实现人类自我利益的唯一的道路。所以,维护环境、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功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崇高事业,也是创造生态文明的一项主要内容。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不但倡导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与将来之间维持一种必须的张力和动态的协调,而且呼吁人们对待自然时要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为日后的生存与发展保留一种现实的机会。[5]

(二)提高生态觉悟的道德基础

为了挣脱生态危机,人类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终于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的不规范行为,而这种行为受到了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生态的毁坏、环境的污染、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并不是由于科学技术上的缺失,而是由于人们道德的丧失,是由于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缺少一定的生态观念。人类是地球上仅有的道德主体,不但要从道德的方面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也要从道德的方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为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考虑,要用道德来制约人类对自然的行为。[6](872)只有提高全民的生态观念,才能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活动的约束,进而主动地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和创造生态平衡的社会实践中来,自觉承担作为生态道德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三)保护生态平衡的道德支撑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自然系统,是自然秩序的自我平衡与自我协调。一旦生态平衡遭到毁坏,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文明的持续将遭受严重的威胁。尽管致使生态失衡的外力因素也可能来自自然界,但当今人们面对的生态失衡状况却主要是因为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的。生态失衡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由此看出,维护生态平衡,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把人类从生态失衡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就要重新诠释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体的关系,在突出人们对自然拥有众多权利的同时,更要加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若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只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就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

四、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1.增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

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是生态道德理论转变为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的关键性步骤,它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生活习惯养成、职业行为养成和识别“绿色标志”观念的形成。生态道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实行有效的引导工作,尽量使识别“绿色标志”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习惯和时尚,一要重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二要重视人们职业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

2.增强生态与生态道德知识教育

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是在被教育者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条件下,让人们了解和掌握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有关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则。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就是要在实行全面的生态“科普”知识传播基础上,重视生态规律、生态科技知识、生态法律知识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的教育。

3.提高生态道德能力培养

首先,要塑造人们的生态道德建设主体角色,注重培养人们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提高能力,即不断加强人们履行生态道德标准的能力,并让这种能力逐步内化成人们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其次,要不断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让人们能够整体掌握生态道德的理性内涵,引导人们加深生态道德实践经验的理解并推行多样化的生态道德思维实践。

(二)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育

1.推广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建设意识教育

在当代,党和国家愈来愈强调全民生态维护意识。我们要把握机遇,大力推广和普及生态保护观念,使之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成为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观念。而且,我们不但要有维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还要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发展中丰富生态意识和思维,争取使绿化造林、创建生态旅游区、生态宜居区等变成全民的一种生态创造行为。

2.实行自然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意识教育

人们只有珍惜生命,敬畏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才可以在宇宙间寻找到一个值得依靠的最稳定的根基,发现一个安置精神和生命的最合适的精神家园,进而真正获得美的体会和美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实行生态美学教育,使人们形成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欣赏自然、研究自然的美感和能力。

3.推行绿色消费观念与适度消费观念教育

绿色消费理念与适度消费是人类对自然的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要教导人类在消费中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使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绿色消费理念与适度消费观变成社会主义和谐消费生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加强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1.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

人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领悟与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主动限制自身不符合实际的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愿望和活动,有理智、适度地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以较低的资源成本与社会成本达到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均衡水平的效果,并维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一种良好的发展势态,而且是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必然抉择。

2.控制人口数量与适度消费

人口数量的无限制增长不但没法确保人类代际间的利益公正,而且会加深代内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妨碍社会协调发展。[7](73-75)所以,限制人类的生育行为,是解决持续利益公平的根本方法。与此同时,适度消费不但要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而且要作为生态道德的一个主要规范。

3.缩小贫富差距和反对奢侈浪费

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是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奢侈”是极端自私主义和享受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陷入那些既不利于的身心健康,又不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享乐性”需求的生活模式而无法解脱,有时甚至要疯狂占有和任意糟蹋环境资源。这种奢侈的生活理念对社会产生着不良影响,加深了人们急功近利的行为,从而使得生态危机不断加重。

4.适度发展和维护和平

要从生态道德的角度调节人类的生产行为,加强人们经济观念中的生态责任观念,从而保持物质生产和生态维护的同步前进。和平是人类悠久而永恒的主题,它意味着正义,也意味着和谐,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元素;和平者倡导对人们放下武器,同样也提倡对自然放下武器;和平不但能够获得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可以赢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维护和平是社会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双重价值的集中表现。

五、结 语

道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也将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生态道德是一种新型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既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的显著标志。推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邢伟,曲宁,张晓明.论生态文明时代的政府生态责任[J].生产力研究,2011(1).

[3]赵凌云.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4]史方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1(1).

[5]高丽丽.生态文明观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自然界道德消费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然界的一秒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例说“自然界的水”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