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的变迁及其对大众传播美学的影响研究
2012-08-15王琦
王 琦
(长春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012)
一、新媒介的内涵及其变迁
新媒介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67年,专利应该归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他是在一份开发EVR的计划书中提到这个概念的。它的流行则得益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他向尼克松作报告时多次使用这个概念。政策层面的重视和推广使得“新媒介”一词迅速成为媒体及学者的宠儿,研究也随后跟上。
(一)何谓新媒介关于新媒介,目前并没有
一个权威的定义。有新必然有旧,这个新媒介之“新”是针对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所有传统媒介而言的。传统的媒介比如报纸、杂志和图书室印刷媒介,以传播文字、图片为主;广播、电视、电影是电子媒介,以传播声音、图像为主。而新媒介则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多传媒技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由此看来,这个词的历史并不悠久,至多也不超过半个世纪。不过这个词的魔力可不小,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内涵经历了多次的变迁。
(二)新媒介的发展
1.网络媒介
互联网兴于美国,却盛于我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到2010年6月,中国网民比2009年年底新增3 600万,终于突破4亿,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在中国互联网络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媒介也得以迅速发展,已由以数据为核心的由上至下的Web1.0时代进入到以个人为出发点的由下至上的Web2.0时代,并正在向着Web3.0时代前进。
Web1.0到Web2.0是一次理念的飞跃,这和教育很相似,后者在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获得了某种繁荣的契机。网络理念的调整使得以往被动接受服务的网络用户有了更多更大的主动权,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技术精英则退居到服务者的角色。主动权意味着更大的参与热情,原本微弱的个人创造性才能及潜能在一个宽容自由的社群中获得了极大的生机,网络用户在Web2.0中分享、体验、创造,享受服务的同时又做出贡献,这使得网络具有了某种良性的衍生性,于是,失去了“控制”的网络反而更加生机勃勃。
Web2.0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是互联网用户强劲的个性独立和社会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博客、RSS、手机上网(WAP)、播客(podcast)、SNS(社会性网络)、wiki(维客)等是Web2.0的主要应用领域。
2.第五传媒——手机传媒
手机是什么?最初我们把它定义为移动电话和奢侈品,但是技术的更新使之迅速地平民化,其功能也多样化。《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其中,大约有4 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话工具了,它已经跨入传媒工具的行列。“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1]手机已经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3.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就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传媒,简而言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数字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传媒,形成了数字媒介的各种形态,一些传统媒介虽然其表现形式还是传统的,但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等都已经应用了数字化的形式。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字、声音、图像都会变幻成无数数字信号弥漫在空中,人们只要拥有一个电子终端显示器,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就可以让我们尽情地浏览和享受。大量的新媒介形态将不断涌现,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形态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介的采编、出版、发行等方面也将随之变化。
数字媒介有两种大的表现形态,一种是传统媒介数字化以后而形成的传媒形式,如: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电子报刊、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另外一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数字化的,如网络媒介、IPTV(借助互联网传播且通过计算机接收的方式)、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
媒介的变化导致审美的主客体及其关系也随之产生变化,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特征。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大众传播审美特征
(一)无法遏制的多元审美:技术裂变式增长的后果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任何媒介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2]亚里士多德也在《诗学》中把媒介规定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媒介在作为一种感知活动的审美中的作用可想而知。
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时代,人类主要调动内在的精神感知从事审美活动。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媒介的审美意义也逐渐增加。上面提到的手机、网络、数字媒体等只是宏观的模糊分类,其实它们互相之间存在着种种结合的可能性,进而引发无以数计的审美现实。
比如,随着彩信、WAP等技术的应用,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出现,无线新闻网站、手机新闻直播的登场,手机的传媒功能日益显现。手机轻便小巧,其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等的影响,因为广受年轻人的喜爱,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用手机读报纸、看小说,甚至欣赏影视作品。手机号称第五传媒,它的传播方式更直接、更主动,并更容易产生互动。
手机等新媒介促成的审美迥异于传统审美,后者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调动心神体味;前者更活泼、参与度广、形式多样,但是在耐久性和质量方面不那么乐观。
(二)交互性审美体验:新媒体革命之一
超现实主义大师杜尚有一幅名作《L.H.O.O.Q》,这是一幅类似于恶作剧的作品。美丽的蒙娜丽莎被杜尚画上了两撇小胡子,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变成了可笑,经典的美被解构殆尽。当然这幅当时备受攻击和嘲弄的作品因为符合未来时代潮流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不过放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这就不算什么了。上网搜一下,各种古怪的蒙娜丽莎,只比杜尚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词汇之一是 PS,即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在网络普及之前它们通常是个人的或小范围的交流。有了网络,个人化的PS很容易获得更多的受众,另外,受众也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欣赏,他们大胆地参与,并勇于表现出自己的观点、眼光、想法,其中还不乏让人感叹的精彩。可以说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化的创作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民性”,个体的审美意象、经验、创造等都能通过网络成为一种共享资源。
(三)公众性或平民化:一种可以全民参与的现实
审视任何一本“美学史”,我们都会感觉到,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的审美概念的运用都有着某种精英味道,它是高高在上少数群体的特权性精神活动,需要修养、需要时间、需要兴趣等等。而且除了阶层的区隔,审美还有着其它区隔,比如不同文化的、不同地域的,其交流总是先表现出某种怀疑和对抗,然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融合。有了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这种间隔可以快速消弭。
当间隔消弭之后,普通人几乎在各个原来为专业人士把持的领域都表现出旺盛的创作热情,比如文学创作,来自草根的网络写手的身家迅速超过印刷体的作家。“而由平民大众创作的网络文学或文本的大量涌现,其意义在于平民大众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网民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欲、真实观点、自我意识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和行使。总之,在新媒介环境下多元兼容的平民化审美意识将成为主流的审美意识”。[3]
三、“新”背后反思:当下大众传播审美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疲劳:当想象力跟不上技术
不可否认,文字阅读,尤其是纸质的文字阅读,更能带动阅读者的思考。图画方便人们理解阐释的事物,但因为容易所以难以深入,图画式的思维倾向于直观而不是深刻。“视觉文化是‘看’的文化,它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隐含意义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很少需要思维”。[4]
如果你想看电影,登上网络,铺天盖地的美国大片和电视剧,制作精良,经常是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不过看多了,情节和表现手法基本烂熟于心,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反之影像制作技术发展却很快,“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将集视、听、文一体的形象直观发挥到极致,各种 3D大片、甚至 5D大片走上荧屏便是很好的印证”。[5]
当年简陋的影像技术,走出电影院却满是回味,回味诸多经典画面、台词、主人公的气质相貌。现在的制作明显比过去精良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出了电影院却常常空落落的。回味少了意味着想象力严重不足,已经无法让“见多识广”的观众真正思考。
(二)恶俗与平庸:行走于新媒介的潘多拉
得益于媒体技术的飞快发展,我们可以方便地参与各种审美活动,但是审美趣味方面就不那么乐观了。丹尼尔·贝尔叹息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6]中国几千年前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容易迷于声色味是人的本性,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很警惕这点,其办法是隔绝外缘,即从幼时便注意使人远离各种诱惑。但是越来越发达的媒介技术,使得各种诱惑防不胜防,人们因为太容易获得反而放弃防范,审美趣味一落千丈。
文静在其文章《网络歌曲为什么越恶俗越流行》中分析了恶俗网络歌曲的六大特点:“淫言秽语、宣传色情,辱骂攻击、歪唱恶搞,矫情做作、无病呻吟,佶屈聱牙、语无伦次,东拼西凑、废话连篇,哗众取宠、庸俗无聊”。[7]学者的分析和警惕总是与流行有着某种疏离,《不怕不怕》、《喜唰唰》、《那一夜》等被批评的歌曲却广为流传。世间事物总是美丑善恶伴生的,我们欢呼新媒体解放了大众的创作力,带来极大自由的同时,恶俗与平庸也乘机搭上了自由的方舟。
(三)功利主义:多元审美滥觞的背后
康德当年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种超功利性的理想一直被当做审美阐释的主流。不过随着新媒体带来的多元审美可能,古典的审美理想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大众凭着本性的狂飙突进中,后者节节败退,已经龟缩于大学或民间的某些角落。
审美领域功利性独领风骚得益于全球商业化趋势,这不是一个让所有人欢喜的趋势,却是让所有人不得不接受的趋势。商业化和殖民一样具有自我扩张的本能欲望。比如美国社会给全世界树立了商业化榜样,但是美国商业化也有其非常严重的问题,即重视商业原则,轻视社会或道德原则。因为商业化的本质是妥协,是交易,喜欢什么给你什么,然后你给我钱就行。但人是有恶趣味的,无原则地讨好观众把人的恶趣味越养越大。
:
[1]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播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徐玉玉.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阐释研究[J].文教资料,2010,(33).
[4]杨钒,王哲民.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对审美文化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2007,(2).
[5]赵艳林.新媒介时代审美活动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4).
[6]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文静.网络歌曲为什么越恶俗越流行[N].中国青年报,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