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2012-08-15刘慧
刘 慧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组织部,吉林 长春 130028)
一、引言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本文简称党校学员)的培养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保障党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改革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中提出要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贯穿高校党组织活动的始终,进一步体现了对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高校党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党校学员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最新通报数据,2010年全国共发展党员 307.5万人,其中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表明了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2]然而,在大力推进党校学员培养工作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队伍建设与未来发展。
2012年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以此为契机准确把握和引导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完善党校学员培养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指导体系,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培养合格党员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党校学员状况、管理体制、教员队伍,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等角度分析党校培养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几点改进党校培养模式的对策。
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及分析
(一)党校学员思想状态日趋复杂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态主要体现在入党动机、政治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目前党校学员的思想状态总体呈现入党动机多元化、政治素质差异化、人生观和价值观务实化的发展态势。
大量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党校学员的入党动机可大致分为四类:人生设计型、荣誉报恩型、实用功利型、从众投机型。[3]近年来带有明显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学生比例有上升趋势,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不容忽视。党校学员在政治素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多数人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关心不够。根据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7.84%的积极分子认为“党建”不仅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还包括制度与反腐倡廉建设。这说明培养对象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4]同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大部分学员态度趋于务实,对现实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人本位主义和功利意识。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引导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力度。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首先,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容易迷失在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中。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式不良现象和社会焦点问题,加之个别媒体舆论的误导,很容易给思想情绪不够稳定、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的党校学员造成消极影响,从而令其价值观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再次,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在经济和情感上更多地依赖家庭,因此家庭环境用父母的政治态度、行为举止等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使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和不同的政治素养。
(二)传统培训意识制约党校管理体制的优化
目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党校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或教育理念滞后的现象,办学形式基本沿用传统的中央和地方党校的培养模式,培训时间短、教学任务重、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缺乏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导致党校学员培养工作常常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这种体制不仅弱化了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开展深度,更不利于党的队伍的长期先进性建设。
由于传统培训意识的影响,高校对党校培养工作的资源投入通常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力量和组织力量上。首先,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积极要求入党的有志青年学生也日益增多,不易安排满足需求的教学场所,又因各院(系)课程安排比较分散,很难保证人人都能按时出勤,所以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其次,有限的教学力量难以满足众多学员的需要,除了固定的业余教学时间,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思想教育。再次,组织力量方面通常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面对大量、复杂的管理工作,多以组织部党务工作者和各院(系)政治辅导员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参与其中。
(三)教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高校党校的教员队伍大多是由党务干部和“两课”教师组成,人数普遍较少且每期的人员构成、教学内容也基本相似,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继续适应当代党校学员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学员思想活跃的今天,要求党校教员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宽的知识面,以及采取更生动灵活的授课方式。目前党课教学中,由于教员有限、课时紧张,加之部分院校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均衡地安排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与时俱进,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据调查,约45%的入党积极分子认为党课效果不佳,在讲授党的性质、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理论时内容枯燥空洞,列举的实例缺乏时代感,未能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和焦点问题进行生动、深入的阐述。
此外,党校教员的真实授课意愿也应该引起重视。部分高校为了应对教员资源不足的问题,通常强制或临时调拨非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导致很难建立具备良好精神风貌的高水平党校教员队伍。
(四)培训质量控制体系亟须完善
高校党校的任务是为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政治水平和实现崇高理想的决心。目前,在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方面,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亟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考核选拔机制陈旧。考核选拔主要包括党校学员选拔和党校结业考核。不同高校采取的选拔标准不尽相同,但是某些院校依然固守旧的观念,优先选拔学生干部、成绩优秀的同学,而忽略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直接影响了党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团结。在结业考核方面,大部分党校采取一次性考试的手段来检验培训效果,题型缺少变化,部分院校还存在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以致很难综合评定学员真实的政治素养。
其次,过程质量控制不严。过程控制涉及到对党校学员的日常培训质量和党校教学计划质量的管理。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人数众多和管理力度不够,经常出现学员缺席、迟到、早退、上课精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在控制教学计划的质量上,许多党校受制于有限资源和传统培训观念,缺乏与学员的互动交流,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三、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改进对策
(一)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保障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当前教学体制,是落实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根本途径。改革教学体制首先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党校工作的管理力度,从根上破除旧的办学理念,将党校培养任务作为一项基本教学环节来抓。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听取党校工作汇报,把党校学员的培养工作纳入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对于学员过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党校分校,学校党委负责统筹安排年度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目标、总体计划,培养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并分配到各院(系);然后由二级学院党委自主拟定、提交教学计划,经学校党委审核通过后付诸实施。这样既有助于制定明确、合理的总体目标,又能使各院(系)结合实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校师资队伍,是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一是联系学校实际,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具有一定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常备师资队伍,并由学校党校进行统一管理和梯队建设,每期党校培训所需教员均从该梯队中选拔。这样既可避免师资浪费,又保证了教学队伍的规范化和持续化。二是根据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以及新时期入党积极分子的新特点,鼓励党校教员不断加强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以轻松、生动、活泼、形象的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三是加强校际间的党校经验交流,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和先进模范来校讲学,让党校教员们开阔眼界和思路,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党校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涉及三类主体:党校党务工作者、党校教员,以及党校学员。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可将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相结合,不断探索科学、规范、可行的评价标准。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指采取文字描述形式,对考察对象的表现进行评估。该方法表述方便、灵活、易于理解,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评价差异和层次等缺点。而定量评估方法避免了定性评估的缺点,通过建立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考察对象的综合表现。与定性方法相比,定量方法的复杂度较高,但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5]文献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入党积极分子先进性量化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
综上,定性与定量方法各有特点,实际中可基于适当的定性方法,建立针对不同考察主体的量化标准,从而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目的。
(四)构建党建互动机制,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建党建互动机制,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性的时代要求。当代党校学员思想活跃、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必要建立互动机制将其吸引到党建队伍中来。一是安排合理的党校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如社会焦点交流、社会调研等,让学员积极参与和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平台,如互联网、校园广播、校报专栏等,其中互联网媒介尤为值得重视。可利用当代大学生以网络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的特点,建立党课论坛或微博,使学员们能自由发表真实想法、评论时事热点、进行网络答疑,以及为党建出谋划策等,这样有助于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从而进行针对性引导;三是适当让学员们参与培训管理,既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够减轻因党校管理人员不足带来的压力。
四、结语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这对高校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教学体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逐步形成着眼未来、科学合理的党校培养模式。
:
[1]国家中长期改革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新华社[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2010-07-29.
[2]王秦丰.2010年发展党员307.5万名基层一线党员数量明显增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4989468.html.2011-06-24.
[3]曹培强,蔡中华.入党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刘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5]高永平,高鹏.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进性考察评价新形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