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世界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新路标
——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

2012-08-15黎卫际王瑞富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主义外语

黎卫际,王瑞富

(毕节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构建和谐世界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新路标
——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

黎卫际,王瑞富

(毕节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构建和谐世界这一崭新思想意味着我国国内的外语教育应该具有全新的功能:吸收西方文明,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将多元主体对话的思想引申到外语教育这一领域,提出以“经典朗诵(读)”、“时事追踪(听)”、“身边话题(说)”、“名篇克隆(写)”作为其具体的实践路径。

和谐世界;外语教育;主体主义

一、当前外语教育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的新年献辞中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这指明了崛起后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大国之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政府正以自立、坚定和负责任的姿态斡旋于国际舞台,从而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现实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新姿态,决定中国今天的外语教育具有全新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培养具有历史纵深意识、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与责任意识的新一代世界公民。

“构建和谐世界”这一崭新思想和宏大的任务,意味着我国国内的外语教育应该具有全新的功能:不仅吸收西方文明,还要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然而,正如温总理指出的,当前国内的教育未能培养出大师。我们认为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外语教育界。众所周知,现行的外语教育其效果与投入不相称,对科技、社科人文等其他教育体系,尤其是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其结果甚至是:阻碍科学,窒息人性,荒废艺术,浪费学生宝贵的青春,导致中国整整一代人人文素质下降,主体精神缺失[1]。

所以,当前的外语教育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因为中国的外语教育界素来缺乏深沉的思想,缺乏一套基于中国现实的完整系统的指导性理论。据观察,当前中国外语教学的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不良现象:“引经据典”,拘泥于前人;“坐井观天”,囿限于日常经验;“乱贴标签”,懒于做切实的分析,用贴标签代替思维。

在实践方面,文理分科,专业隔离,使外语学习者囿限于外语专业学科的狭隘范围;为学语言而学语言,成了一群没文化的外语人。

深层次的原因:1)外语教育把人当外语学习的机器。将人作为接纳语言知识技能的器皿,忽略学习者主体精神的培育(应试英语)。2)外语教育屈从于西方话语霸权下后殖民心态。使中国今天的学习者匍匐在西方语言、文明之下,成为文化侏儒(如“疯狂英语”等)。

为了在外语教育领域秉承“人是目的”的哲学主张(康德)[2],高扬主体主义精神(胡塞尔)[3],强调实践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4],我们呼吁在外语教学领域实现学习者的解放。因此我们提出“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这一课题,主张将多元主体对话的思想引申到外语教育这一实践性领域中来,从而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全球责任意识的新型中国国民。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使命的召唤,是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这一伟大使命的现实要求,作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者,岂能推卸这份责任?

二、外语教学面临的新任务

那么今天的外语教学面临着怎样的新任务呢?

一个世纪以前,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完全从属于西方,语言学习是处于被动的殖民地语境下的行为,因而是单向的输入。而今天的中国却以大国的姿态参与构建世界的新秩序。然而当前,许多国家将自己文化中的相对的东西作为绝对的普遍的必然的东西来推广,造成了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胡锦涛主席首倡的“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是解决这些冲突必然的路径依赖。

为了将“构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彰显于世界,“主体主义教学论”(Subjective Methodology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这一课题主张:在中国的外语教学界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置于一种平等对话沟通的立场;中国学生作为外语和西方文化的吸收者,本身应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立场而不是匍匐于其下的姿态,应拥有自我的“视界”和主体立场。

为此,“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呼吁外语教育回归到“弘扬科学,涵养人文,彰显艺术”的教育本位,培养学习者真、善、美这些“元精神”,其关注的核心就是人[5]。这与今天“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实质上是相通的。

在国内,虽然早就进行过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讨论,但是由于受到“左”的影响,主体主义思想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哲学上讲,人的主体性意味着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在知识构建、价值评判上,人作为主体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的自由,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意味着人的真正解放。

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高扬人的先验自我的价值与尊严,马克思呼吁人摆脱异化,胡塞尔进一步构建了主体主义,而哈贝马斯则主张在多元主体的人之间的交流对话来达成理解和实现合理性。

在当代西方,主体主义思想虽然显现出“主体性的黄昏”的颓势,但并未丧失其价值,其将人性解放出来的任务远未完成。

虽然中国今天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然而人的主体意识如创造性、责任感等受到三重力量的挤压:传统、金钱和大众文化,人们变得人云亦云,平庸刻板,麻木不仁;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历史紧迫感。

鉴于此,课题中提出“主体主义外语教育论”,主张将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思想引申到外语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人性的丰富性的一些实践策略。

三、主体主义外语教学理论

主体主义外语教学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理论之历史与逻辑何在呢?

众所周知,20世纪语言理论的发展线索是: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交际理论;学习理论的发展线索是:连接理论—认知理论—人本理论。从教育学角度看,交往、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正取代单一的“主体—客体”观[6]。我们应该将主体主义思想引申到外语教育这一实践的领域来。

为了突破传统外语教育的模式,真正地培养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人性的丰富性,培养有主体精神的新型的有文化的外语人,以适应时代对外语教育提出的重任,我们在“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中提出四条具体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即“经典朗诵(读)”、“时事追踪(听)”、“身边话题(说)”和“名篇克隆(写)”。

“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将人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丰富性作为己任;它将教学活动视作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并由此来探索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承接这样的思路,为了在中国现实语境之下实现外语教学“以人为本”,我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突破口。这是课题在实践层面的创新点。

其一,阅读和听力方面,提出了“3P教学模式”。目前使用的阅读教材陈旧僵化,缺乏时效性;零散琐碎,缺少针对性;单薄浮泛,缺少系统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新鲜话题,例如克隆技术、网络恋爱、国际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真正鲜活而紧迫的话题,在课本里面往往只是偶尔提到。对此,提出阅读、听力材料应该具有Present(当前性),Popular(大众化),Personal(个性化)特征。

其二,倡导的“主体主义外语教学论”强调了“个性化学习的概念”,主张英语语言学习材料不完全由教师决定,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而决定的,真正地做到了量体裁衣、个性化打造。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为学生提供资源,查找资料,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那种千篇一律、万众一“心”、步调一致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三,在教授英文作文方面,创新地提出了“交际作文法”,将学生的创作活动置于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语境之下来进行。“交际作文法”,确立了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方式。

另外,在理论方面,我们还在主体主义思想的构架下,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来反思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并以多元主体的交流对话来达成理解,重新探讨翻译问题。这些理论探索对于“反哺”外语教学实践也大有裨益。

我们渴望以上思想得以见闻于国内专家学者,引发思考而成为引玉之砖。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上海: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

[3]保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

[4]罗兰.西方现代思想史[M].上海: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

[5]Richard,Jack,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Peirefitte,Alain.The Collusion of Two Civilizations[M].New York:Alfred A.Knoff Inc.,1992.

(责任编辑 周江川)

G642

A

1007-7111(2012)04-0049-02

2012-02-12

黎卫际(1960—),男,研究方向:英语语法。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主义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大山教你学外语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