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应用
2012-08-15邓丽
邓 丽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创新学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应用
邓 丽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自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某些不足使得考生往往忘记了学习的本质,“重考轻学”现象成为常态。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引入创新学习,将有助于自考制度的完善,更有助于自考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学习;自学考试;应用
一、关于创新学习
(一)创新学习含义
“创新学习”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其1979年发行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的。在我国是由重庆市创新学习课题组首次提出创新学习这一概念。对于什么是创新学习,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界定,但各种观点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
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1]。创新学习具有学习个体主体性、学习内容突出方法性、学习过程强调参与性、学习着力问题性、学习思维凸显求异性等特征[2]。
(二)创新学习的方法
创新学习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这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转变,更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亲身体验并真正内化。这五大方法分别是:自主学习法,即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问题学习法,具有问题倾向,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开放学习法,其教学话动不局限在教室,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所,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器材等;案例学习法,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在于引发思考;课题学习法,关键在于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3]。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需要创新学习
(一)自考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创新学习
1)考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由于自学考试的主体成分较为复杂,学历、年龄、智能状况、知识面的宽窄都有较大的差别。大多数学生不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性差,造成学习的效率不高、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一知半解,平时不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为考试过关,只是片面、孤立、机械地去死记硬背,造成考后知识忘记一大半。
2)考生学习的应试主导
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由于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主动学习的求知欲不高,仅局限于教材。表现在不主动阅读除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籍,对所学内容提不出问题,过分依赖考前的突击与教师划重点。这样的学习方式除了能勉强应对考试外,对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效甚微。
(二)自学考试的现代教育特征需要创新学习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学生可以读全日制,也可以读业余制,毕业年限可长可短,只要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达到合格标准就可以毕业,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此外,自考助学形式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学者多种多样的需求。自学考试的这种宽松环境为创新学习提供了成长空间。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国际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自学考试的学历已经得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承认,每年都有很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出国留学,这说明这项学历教育已经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接轨。然而,学历的获得与认可并不能说明学习方式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合理,若不改变传统的应试方式,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何能适应国际科研环境的要求。
三、创新学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殊评价制度使得自考生的学习方法呆板,学习仅仅局限于教材,忘记了学习的本质,这样的学习方法实在让人担忧。因此,自学考试十分需要创新学习的帮助,顺利通过考试只是蒙蔽双眼的假象,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让潜能与思维迸发活力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会如何学习才是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最有力的助手。
(一)自学考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实践
1)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由于自学考试特有的评价制度,老师与学生都面临着考试合格率的压力,教师更多的是在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传递尽可能多的考点,然而,这种方法早已不适合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生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无法替代的关系。教师只有树立新的课程意识,自觉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创新学习习惯。
2)“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更懂得独立思考,思想也更成熟,然而却又是最容易产生教师依赖的一群学生。他们的年龄差距较大,生活、学习、工作背景也有所差别,看似复杂的一群学生,却是老师在课堂上最容易引导的。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时应遵循全体参与、主体主动、启发探索、求异求优、民主自由等原则;在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基础上,改变常规的备课形式,设计创新学习过程,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考生创新学习实践:“TADI”学习模式
“TADI”是龚春燕等人对具有创新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多个案例分析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习模式[4]。
思(Thing):凡事多思考,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无论是课堂上老师抛出的疑问,还是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都应该锲而不舍地刨根问底。甚至可以把你所发现的疑问作为一个课题,思考其研究思路与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拓展知识面。
问(Ask):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广泛扩散,多角度考虑。有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一堂课结束后,若提出不了任何问题的学习只能叫做被动接受,只能说是知识的接受器。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是创新学习基本的要求。不管你所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但至少说明你经历了思考的过程,有了问题意识,开始走向系统而科学的学习方法。
动(Do):动手实验或动手检索资料,并在动手中反思。由于“重考轻学”的影响,自考学生在动手方面相比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来说要欠缺很多,很多操作性强的专业,学生对操作过程或实验过程也仅仅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如此一来,就算都拿到毕业证,又能以什么优势参与社会竞争呢?这是自学考试这种体制之下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困境。对于一个疑问,亲手查阅资料动手试验与老师直接将结果告诉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有质的区别。动手的过程可以拓展知识面,可以打破自考教材的局限,可以完成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然而,自考生通常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却牢牢记得学习的结果是为了一本证书。
创(Innovative):创新,对自己的设想进行修正,使其具有独创、新颖、合理与社会性。有了新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验证,经过再次的思、问、动如此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就形成了科学的创新学习方法。创新不一定要求有多么重大的科学成果,经历“TADI”学习模式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对于自考生来说,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顺利轻松地完成学业,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
[1]龚春燕,魏文锋,刘廷忠.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0(8):11.
[2]陈钰.创新学习及其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龚春燕.创新学习的策略与实施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4(4):34.
(责任编辑 周江川)
G726.9
A
1007-7111(2012)04-0047-02
2012-02-28
邓丽(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