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把握电视财经新闻的客观度

2012-08-15罗惟巍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财经新闻主观受众

罗惟巍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0039)

论如何把握电视财经新闻的客观度

罗惟巍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0039)

电视财经新闻作为新闻事业的分支,同样要讲求客观、公正,而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在注重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时,必须具备自己的属性。从电视财经新闻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强化客观纯度的原因、方法和把握的要点。

电视媒体;财经新闻;客观度;真相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本源观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1]。因此,新闻从来都是把“客观、公正”放在第一位。作为新闻事业的分支——电视财经新闻,同样也必须视“客观、公正”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这就要求从事电视财经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在采编过程中,加深客观报道事实的理解,利用好摄像机、采访话筒,向受众传播事件真相,还原事件本质。

一、为什么要强化电视财经新闻的客观度

“客观”最初是相对于“主观”的哲学术语。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客观”的理解,它是“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而把“客观”引入到新闻学范畴,则应当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当时那里正处于由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的转型时期。美国大多数报刊开始摆脱对政治团体的政治和经济依附,把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消费品推向市场,并按照经济规律来独立经营报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报业逐渐发展出一套以提高地位和报酬为目的的新闻专业理念,其中就包含客观报道原则[2]。

显然,“客观”被引入新闻报道后,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使得受众在获取新闻时,能感知、认识、了解世界的本质,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真相。因此,“客观”逐渐成为新闻业界普遍认可、接受的一种“普世价值”,并最终把“客观”视为维系新闻生命力的要旨之一。

既然客观是新闻生命力的要旨之一,那么,客观同样就是电视财经新闻的生命力要旨之一。但是,对于“客观”的理解,很多电视财经新闻报道的从业者往往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财经新闻本身足够客观。我们接触到最多的财经、经济类新闻,就是以数据、比例等客观数字说话的。比如,统计部门发表的统计公报、某个企业生产报表等。这些多以数字说话的新闻素材,可以让采编者直接引用,也就容易让人产生“天生就客观”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一类新闻所涉及的报道内容,只反映了财经领域中的一部分现象,它只能说明数据发布机关,某一时就某一事所作出的统计结果,并不完全确实地反映出经济现象的规律。甚至于某些部门或者企业,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编造数据,误导舆论,蛊惑受众。

第二个误区是电视传播手段足够客观。不可否认,电视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视听的同步性。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用摄像机与话筒记录下最真实、最原始的素材。但应当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现场都能够随意让记者接近甚至进入。此外,后期编辑过程中,还存在素材取舍的考虑,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并不完全由采编人员自由掌控。因此,就技术角度而言,报道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与此同时,财经新闻本身的属性又要求采编人员无限接近真相。不管是信息披露式的产业报道,还是问题揭露式的调查报道,对受众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客观与真实。因为,这极有可能牵涉到受众的投资决定。例如,某些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的破产、关闭等重大行为,由于受到“政治”左右,让记者偏重于从引导的角度出发,要求报道“不添乱”,而这样的实际结果,自然就是无情地剥夺了公众,特别是广大投资者的知情权,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势必让公众越来越丧失风险意识,丧失投资理性,反倒为未来的社会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3]。

二、如何把握电视财经新闻的客观度

正如前文所述,财经新闻往往会像政治新闻一样,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特点,它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财经新闻若在内容发布、报道时机掌握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公众的信心和预期造成冲击。因此,电视财经新闻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需要记者充分把握新闻事件的客观“纯度”,力求以事实说话,杜绝主观、片面的报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完备,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出现的虚构财经现象等极端恶劣的造假新闻,如今已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许多财经新闻无法“提纯”自身客观浓度,对受众造成误导。例如,2008年10月14日,上海《东方早报》刊载题为《年底前“政策利好不断货”》的新闻。该文没有通过实地采访,不负责任地散布“年底前政策利好会不间断地出台”等言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造成广大股民盲目入市投资,“吹大”了A股市场泡沫。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东方早报》做出相应处罚,并将报道者列入不良从业记录名单,限制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4]。

因此,在把握电视财经新闻的客观度时,首先,记者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在采访报道活动中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私我,而是作为公众的代表去收集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和情况。基于一种职业的制度性权力,记者必须理性地、随时随地进行内在的修正,协调各种矛盾。这样看来,出于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就应该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具有一种自由、公正、竞争、开放、理性的眼光,不能成为机械的“传声筒”或“马后炮”。只有记者牢记了自身准则,才能够在采编节目时,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次,要牢记媒体的职责。媒体是传播者,不是说教者,更不是审判者。不管哪一种媒体,都应当以平视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事件。在各类财经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因为受我国新闻事业体制的管控,具有主流、权威、官方的媒体属性,又具有集视、听于一体的传播属性。因此,电视媒体选择的事例、人物,并通过他们出镜、发声,往往就可能左右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候,电视媒体如果在报道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色彩,有时甚至从媒体自己的立场出发报道某个事件,就极有可能误导舆论。像2011年上半年,一些省级卫视在制作股票点评的节目时,为了拉升收视率,提前让证券分析师预设分析方向,明明是熊市开始,可还是得出下半年跨越3 500点的结论。这显然是对广大受众和投资者极大的不负责,以至贻笑大方。最终受损的,还是媒体本身的公信力。

第三,要运用好电视媒体的特点。如前所述,国内的电视媒体具有独特的媒体属性与传播属性,因此,电视媒体比商业化的网络媒体更有公信力,比平面媒体更有感染力,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得更好,更具有传播效果。例如,笔者2010年在采编的系列报道《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恩怨纠纷》,曾获得201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系列报道类二等奖、重庆广播电视协会优秀奖[5]。

回过头来总结获奖原因,还是在于笔者较为忠实地运用好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交锋事件,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陆续做过报道,但存在碎片化、片面化、主观化的问题。笔者开始涉及这个题材时,就力求还原事件真相本身,采用尽可能客观、中立的方式,不仅对交锋双方——天府公司与百事公司两方进行采访,还利用了电视媒体的视听特点,让双方当事人现身说法,“隔空交火”,再通过法律、商标专利界人士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让受众看到、听到、了解到他们希望得到的信息,最终的系列报道自然就能客观、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恩怨纠葛。所以,既然是电视媒体,既然拥有声影结合的传播方式,就应当善于利用,合理利用,把拍摄画面和采访同期声、现场同期声等众多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受众能够直观看到新闻事件发生的景象,能够亲耳听到新闻当事人的声音。这也就尽可能地把最接近客观事实的真相还原给了受众。

三、如何克服电视财经新闻报道中的主观行为

从事新闻报道,说到底是人的行为。既然是人的行为,难免就会掺杂进个人主观色彩,这就与我们要求的提高客观纯度产生了矛盾。为此,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

第一,要学习平面媒体多做深度报道,来避免主观。曾在2004年被评为国内十大经济报刊的《21世纪经济报道》,有着这样的报道理念: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上,更会去挖掘事件发生的政策性、体制性背景。显然,报道某些经济现象,不应当只对官方声音进行简单的复述。例如,2012年2月,各地再度出现“用工荒”。不仅是以前每到春节后,不容易招工的长三角、珠三角有“用工荒”,连向外输送劳动力的西南地区也有“用工荒”。如果不做深入调查,只是按照某些官方说法,就容易把“用工荒”问题,简单归结成农民工与雇主间报酬谈不拢的问题。而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半小时》栏目,连续三天进行关注,以《招工抢滩战》为主题,分别对上述三个地区的“用工荒”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剖析。最终挖掘出“用工荒”背后的用工体制、农民工“市民待遇”等深层次问题。不难看出,没有透视现象,没有深入调查,就不可能避免主观判断,忽视客观真相[6]。

第二,要善于改进报道方式方法,来避免主观。不管是电视财经报道,还是报刊财经报道,往往容易出现呆板、枯燥、艰涩等问题。充斥着过多的、令人头疼的数字、术语和概念,“往往费了很大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7]。除了上述“习惯性”问题外,电视财经报道还存在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报刊财经报道的“电视版”。完全不顾及电视媒体的特点,声画两张皮。而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克服的话,就会陷入“我说你看”似的单向传播的窠臼。因此,强化报道的趣味性、放低身段、改变说话方式,都能让记者避免主观判断,更多地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采编稿件。

第三,要强化电视记者的个人修养,来避免主观。财经新闻,无论是报刊类,还是电视类,都免不了与物质利益甚至是赤裸裸的金钱沾上边。这也导致在目前一些媒体上,时常出现带有软文化色彩的经济报道。不敢说,这些报道存在某种问题,但至少从稿件本身来说,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新闻报道[8]。虽然这个问题并不只针对电视媒体记者,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肩扛摄像机、手握采访话筒的电视媒体记者,更要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避免因为获取了某些物质利益,就以主观视角来代替客观事实,最终导致恶劣影响。

尽管我国早在1992年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涉及财经领域的改革,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再加上,国内的金融、财税监管水平较低,体制又不健全,多年来积累矛盾还很多。如果新闻媒体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地区性、系统性甚至全局性的财经领域的混乱。因此,财经报道,特别是电视财经报道,既要注意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又要强调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严肃认真地对待。既要发挥媒体自身的功能优势,又要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电视财经报道更有特点,更能从客观出发,更接近新闻事件的真相。

[1]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7.

[2]单波.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J].现代传播,1999(1):28.

[3]罗以澄,毛晓梅.我国财经报道琐议[EB/OL].(2005- 11 - 28).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070.

[4]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京华时报》等报纸严重虚假失实报道的通报[Z].新出厅字〔2009〕88号.

[5]重庆卫视财经时间.细看:“天府可乐”名存实亡个中教训发人深思[EB/OL].(2010-04-23).http://v.cbg.cn/first/2010 -04/23/content_1083433.htm.

[6]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招工抢滩战[EB/OL].(2012 - 02 - 14).http://jingji.cntv.cn/20120214/123422.shtml.

[7]王仙明,张宏霞.财经新闻宣传报道改进方式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3A):159.

[8]胡达恩.经济报道怎样避免软文化倾向[EB/OL].(2005-11 -02).http://news.sina.com.cn/o/2005 -11 - 02/16147339162s.shtml.

(责任编辑 张佑法)

G220

A

1007-7111(2012)04-0076-03

2012-02-19

罗惟巍(1977—),男,记者,电视编导,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财经新闻主观受众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党报财经新闻的艺术性探微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新常态”下财经新闻报道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