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中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2-08-15庞跃辉黄丽君
庞跃辉,黄丽君
(重庆交通大学 思政部,重庆 400074)
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而文化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如何推动文化发展,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动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促进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应当理性分析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状态,科学把握西部地区文化发展走势,正确选择西部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推动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文化的丰厚内涵与重要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进步形态。由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复杂而深广的演进过程,因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文化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之多。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大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也有学者认为,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特定的场合,文化又被当作一种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或相类似的工具、用具,同样的或相类似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从专家学者对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分析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文明历史的积淀。因此,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整合,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过程和创造成果。
人类由于劳动生产和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进步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展现,是社会理想价值追求的重要目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专家学者们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如下重要认识,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功能颇有启发。
1.文化具有重要的整合与导向功能。
文化的重要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形成群体的合力。有研究专家指出,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社会群体成员能够共享文化,那么群体成员之间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文化的重要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合理而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2.文化具有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有研究专家指出,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社会秩序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共识。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系下去,这就是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
3.文化具有重要的传续功能。
人类社会世代相传是“人”的传续。有研究专家指出,从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角度看,社会世代相传不仅需要人种的生育繁衍来加以延续,而且需要特定的精神文化纽带来加以支撑,形成符合社会世代相传需要的积极的精神追求。如果文化能通过影响深刻的文脉不断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中的合理因素,那么,文化就具有了重要的世代相继的传续功能。
4.文化具有重要的文治教化功能。
文化的文治教化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研究专家指出,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功能,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束晳在《补亡诗·由仪》中指出:“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杜光庭在《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中指出:“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耶律楚材在《太阳十六题》诗之七中指出:“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此外,《花月痕》第四七回中也指出:“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这些认识观点,都表明了文化的文治教化功能的重要性。
5.文化具有重要的创新功能。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研究专家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力争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实践。实践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文化。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并且,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二、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特殊战略地位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改变原始意味的生产方式,也不能重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发展老路,必须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先进的知识、信息、教育、科技等新型要素为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在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有力支持下,才能真正形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极大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也需要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为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已不再是单向度的经济发展,也不能重蹈社会隔膜严重的发展覆辙,必须协调整合社会文化的各种有利因素,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合理的制度安排、适宜的组织架构及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发展铺平道路,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局面。因此,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中许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内推力具有极大作用。充分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习俗,引导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先进的时代文化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西部地区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的发展定位和走势,文化在推动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巨大。文化越来越成为西部地区增强凝聚力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跨越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成为西部地区群众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然而,由于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而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主要面临如下问题: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够,以为发展就只是解决经济问题;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不少地方和单位文化设施相当简陋;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机制不活,传统体制影响仍较深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弱小,文化产品生产粗放,市场竞争乏力;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当薄弱;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人才严重短缺,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文化人才匮乏。推动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必须抓紧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四、推动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由于西部地区大都处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的状态,因而推动文化发展必须下更大工夫,投入更多精力,以更加富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作风,抓住文化发展新机遇,建构文化发展新机制,搭建文化发展新平台,找准文化发展新思路。
1.极大提高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思想认识,强固文化是又好又快发展牵引力的新理念。
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适应文化兴盛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切实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必须理性认知文化是牵引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深刻哲理,彻底消除发展只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认识误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以文化领悟新觉醒、文化战略新高度、文化发展新思路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实现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先导。
2.极大改革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为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体制落后、机制僵化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因而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要找准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深层原因,紧密结合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西部地区要大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方式和分配方式;设立国家扶持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增添新的发展生机。
3.极大夯实西部地区公益性文化基础,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良好条件。
西部一些地方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相当简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当薄弱,是基层群众最不满意的文化现状,必须下大力加以改善。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要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让西部地区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4.极大提升西部地区文化队伍质量,为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和单位文化人才数量少、留不住、引进难,是严重制约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要针对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需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模式,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打破地区、行业、归属、评聘限制,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设立文化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要设立文化人才扶持发展专项基金,积极稳定西部地区文化人才队伍。
5.极大推动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具有生态景观奇特、历史文脉悠远、民风习俗淳厚、劳作方式简朴等特色文化风貌,因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深入开发利用地区特色文化宝藏,找准文化产业发展增长点,增加特色产品文化含金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开发基地,大力建设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的特色文化名村名乡名镇,带动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积极整合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极大增强文化产业辐射功效,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