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创新刍议

2012-08-15张洪海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选题论文

张洪海

(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 230039)

本科阶段学年论文和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高等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本科阶段的论文写作不仅能使大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论文的写作是全面考核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尺度。而论文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则是核心问题之所在。

众所周知,论文是学术的载体,当代学术的发展紧随社会的进步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或者可以说当代学术应超越现实,探索前沿领域。学术研究如果只是在原有的框架里不敢突破,或者没有更具价值的崭新发现,那么这样的学术成果也就很难说有什么理论指导意义或社会实践价值。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学术迫切需要创新,大学生论文的创新也就十分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本研究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创新的基础在于专业知识的牢固把握,创新的前提在于前人成果的继承。如果脱离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抛弃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借鉴,那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任何一门学科或专业都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就拿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知识分类繁多,有文学史方面的,有文学理论方面的,有语言学方面的。文学史方面的又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理论方面又分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语言学方面又分为理论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而各种分支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很大的知识容量,因此,要掌握好这些专业知识,需要日常不断地积累提高。如果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那么,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就能左右逢源,纵横自如。比如撰写一篇研究清代诗人诗歌创作的论文,由于诗歌发展史方面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那么撰写时仅仅就会就诗论诗,不知其他,而不知道从整个诗歌发展史上来考察,剥离了所论诗人创作的纵向比较和历史定位。这种写法必然笨拙,写出来的论文也必然肤浅,没有价值。而如果对诗歌发展的历史掌握较好,那么就能把诗人个案作为文学发展的一节链条放在整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分析考察,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可信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再比如,有的学生对小说的发展历史所知寥寥,却贸然写关于《红楼梦》的论文,这种论文就如同沙上建塔,根基是非常浮漂的。根基不牢,何谈大厦的构建?基础无存,何来研究的创新?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对研究对象尚不明确,就“勇敢”地动笔写作,闹出的笑话必然不少。比如,有学生没有通读《金瓶梅》就敢写研究《金瓶梅》的论文,没读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敢写研究莎士比亚的论文,只是就别人的文章空谈一通,转引别人文章中所引原文加以发挥,实在是太过浮躁。这些弊病,作为一位有志于创新的大学生,是绝对要避免的。

总之,大学生要想在论文选题和撰写上创新,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科学修养做基础,否则理论加空想,会成为真正的空论。

二、创新的关键是新的观点和思路

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我们谈论文的创新,不能望文生义,应该对“新”有一个科学的理解。那么何为“新”?所谓“新”要有一个标准,不是异于前人的说法都是新。“新”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前人没有发现,你发现了它,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个发现,这才叫“新”。要在论文的选题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就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观点,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呢?一般来说,导师给出的一些选题只是一个指南,告诉你可以在哪些方向、哪些领域选题,一般不宜直接作为论文题目,因为这里面还没有你对这一领域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发现,你需要在这个领域里摸索,然后获得自己独特的想法,然后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证,证明其可行,这样才能创新。简而言之,要产生新的观点和思路,大致要做到如下要求。

1)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学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2)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选题。

3)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4)善于抓住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5)细致地拟订方案,论证可行性。

总之,凡事都要想一想为什么,这才是创新的动力所在。突破陈规,积极思考,就是脱离随人步趋的思维陈规,走向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自主探究,锐意求新,其实质就是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本位意识;开阔视野和发散思维往往是写作灵感勃发的先机。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一于论文选题的具体实践之中。

但是,选题的创新不等于标新立异。证据不足的“创新”是不足取的。当前的论文撰写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标新立异的情况,比如牵强附会地运用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来推论发挥不必要的论证;比如有的论文作者原本缺乏传统“小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却在论文撰写中随意玩弄古文字、音韵、训诂的把戏;更有甚者,本身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却喜欢违反基本常识信口开河。这些风气影响到大学生,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学术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论说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切忌主观臆断,信口雌黄;各种论据资料、经典言论都要准确无误,确凿可靠;要避免片面地看待事物,讨论问题,要善于运用科学、严密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使结论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三、创新的保证是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专业上必须具有深厚的功力,对所研究的选题有全面的了解,不但知其现状也要知其历史,不但要熟悉学术界的动态还要把握好主攻方向。因此,对于已经设计好的选题,要做到创新,就要普遍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推陈出新,得出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和结论。

孔子提出过“温故而知新”这个命题。一切学术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都是“故”,“故”就是前人已经发明发现了的知识,我们要在“温故”的基础上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这叫“知新”。唯其如此,学科才能发展;反之,学术就会停滞。因此,在“知新”之前先要“温故”,也就是说,保证我们创新的是对本领域前人已有成果的掌握和继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前人已有成果继承和掌握呢?那就需要对选题所涉内容要足够熟悉,要对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成果了如指掌,把几乎所有能够获知的文献都纳入自己的眼界。然后理性地搜集、研究、选择、引用资料。千万不要轻视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因为学术论文的创新不仅是推翻某一种陈旧观点,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也可以是把一些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的方法加以论证而得出新的结论,还可以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试验,获得新的发现或创造而陈述出来。因此文献资料的搜集绝对是必要的。其实在选题确立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已经开始,因为没有资料提供的大量信息也就很难了解所研究选题的历史状况和当下动态。对于文献的搜集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去图书馆借书做笔记,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下步骤。

1)在论文写作前,一定要搜集丰富的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有相关的书籍、刊物、报纸等正式出版物,利用互联网也是一个途径。搜集资料时要注意检索,选取有用的信息。资料越充分,基础越牢固,内容越多,观点越新。

2)在掌握大量资料后,要细心研究,掌握标准。因为一般是在拟定选题后再搜集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就要研究,同时确定目的,决定取舍。要鉴别资料的真伪,要判定资料的优劣,把事实与推论加以区别,仔细研究。在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把握会越成熟,自己的思路也就越清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料,不要有先入为主与固执武断的观念,不要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至于得出何种结论是以后的事情,认真地研究资料是使论文更严谨的保障。

3)选择资料要去粗取精、弃虚务实、剔旧求新。要注意选取与选题相关和必要的资料,有用的资料不怕长,无用的资料要舍弃,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滥引资料,不知所云。在博取的过程中注重精选,就可使研究的水准越来越高。要紧紧围绕题目,注意资料的可靠性和原始性。还要注意辨析资料的陈旧和新颖。因为要写出具有创见性的论文,方法不外乎三种:资料常见而研究方法新,研究方法旧而资料新,资料新而研究方法也新。所以挖掘新资料有可能带来新发现,科学研究不是一种重复活动,在资料搜集上也应有新眼光。

四、突出创新点

创新点是你的选题与别人相关研究的不同之处,超越他们的地方是什么,也就是有什么创新之处。一般来说,以下四个方面都是在创新。

第一,人无你有。所谓“发人之未发”,也就是你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具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注重本学科中他人尚未涉及的新的研究领域。选题创新应注意填补学科建设上的空白。学科的发展有其不平衡性,在某一时期内注重某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可能会忽略了另外的问题或方面,这就产生了短缺或遗漏。从科学发展的全局需要来看,这些空白也是需要填补的,比如一些相对于主流的边缘科学、相对于时尚的冷僻领域、相对于重要现象的特殊个案、相对于著名人物的尘封角色等,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总不能把目光都集中在类似李白、《红楼梦》这种热门的领域中。历史有其阶段性,许多被遮蔽的价值或许能够被重新发掘出来。要拓展认识领域,那么找出学科和专业的空白就是新发现,在此前提下完成创新就是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对专业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到他人尚未发现的矿藏,选题才有新意,才有价值。当前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要想发现和发掘新的研究领域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但是这也并非绝对,如果勤于阅读,多看多想,总会发现一些前人没有涉及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可能比较小,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已经足够,毕竟我们初写论文,能有发现已经难能可贵,把别人没有涉及过的小问题做深做细,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二是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新材料的发现,乃是人文社科类学科学术研究中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是创新过程中的上上之选。但是新材料的发现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堆在面前,能够大体明了它们的分布及时段就已经很困难了,再从中找出别人从未经眼的新材料更是难上加难。而那些依赖地下出土而来的新材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们追求新材料,但也不能一味局限于新材料的发掘上,毕竟有些新材料的发现是有机缘巧合的因素在里面的。不过也不能因为新材料匮乏而放弃对新材料的发掘和寻找,至少要把寻找新材料作为一种长期不懈的追求。可是,在新材料的追求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那就是急功近利,伪造假材料,这是非常不道德的现象,会使真理的探寻多走不少弯路,为祸不小。还有一种误区,它的普遍性更强,那就是有些同学认为做论文时应该选择那些“资料好找”(实际上是现有成果很多)的题目。其实决定选题的因素主要不在“资料”多少,而主要在于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有没有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无人研究的主题也许最有价值,最容易写出自己的东西。而凡是有很多人研究过、论著已经很多的问题,如果你不能超过他,或不能证明他的结论错了,那就是重复劳动,结果写了也多是抄袭和拼凑。人文科学中新材料的发现,除了视野的开阔、阅读的勤奋以外,还要多一些细心,靠一点灵感。现在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数剧增,触角遍及文献的各个角落,要想在某个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新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红楼梦》的研究,要想有新材料的发现,已经几乎不太可能。大学生以能力的训练培养为主,能有发现当然好,没有发现也不必强求。

三是为一个老的研究问题提供新的证据。比如对前说的补充、验证,特别是一些富有创造性意义的假说,正是通过不断的充实、检验才丰富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观点的这种情况有时是和上面第二种情况关联的,新材料的发现往往就会提供新的研究证据。但有时提供新的证据却未必一定要有新材料的发现。或许一种材料别人熟视无睹,而我们发现了它的价值,那也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人有你新。即“发人之未尽发”。即在传统的研究领域里,选择新视角、新侧面、新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旧的研究领域。比如把以卡西尔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的符号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尤其是运用于中国神话、《楚辞》和《诗经》等早期中国文学领域,能够多有创获。例如萧兵的《雄虺、应龙和羽蛇:中国和美洲一个神话文学因子的比较》(《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就是在《楚辞》领域对符号学研究法的成功运用。二是跨学科研究,现代许多新的科研成果都是多元凝聚产生的,综合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流。比如文学研究中的心理学研究法,就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用心理学研究法研究文艺现象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后来发展到更加宽广的领域。在文学研究中,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作家心理、意识,以及当时的社会心态,为深入挖掘作品的意蕴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王平《论〈聊斋志异〉创作心理中的潜在意识》(《文史哲》1988年第3期),通过对蒲松龄潜在意识的挖掘,深化对《聊斋志异》的理解。

第三,人误你正。即“发人之误发”,有人研究,但你认为他们的研究方法或研究结论等有误,你可以进行“纠谬”、“商榷”、“质疑”。如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另外还有对于通说、成说的纠正,要敢于质疑,提出新说,否则科学无法发展。

第四,人有你全。即综述研究,是对有关领域或主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这种研究需要作者对相关领域非常熟悉和有较高造诣。

作为学生习作,应重点考虑以上第二、第三两个方面。选题创新是要经充分准备、深刻思考的,要考虑其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要考虑难易适中、量力而行,还要考虑完成论文所限定的时间和计划的篇幅。一般情况下,论文首先要考虑到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术界有关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步骤和进度,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以及预期达到的结果。这些在学位论文开题时都要求说明,当然也有助于理清研究思路。因此,一定要把选题创新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勇敢挑战,精心设计。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选题论文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