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国《LIFE》图片库中重庆抗战老照片的价值研究

2012-08-15邓又萍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老照片重庆

邓又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近年来,华龙网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重庆大轰炸老照片”,引起了广大网民,特别是重庆市民的普遍关注,重庆文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相继对这些照片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重庆老照片的主要收藏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此非常重视,并一直在组织相关人员对这批照片进行翻译、整理和考证。

一、照片的来源、作者及其历史背景

2007年4月,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生活》杂志再次停刊,为求新出路,在2008年初与“Google”一起创建了“网络版”——《生活》杂志网络图片库,并将约1 000万张照片放到互联网上。声称有97%的照片未公开,其中不乏名师之作。尽管时代华纳集团依然保留其商业版权,但所有图片均允许私人与学术机构免费使用。这次网上公开的“重庆大轰炸老照片”,便出自于该图片库。

这批照片的作者主要有三位: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卡尔·罗德斯和杰克·威尔基斯,他们都是二战时期效力于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女记者马格丽特·伯克·怀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摄影记者,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领域中,她和男人并肩工作,做出惊人的成就,她为摄影史留下了太多其他人难以逾越的第一……1930年,怀特成为美国《财富》杂志的第一个摄影记者……6年以后她又为著名的《生活》画报创刊号拍摄了封面。”[1]她一生充满传奇,二战期间,她的身影闪现在各个硝烟弥漫的战场。1941年她来到中国,此时,正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日子。

作为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重庆自1938年春到1943年夏,遭到日机长达五年半的狂轰滥炸。尽管被摧毁了近半个城市,但重庆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勇敢投入反空袭、反轰炸的战斗……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她不仅鼓舞了全民抗战的斗志,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使其成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国际大都市。

历史寄情于未来。格丽特·伯克·怀特等人的重庆之行,为铭记这座二战名城的辉煌和荣耀,留下了一组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

二、老照片考证的重点与难点

在国内,一般将1949年之前的照片统称为“老照片”。其中,第一类是1850年到1911年之间的照片,即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的照片。第二类是民国作品,即从1912年到1949年之间的照片。民国时期由于摄影技术的较大发展,也增加了照片的数量,因而民国时期的作品整体价值要低于前期作品。此次发现的这批老照片,应属于第二类。因为是电子版,所以我们并不存在对实物老照片,也就是作为文物古董的真伪鉴别和价值评估,需要确认的,只是它的史料价值。

作为某个时代、某个事件、某位人物、某处景物的真实记录,“老照片”是承载历史信息最丰富、最直观、最有力的物证。但是照片的画面是有限的,其信息需要通过照片的作者以文字方式加以说明,基本要素是:摄影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是无法使用的。可以说文字说明的详细、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照片的史料价值。此次网上出现的这批“老照片”,其文字说明有几点遗憾之处:1)英文说明,表述上有局限;2)由于作者取舍的角度各异,难以获得需要的信息;3)说明太简单,信息太少,个别说明有误。这些,都给考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但是可使人感到欣喜的也有两点,第一是这批照片的基本信息是准确的,时间:1941年-1945年;地点:重庆。这两条基本信息非常重要。比如“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在一起看书”的那张照片,我们早已有收藏。但是以往的照片说明中,并未指明照片是哪一年拍的,在哪个地方的家中拍的(蒋在全国有多处官邸)。这次我们从这张照片的原始说明中了解到了拍照的时间、地点,仅此,它对于重庆的历史,便有了特殊的意义。第二是照片即使没有文字说明或说明的信息量少,但因为我们知道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并熟悉照片中的人物和事件,所以仍然可以将照片与同类的照片画面进行对比、参照、印证,从而挖掘出每幅照片的历史内涵和文史价值。如“周恩来在办公室”那张照片,我们也是早有收藏,但两相对照,这张照片最精彩的地方闪现出来:原来是周恩来正在为《新华日报》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其史料价值的提升,已是不言而喻。由于此次考证中,主要方式采取的是对比、参照,所以我馆现存的照片藏品便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为创建于1951年的西南博物院,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现藏各类重庆老照片近五万张。其中清末德国驻重庆领事馆的最后一任领事魏斯拍的“重庆民风民俗”照片(约100张)、民国初期的加拿大友人文幼章拍的重庆城全景照片(约20张)、清末一位日本人和两位中国人留下的影集《快哉!入峡》中的三峡风情照片,都是我馆文物照片中的精品。

抗战时期的重庆照片也一直是本馆征集和收藏的重点。仅以重庆大轰炸为例,现已藏有照片500余幅,其来源主要是:1)1998年底,汤光中先生捐献给本馆的“程默先生重庆大轰炸摄影集”(程默先生,抗战时期在影人剧团等处担任摄影师,重庆大轰炸时期他是重庆卫戍司令部的特邀记者。他拍摄的照片,其文字说明非常详细),共有150幅。2)2006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先生捐给本馆的重庆大轰炸照片45幅。3)我馆多年的收集积累。内容上除有大量重庆被轰炸后的各种场景外,还有大隧道惨案、“五·三”、“五·四”大轰炸、防空防护设施、国民党空军及美国飞虎队、“愈炸愈坚——不屈的重庆人民”、重庆大轰炸受害者等系列;日军方面的,如日军武汉军用机场、日军轰炸机群、日军轰炸重庆时绘制的地图和策划指挥重庆大轰炸的日本官员,等等。在将网上发现的这批“重庆大轰炸老照片”与我馆现藏的相关照片进行详细对照研究后,我们对其在文物史料方面的价值有了一些初步的判断。

三、重庆抗战老照片的历史价值

在进行分析归类后,发现这批照片中,涉及大轰炸内容的仅有40幅,其中有10幅左右的照片,虽然说明上写的是“重庆大轰炸”,但画面上完全反映不出大轰炸的内容。此外,这些照片的画面只限于被轰炸街景、防空设施等,内容上较为单一。全新内容的,只有“防空探照灯”和“防空报警图”、“一群孤儿在演唱躲避轰炸的儿歌”三张。与现存的“重庆大轰炸”老照片相比,最大的收获是这批大轰炸照片画面大都十分清晰,尤为珍贵的是其中还有几幅彩色图片。

事实上,这批照片涉及的内容主要在三个方面:大轰炸、重要人物像和市井百态。而后两部分的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大。所以,这批照片称为“抗战时期的重庆老照片”更为贴切,它的主要价值不在“大轰炸”,而应该在其他方面。

价值一:“人物像”

在人物方面,那一组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的肖像,如冯玉祥、李宗仁、翁文灏、何应钦等,给人印象十分深刻。这些官员的照片我馆虽然也有收藏,但进行比对以后,发现这组肖像几乎每个人都照得非常自然,而且拍摄角度也很不错。最关键是,照片拍摄的地点在重庆,时间是抗战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的生活照,其中有与夫人宋美龄在休憩,也有在家中与客人用餐、喝茶;有书桌前的深思,也有餐桌前的微笑……蒋介石一生照相无数,但这种生活场景的画面却很少。抗战期间是蒋介石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重庆又是他这一阶段中呆得最久的地方。蒋自己曾讲:“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战乱期间,作为一国之首脑于日理万机中能留下这样一组轻松闲适的画面,真的是非常难得。

已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当年在参观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时曾说过:重庆应该成为研究蒋介石的中心。“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这组生活照,无疑是最具价值的图像资料。此外,重庆市有蒋介石官邸四处,现有三处都已作为抗战遗址进行了保护和陈列,这组照片上的室内布置、蒋介石以及蒋夫人所用的日常用具,都将成为我们对这些遗址进行场景复原时的最重要的依据。

在整理这批照片时,由于全部是英文说明,因而翻译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在人物照片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重要的“二战”人物照片。比如,美国的第一位访华的总统特使柯里;被称为“美利坚罗马教皇”的佛朗西斯j·斯信尔曼主教等。在我们对人物照片的英文说明进行反复翻译校对后,一位从未在重庆史料中出现的美国将军引起我们的重视。网上有人翻译为“蒋介石与美国陆军中将在一起”。美国中将衔的将军无数,这位从未在重庆史料中出现的将军何许人?在仔细翻译后,完整的说明是:“62岁的美国陆军中将约翰·温莱特在重庆身穿军服佩戴勋章,手拿草编扇。”原来,这位将军就是被称为“二战中被俘的最高官衔的军官”——美国陆军中将温莱特。

据查:“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失守,麦克阿瑟退守巴丹半岛,后来避走澳大利亚。4月9日,巴丹半岛失守,7.5万名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其中美军12 000名。日军的本间雅明将军向美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克雷吉多尔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炮火持续了三个星期,驻守在那里的温莱特中将终于撑不住了,那个曾经被麦克阿瑟将军称为马尼拉湾固若金汤的克雷吉多尔岛防线全线崩溃。5月5日上午10点,美军驻菲最高军事长官温莱特中将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的电报:“请告诉全国,我的部队和我本人已经完成了所有人类能够做的一切,我们捍卫了美利坚合众国和她的军队的优秀传统……,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我顽强的军队的无限自豪去见日军指挥官了……再见了,总统先生!”温莱特两个月前刚刚接替麦克阿瑟行使菲律宾战场的最高指挥权,他在那个位置上待了44天就沦为阶下囚。第二天,他带领1.2万人向日军缴械。至此,被日军俘虏的美菲战俘达到了9万多人[2]。温莱特被辗转关押了6个日本战俘营。1944年温莱特来到他被关押的最后一站——中国吉林的奉天俘虏收容所。战后,温莱特中将被释放,并参加了对日受降仪式。这几张照片正是他被释放后在重庆等待参加对日受降仪式期间的留影。如今,东北辽源市正在申报筹建“二战时期辽源盟军高级战俘营纪念馆”,并为该馆展出的主要人物温莱特将军塑了像。这几幅温莱特出狱不久的照片,不仅为重庆抗战史添了彩,而且无疑将成为“二战时期辽源盟军高级战俘营纪念馆”最珍贵的陈列品之一。

价值二:难得一见的“市井百态”

相机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初。至抗战时期,相机虽然开始普及,使用者仍多为新闻记者。但那时的记者,镜头却很少记录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我馆现收藏的该类照片,大都出于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和新闻记者之手。

掏耳朵、擦皮鞋、陶罐店、傩戏摊、卖黄鳝……多幅反映重庆抗战时期的市井百态照片,让人眼睛一亮。然而最让人惊喜的还是火锅和以滑竿为代表的重庆老交通工具。

滑竿,是旧重庆最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这种简易而又原始的交通工具,其实是从轿子演变而来的:两根结实的竹竿作边杆,用竹条在竿上编扎一个座椅,由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走,不论上坡下坎还是穿街走巷,都十分灵巧。

辛亥革命后,富人乘坐的轿子已逐渐被淘汰,而一般市民坐的滑竿却始终风行不衰。即使20年代后,重庆已修筑了公路,汽车、马车开始出现,但滑竿仍然流行。30年代后,随着重庆公路的扩建,原属滑竿的通行的许多街道都被人力车和汽车所占,滑竿开始逐渐减少,1943年,国民政府下令市内禁止滑竿通行,并提高税收10倍,从此滑竿行业一蹶不振。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文字记载相当详细,但滑竿的实景照片却很少。我馆有关轿子滑竿的照片有几幅,但背景并不在城中,画面景深太远,清晰度也差。这次发现的滑竿照片,既有街道背景,又式样有别,画面有近景也有特写,确实是前所未有,非常珍贵。此外,黄包车、公交车、轮渡船的照片,虽然我馆早有收藏,但照片的质量却远没有此次出现的好。

毛肚火锅,大约出现于清末民初,至抗战时期开始火暴。当时有一家名叫汉宫的火锅馆,开张时在各大报纸上打出醒目的广告:“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一时高朋满座,传为佳话。但奇怪的是,那时的火锅到底是什么样,在这之前只是文字上有零星的记载,而图像资料却没有留下丁点。今天,终于有了真实的火锅图像,尽管场面单调点,但就目前而言,它确实是“火锅第一图”……

除此之外,这批照片中涉及的一些街道和老字号也是我们挖掘的重点,由于照片多,城市变化大,考证上我们又力求更准确、深入一些,因而这一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目前已浮出水面的有棉花街、佛图关、七孔桥、小什字、临江门码头等。还有最近出现的一组国共谈判的新图片,由于没有文字说明,考证起来难度也很大,但我们仍然在努力寻找突破口。

四、结束语

这些初步的研究,不过是想将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在第一时间告诉那些关心和支持重庆文史工作发展的朋友们。应该说,这批照片的出现(事实上网上还在继续出现),的确是重庆文史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填补了重庆的许多历史空白,而且将大大丰富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的方方面面。此外它高质量的画面,可以说是让重庆的抗战老照片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1]任悦.勇敢的女性:玛格丽特·伯克怀特[J].新闻与写作,2007(7):I0002.

[2]王刚.拯救中将温莱特:奉天集中营纪事[J].看历史,2007(7).

猜你喜欢

老照片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视觉重庆
重庆非遗
老照片
老照片
在这里看重庆
老照片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