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

2012-08-15李玉琳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李玉琳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

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1],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从国内情况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暴露出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许多疑虑,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冲击[4]。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的歪风邪气,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更加人本的方式灌注于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5]。因此,坚定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代高校重要的社会使命和政治使命。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

社会转型同一般的社会变化发展不同,其主要在于强调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矛盾冲突甚至激烈斗争就成为了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会带来社会运行的失衡、失当或失控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也因此更为凸显[6]。在社会转型急速加剧的过程中,在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中,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方向感失衡、功利主义等心理,这些都是信仰缺失的表现。2011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7],当代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的高度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不够或者是存在着某些偏见,使得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上,1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说服力,但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有4.8%的学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清楚,没有感觉”[8]。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漠化

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先进的制度,但是由于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国际事件发生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过程中,许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无理性地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由此世界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渐渐模糊和淡化起来[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更多的青年学生走进了大学,然而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蜂拥而至,高校大学生作为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怀有很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但是由于缺乏成熟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发展与影响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科学判断,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采用单向度的说教灌输模式,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致使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思想理念迷茫、价值判断迷失和信念信仰淡化。

(二)大学生信仰的物质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信仰属于社会意识领域,它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社会存在的,因此高校学生的信仰也是从特定的社会环境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但市场经济毕竟也有负面效应,因它是利益激励机制推动的高效率利益追求经济,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很容易诱发和助长人们的功利性思想观念,致使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根本意义上的终极追求,从而使人们的信仰慢慢地物质化。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需要面对现实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作为还没有完全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在物质化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信仰的价值在心目中就会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内心深处也会被质疑,因为高校大学生需要的是与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世界。

(三)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

无论是物质贫乏的古代还是繁花似锦的现在,人们几乎都不缺少信仰,只是有时信仰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没有信仰的时代不存在,同样没有信仰的人也不会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知识、认识水平和民主意识等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大学生活中除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信仰,比如宗教信仰、世俗信仰和虚无主义信仰等。改革开放以后,多种社会文化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理想信仰也慢慢地变化。在大学校园里,充斥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各种理论,无论多寡他们都占有着一定的市场空间,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传统的与非传统的、正义的与非正义的、民主的与非民主的、道德的与非道德的杂混在一起,但由于高校内的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价值和信仰的比较鉴别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在信仰选择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和改革发展期,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困惑和信仰危机,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有外来文化渗透的挑战,也有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和信仰教育缺失的因素[10]。但是现今高校大学生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并不是偶然的,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去分析,高校大学生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特定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日益凸显,比如社会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愈演愈烈、就业岗位缺乏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物价稳定艰难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党政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不良风气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得一些大学生失去了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有些大学生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美好事业的向往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严重的冲击,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得不进行反思。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的影响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长期以来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当高校专业设置盲目地市场化,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并没有真正的长远计划,在如此的发展环境下就会造成高校或多或少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轻视,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软硬件设备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没有创新且教学过程索然无味,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深入的思想交流互动,随意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课时,选派行政或后勤部门的人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中接受信仰教育使得他们厌学情绪严重,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偏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理解。

(三)家庭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理念可能与他们在家庭环境之外获得的思想观念相悖,这样就会对他们正确思想信念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或者个人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都是受家庭的影响才形成的,然而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再改变,所以说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成熟或者趋于成熟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由于他们人生阅历匮乏,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经验却稍显不足,因此会对一部分错误思想的判断辨别能力不够,很容易发生上当受骗或者是思想理念迷失而做出不正确的决定,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的心理。

四、社会转型期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人的思想观念始终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上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11]。对于我们来说,克服信仰危机不是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重新建立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立场、方法和态度[12]。当前如何应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成为了社会转型期的一项重大课题,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新形势下探析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克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和道德等不同的文化意识层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有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是我国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担负着大学生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场所。首先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积极应对当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其次是高校应该利用特有的师资优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再次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树立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3]。因此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教育学生,用共同理想凝聚高校学生们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高校学生们的斗志,巩固高校学生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最直接最系统的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意义重大[14]。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特别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滋长蔓延的范围在逐年加大,如果不予以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就会很容易出现偏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严谨的科学性和无可辩驳的真理性来影响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是主要依靠生搬硬套的灌输来让大学生笼统地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丰富信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抽象的理论教育中辅助丰富的现实事例来诠释,教师也不要回避大学生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疑虑,并能作出正面的客观的回应,力争在帮助大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不同学科相互交融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除了传统的单学科灌输方式之外,还应该重视利用交叉学科间互补的优势,采用分层次结合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却在某些方面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高校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能弱化任何一方,也不能简单地把两者拼接起来,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其相互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应在保持各自体系的前提下,相互借鉴彼此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拓展各自的工作领域,在保持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的合力[15]。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或发展能起到抑制或避免的作用,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和棘手问题。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明显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喜爱程度,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和校园网络的管理

要想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加快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建设。首先充分发挥好高校网络媒介资源优势,组织专门力量定制一些吸引力大、趣味性高和思想性强的信息链接到校园网中,比如可以在校园网上开办网络信息交流互动栏目或者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充实高校网络阵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站的点击率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其次高校也应该对社会上和网络上出现的重大舆情动向做到早发现早引导,特别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热点问题和文化现象,老师要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努力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16]。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也要建立和完善校内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校园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净化校园网络风气,过滤和剔除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网络的侵入和干扰,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氛围。

[1]肖宗娟.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浅析[J].世纪桥,2010(1):115.

[2]李战奎.信仰、科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1.

[3]施露静.新形势下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探讨[J].经济管理者,2010(24):357.

[4]郭英.当代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1):74.

[5]李鹏,严渭青.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与回应[J].中国集体经济,2010(21):183.

[6]袁方.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J].大观周刊,2012(18):2.

[7]教育部.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中国青年报,2011-06-04(2).

[8]曹熙利,颜伟.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知识经济,2010(9):143.

[9]刘小燕.马克思主义人本信仰的内涵[J].政工研究动态,2008(10):17.

[10]张卓伟,张辉,郝晓娟.浅议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100.

[11]炉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

[12]施惠玲,荆学民.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与克服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7.

[13]顾鑫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培养途径[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2.

[14]李嘉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2.

[15]赵海燕,陈丽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2):35.

[16]林艳,林松.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应对[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6):51.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