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级差系统与翻译主观性——析权威教材中的“不忠实”译例*

2012-08-15张欢雨

关键词:级差译者译文

张欢雨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一、引 言

译者必须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不允许有任何篡改、歪曲或增删。所谓的内容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所流露的情感等”[1]7,即原作中的评价意义,而“评价意义是所有语篇意义的核心”[2],所以翻译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认真考虑原著的评价意义。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James R.Marti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来进一步完善其人际功能。他认为“评价理论是文本中语言手段共同作用来表达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强弱,价值观念的来源方式以及如何使读者与作者意见保持一致的方式”[3]。马丁把评价系统分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4]35。级差次系统的意义是评价系统的中心,是在正负两个维度上对态度意义和介入程度进行修饰或限定的值,表示由低到高的强弱程度或由边缘到中心的范畴属性。作为修饰和限定成分,级差虽然仅对评价意义进行“染色”或“调音”,但是对态度表达的准确性或精确度却起关键作用。因此,翻译中级差意义的构建特别在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可能决定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实际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忠于”原文级差意义的现象不胜枚举。这种“不精确”译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译者受到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精确再现原作中的态度和情感强度,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来克服这些障碍;另一方面,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译者很难保证自始至终或完完全全的客观公正,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主观随意性,改变译作中的情感或态度强度,令译文不够精确。这表明“不忠于”原作级差意义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翻译的主观性造成的。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权威的翻译教材对此也没有系统讲解,这显然已经成为当前翻译理论和教学中的一个盲区。

当前,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将评价理论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如张美芳论述了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问题[5],苏奕华探讨了翻译中的意义对等与态度差异[6],张先刚阐述了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7]。也有一些关于级差次系统的研究,如付晓丽和付天军分析了《呼啸山庄》中所体现的级差意义[8],岳颖研究了级差的语篇功能[9]。但是,至今少有学者将级差系统引入翻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当中去。笔者运用马丁的评价理论,对权威教材中英汉/汉英译例进行分析,将原作和译作中级差意义不一致的情况进行系统分类,揭示背后的成因。文中的译例主要选自张培基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和陈宏薇、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这两本教材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二、级差系统

评价系统分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然后它们又分别次系统化。其中,态度次系统又分为判断(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鉴赏(appreciation);介入次系统又分为否认(disclaim)、公告(proclaim)、接纳(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级差次系统又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4]138。

态度意义的最重要特征是等级性,情感、判断和鉴赏都涉及大小不等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等级性也是介入系统的普遍特征,其中各个子系统都表明说话人/作者介入有关话语的程度,因此,态度和介入可以说是级差的范围。级差系统有两个轴:强度或数量、典型性或确切性,前者称作语势(force),后者称作聚焦(focus)。

这种以典型性为依据的级差所适用的范畴从经验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分级的,它们是一些界限清晰、黑白分明的范畴。依据级差的运行方向可以把聚焦分为两类:往上走的称作锐化(sharpen),往下走的称作柔化(soften)。

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volume),如是强势(raise)还是弱势(lower)。语势涉及两个方面:强度、数量。这两种语势分别称作强化(intensification)和量化(quantification)。对强度的评判,即强化,主要涉及质量(quality)和过程(process);对数量的判断,即量化,主要应用于实体(entity)。

从方式(mode)出发,马丁和怀特区分了三种强化:孤立型(isolation)、注入型(infusion)和重复型(repetition)[4]149。孤立型指强化是通过个别词语孤立完成的,至少主要是靠这个词来完成,而不是依赖于其他词语。注入型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意义相联、但表示不同强度的词语中的一个来实现的,其强化程度取决于该词在这个系列中的位置。重复型是通过重复使用一个词,或同时使用意义相近的几个词来实现的。在孤立型和注入型中,特别是在强化过程时,都会用到比喻。量化涉及的是实体,既包括具体实体,也包括抽象实体。抽象实体的量化从语义角度看很像强化。

三、原作和译作的级差意义不一致

原作和译作级差意义不相符的情况广泛存在,在经典译著中,甚至在翻译教材中,偏离原作级差意义的译例也不少见。这一矛盾发人深思,也无疑会给学习者带来疑惑和困扰。通过对两本权威翻译教材中大量例句进行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三类级差意义不一致的情况:(1)原作与译作的级差意义不一致;(2)译者添加原作中没有的级差意义;(3)译者删减原作中出现的级差意义。

(一)译者改变级差意义

由于表达习惯不同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英文中看似对应的级差意义往往难以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译者从语篇整体评价意义的契合度来考虑,在译文中对级差系统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机械地生搬硬套,可能会适得其反。

例1.医生仔仔细细给病人作了检查。

The doctor examined the patient very,very carefully[10]29.

作者采用的是重复型强化——“仔仔细细”来肯定医生的敬业精神,而译者没有直接翻译成“carefully and carefully”,因为这种表述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读者也无法接受。译者用了两个“very”来突出医生的细致认真,达到了和原文相同的效果,表达了程度相当的积极评价。

例2.They would read and re-read the secret notes.

他们往往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琢磨这些密件[1]83。

同样,例2中的 “read and re-read”也属于重复型强化,突出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破解机密文件的困难程度。译文也用了一个重复型的强化来呼应原文,虽然是一个不同的词组“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但和原文高度神似。如果译者按字面意思直译,有可能会翻成“他们对这些密件读了又读”,当然,这符合原文意思,也不违背汉语的表达习惯,但相对原译来说,就显得刻板、平淡,没有把原作的神韵表现出来。

例3.一年,两年,三年,你的望眼将穿,一年,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

Year in year out you’ve been looking forward with eager expectation to my homecoming;year in year out I’ve been looking forward with great anxiety to returning home[10]48.(蒋光慈《写给母亲》,李定坤译)

汉语比较擅长使用四字句这种简练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一旦译成英语,要兼顾形似和神似就非常困难。例3中有两个成语“归心似箭”和“望眼将穿”,这属于孤立型的强化,而且运用了比喻来凸显。译文中同样采用了孤立型的强化,但译者删除了原来的比喻,用eager和great这两个直白的词汇来代替,避免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假如直译,势必显得艰涩冗长,令读者失去耐心,结果事与愿违。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级差意义的不一致并不是由于两种语言表达风格不同,译者不得已而为之造成的,而是译文受到了译者主观因素的干扰,令表达缺乏精确性。

例4.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10]43.

(贾平凹《丑石》,刘跃荣译)

原文中“不大不小”表示大小适中,恰到好处,在强度方面,既不属于“强势”,也不属于“弱势”,也可以理解为标准的或典型的,属于“聚焦”中的“锐化”,但是译者把它处理为“a little pit”,在强度方面,属于“弱势”,显然和原文要表达的评价强度有出入。在没有表达困难和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时擅自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看法,造成了译文的不精确,笔者认为这种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翻译成“a medium-sized pit”,会更加忠于原作。

例5.The molecules of a gas are moving about extremely fast in all directions.

气体的分子非常迅速地向四面八方运动着[1]25。

例5中的extremely和“非常”在精密度上是不对等的,extremely应译成“极其”会更加精确。在以上例子中,译者本可以精确地按照原文的级差意义来翻译,但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后,就部分改变了作者的本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倾向,这对于原作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信”是翻译的首要准则,在“达”和“雅”都能做到的情况下,译者应该尽量精确地再现原作。

(二)译者删减级差意义

由于语言风格和文化的差异,对于原作读者很有意义的某些信息,对于目的语读者用处却不大;而另一些对源语言读者来说用处不大的信息,却对目标读者具有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直译,反而会产生累赘啰嗦的感觉,不光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令目标读者产生反感,使翻译失败。

例6.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As one looked into the distance,the sparse trees and pale moon set off the blue sky,offering a view like that at a deserted ferry on a desolate river[10]29.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胡士光译)例7.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nomical arti-ficial heart is only a few transient failures away.

只消再经过几次失败,就能造出价格低廉的人工心脏了[1]27。

在以上两个译例中,原文的级差系统都被删减了,这主要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例6中,“疏疏”和“淡淡”属于弱势的量化,作者用词汇的重复来增强这种评价效果,而译文中则没有重复这两个单词,因为“sparse and sparse”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7中,transient表示失败是暂时的,成功即将到来,这是对“失败”的一种弱势的量化,如果译者画蛇添足地把这个单词添加进去:“只消再经过几次暂时的失败”,就会使译文显得累赘冗长,因为“只消再经过几次失败”在语义上已经包括了“这些失败是暂时的”。

例8.进入桂花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竟相开放,争妍媲美。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10]82.

同样,该例中级差意义也被或多或少地删减了,这主要归因于中英文化差异。作者用了很多的成语和四字句来描述桂花公园,这些词汇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直译成英语,目标读者就会感到不知所云,如不同种类的桂花就很难让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汉语中习惯堆砌华丽辞藻来描述地点或人物,但由于表达习惯不同,直译会造成译文冗长拖沓,反而让读者失去兴趣,所以译者删减了修饰成分,选择了意译。如:“阵阵桂香”、“芳香四溢”属于强势的量化,“花白如雪”和“花色似银”属于运用了比喻的孤立型强化,这些在译文中都被删去了。

此外,译者往往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限制,在知识结构、意识形态和文化熏陶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和原作者有差距,有时会造成他们翻译的主观性。

例9.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So long as there is life,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10]43.

(夏衍《野草》,刘士聪译)

在原作中,作者强调了这种生命力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并不是绝对看不到,因此这属于“聚焦”中的“柔化”,表示这种看不见的特性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根据上下文,“看不见”理解为“体会不到”或“察觉不到”更为精确。这一级差意义在译文中被删除了,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如改译为“It’s a commonly unnoticed force of life”,可能会更加精确地传达原作的评价意义。

例10.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打猎者的无限兴致。

An autumn stream ruffled by the west wind,and the lines of wild geese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istant mountains embracing the sinking sun,harmoniously merged to enhance the joy of hunters.(徐光兴《枪口》,琥珀译)[10]66

例10中,作者用“无限”来修饰“兴致”,这明显属于强势的量化,突出了打猎者的愉悦之情,但这一表示情感程度的词汇在译文中却被删除了,造成了原译文信息的不对等。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打猎者本来对打猎就很有兴趣,再加上美景就更加增添了他们的兴致。其实原文可以改译为“add up to the immeasurable joy of the hunters”,这既和原文积极情感的强度一致,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尽量忠于原文的级差意义,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的主观因素。

(三)译者添加级差意义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习惯和风格上有很大差异,对应的词汇不一定有相同的级差意义。译者往往需要增加一些内容让原作隐藏的级差意义显现出来,或让原本模糊的级差意义变得清晰透彻,从而使原译作的评价强度在整体上保持一致。

例11.Mrs.Acland gazed at him,her eyes darkening with a curious expression of dislike and distrust as he silently turned away.

阿克莱太太死瞪着他,眼神越来越阴沉,显出一种对他厌恶又怀疑的难以形容的表情,这时只好默不作声地把脸转了过去[1]141。

在例11中,译者增加了情感强度,gaze被增译成了“死瞪着”,这属于孤立型的强化,使“瞪”这一过程得到了凸显,折射出阿克莱太太对男主角极端的厌恶情绪,很明显译者添加了个人的主观看法,似乎不忠于原作。但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阿克莱太太表达了程度相仿的憎恨情绪,所以“死瞪着”能很好地呼应下文,使隐含的级差意义浮出水面,在整体上还是忠于原作的。

例12.Jewish-owned shops were shut down.Swastikas replaced six pointed stars.The walls of anti-Semitism were closing in[1]40.

犹太人的铺子关闭了。卍字旗取代了六角星旗。反犹太主义的包围圈一天紧似一天。

例12中“closing in”表示“逐渐逼近”的意思,但是译者添加了“一天一天”,增强了这种紧逼的氛围,在级差系统中,这属于重复型的强化。表面看来,译者主观地调高了犹太人忧虑、焦急等负面情感的强度,实际上“一天紧似一天”只是让“逐渐”更加具体和形象,突出了犹太人面对纳粹步步紧逼时的心理压力,在语篇层面上是符合作者本意的。

例13.Earthy and gracious,he finds the city dwellers too cold and sophisticated.

他朴实宽厚,觉得城里人冷漠无情,玩世不恭[1]166。

例14.The blockade was a success.

封锁很成功[1]54。

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容易添加原作中没有的级差意义,表现出翻译的主观性甚至是随意性。如例13中,cold表示“冷漠”,但是“无情”增加了消极情感的分量,这两个词构成了一个重复型的“强化”,偏离了作者的本意;例14中,译者本可以翻成“封锁取得了成功”,但是画蛇添足地加了一个“很”,形成了一个孤立型的“强化”,也背离了原作,没能做到精确地再现原文的评价强度。

四、级差意义不一致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译文会偏离原作的级差意义。首先,由于级差意义与文化和价值系统相关联,在很多情况下,原译文级差意义的不一致是难以避免的。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做到完全忠实于原作,这时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变通,避免生搬硬套,使译文通顺合理[11-12]。即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出创造性,其本质是在更高层次上和原文达成一致。根据《译学词典》的定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选择原文;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13]

其次,所有的翻译实践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障碍,那就是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尊重它,就会带来误解和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习惯,在这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文习惯通过辞藻的堆砌来渲染和强化情感或态度,如果直译成英语,会显得冗长累赘,让目标读者失去耐心,结果非但不能达到原文的评价效果,反而会适居其反。

最后,原译文在级差意义上的“不一致”是受限于译者的个人能力或疏忽大意造成的,即个人的主观因素。“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现实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和很不贴合原文。”[14]译者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限制,在知识结构、意识形态、社会背景、道德修养、文化层次、个人情感、生活经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和原作者有差距,这就难免造成他们对原著理解的偏差和翻译的主观性。

五、结 语

级差意义是评价系统的中心,而评价又是语篇意义的核心,因此,级差意义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运用马丁的评价理论,从词汇角度分析了权威翻译教材中原译文级差意义不一致的现象,发现这些不一致主要体现在译者改变级差意义、译者删减级差意义和译者添加级差意义等方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英汉表达习惯不同,使得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更高层面上忠于原文;另一方面是译者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或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令表达缺乏精确性。这些发现对于发展和完善翻译理论、促进翻译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6:65.

[3]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17.

[4]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5]张美芳.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5-18.

[6]苏奕华.翻译中的意义对等与态度差异[J].外语学刊,2008(5):100-102.

[7]张先刚.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11):33-36.

[8]付晓丽,付天军.英语文学语篇的级差系统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5-119.

[9]岳颖.评价理论中“级差”的语篇功能研究概述[J].外语学刊,2012(1):84-88.

[10]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1]罗益民,宋欣蓝.尽善尽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6-131.

[12]谢柯.翻译认知研究范式论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4-140.

[1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8.

[14]许建平,张荣曦.语境·语感·逻辑——从译者的主观因素看译文的失真和走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85.

猜你喜欢

级差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纵向渗透率级差对注水井吸水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