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

2012-08-15林美卿

关键词: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异化

李 健,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针对19世纪人类的生存状况提出的,但它在20世纪仍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他的异化理论在20世纪的意义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异化现象在20世纪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尔库塞站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沿,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因此,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反思、探索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提供借鉴,也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启迪[1]。

一、从人的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劳动异化——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中心议题

1.劳动异化的内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社会关系中劳动又是人类确认自己本质的唯一方式,那么人的本性的丧失和异化就必然表现在劳动异化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维持人生存的手段,这是由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所决定的,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44。因此,所谓劳动异化,就是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异己力量。这表明,出现异化的劳动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上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单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反而成为阻碍人生存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2.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

为了进一步阐释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内容作了四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历史角度看,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2]45。由此表明,物世界的增值同人自身的贬值是成正比的,人自身异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产品异化的过程。第二,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2]51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劳动不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因此变成他自己创造的力量的牺牲品[3]20。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由于“劳动异化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55。这样一来,在现行的形式中,劳动损害了人类的一切并取消了人的享受,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变成了谋生的手段,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生存而劳动。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过程甚至扭曲了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是人的异化的深层次表现。第四,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时,其直接后果必然产生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变为一种商品关系,社会关系被改造成“事物本身(商品)……的性质,并把生产关系本身改变成事物金钱的关系”[4]。而这种关系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通过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使我们看到了劳动对人自身本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歪曲,可以说,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

(二)消费异化——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的中心议题

1.消费异化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尔库塞在其1964年的《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依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异化从生产领域扩张到了消费领域,使人的异化更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虽然处于社会底层的大部分劳动者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资本家依旧会强制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榨取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为了使产品能够销售出去,使资本循环与周转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他们更会利用广告媒体等方式诱导劳动者去消费劳动产品。因此,劳动者在诱导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成为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这表明在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产品的关系不仅是生产与被生产的关系,更是一种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

2.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体现形式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的进步和‘高档’商品的大量涌入除了产生和再产生异化了的劳动世界外,还产生和在产生了一个不费力的,快乐的,满足和舒适的世界图像,这一世界看来已不再是权贵们独享的特权,而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5]94。为了满足所有人的物质愿望就必须用异化劳动将其全部生产出来,而且为了使生产从而使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能够延续下去,必须使产品得到消费,因此统治者通过制造“虚假需要”,通过动用一切广告、娱乐等传播媒介刺激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并使他们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普遍会将这种虚假需要当成真实需要,但是这种虚假需要的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消费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与产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产品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反而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消费。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之所以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需要,从而把自己的需求降低为与一般动物一样,最终导致表面上的消费异化,实质上的人的异化。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从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主要强调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关系,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劳动者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马尔库塞讲的消费异化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消费就像他们买来的商品一样不受自己的控制,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要。结果是,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人们服务的商品,反而使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因此,马尔库塞提出的消费异化,的确是马克思没有看到的新现象。

二、从技术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表现为劳动者被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与此同时,机器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者受到机器和资本的控制,造成主体性被弱化,内在的多种需要被忽视。因此,技术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进程,就是劳动者从把工具当作自己的劳动器官转变为技术通过机器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的一个器官的历程。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由于机器代替了劳动者的部分劳动,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受到排挤,劳动者不仅依附于机器,还受到机器的控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和需要,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技术对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已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6]514。第二,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后,技术以及机器的作用已完全归资本所有,“随着劳动被真正包容到了资本中,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能力的功能被纳入到生产劳动的,直接受资本剥削的,听命于资本的利用和生产过程的工人的直接概念中去。”此时“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这里,机器就它本身的使命来说,也成了与劳动相敌对的资本形式”[6]385。所以,资本在技术的庇护下,压制了劳动进行自由活动的可能,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变

由于技术革命的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裕,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异化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技术的高度发展不断降低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使体力劳动者貌似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7]24-25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了人们大量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压力和不满,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在重要的机构里,‘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7]27,这种变化使劳动者和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因此,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表现出表面上的平等;最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而且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消费品,使人们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舒适和幸福,因而劳动者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快感,他们在生活上感到满足,从而淡化甚至丧失了批判社会现实的意识。但是,这些新变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受奴役的剥削地位,而只是改变了技术异化的形式。“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5]82可以说,过去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的是肉体的奴役,现在是精神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很少甚至丧失已尽。因此,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虽然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没有马克思描述得那样深刻,但就其实质来说,劳动者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剥削地位,原因就是,不管技术得到如何的发展,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得到怎样的改善,劳动者始终都没有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改变,所以劳动者被奴役被剥削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也不会消失。

三、从社会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认为社会异化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

第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和人都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自己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在自己的劳动和进化过程中越来越改变了自身同自然的关系。人们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对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占有的越多,就会越失去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越紧张。这样,自然越来越不受人的控制,人与自然的对抗性不断增强。第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马克思看来,“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3]24-45。因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就外在地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并通过货币的形式得到体现。此时,人们即劳动者与资本家、劳动者之间、资本家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交往关系,而是异化了的货币关系。第三,人的身心不和谐。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的人与自身的异化,其中,异化了的人,既包括劳动者,又包括资本家;而自身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乎人的类本质的人。所以,人的身心不和谐,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资本家与真正的人相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丧失。

(二)马尔库塞认为社会异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控制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经济领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渗透到经济生活中去的,“生产设备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艺和态度,也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欲望”[7]32-33,可以说,劳动者在经济上被控制的程度并没有减轻,他不仅受资本家的剥削,还受生产设备的控制,成了活生生被奴役的工具。在政治领域,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率不仅把整个社会整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维护和改善制度现状的凌驾一切的利益”,而且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和科学技术的控制,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最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消除发达工业社会中高层文化与现实的对立,原本是与现实相疏远或脱离,保持否定性和批判性的高层文化却成了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作品的生产也被纳入了商品生产的轨道。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文化中心正在成为销售中心、市政中心或管理中心的一个合适部分”[7]56。所以,社会的发展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多彩性,使文化丧失了改造社会,批判社会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媒介不断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它们通过这种无孔不入的侵入和控制,从思维上引导人们,从观念上控制人们,使人们接受这种舒舒服服的不自由的社会,接受这种受奴役受操纵的生活。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异化理论以社会中的人为出发点,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异化,这些异化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异化的结果[8]。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尔库塞站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沿,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这三大领域展开深刻批判,两人的社会异化理论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说明社会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表现。

四、结 语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都以异化为切入点,通过从人的异化、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这三个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因此,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全面的把握,更能够彰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也对不断丰富和充实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实现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国社会也存在异化现象。异化现象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在物质方面,劳动者仍然面对较为单一的劳动形式,面对不自由的分工,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9-10]。而且,由于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很多人只知道追求财富和权势,以致被物所统治,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精神方面,由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涌入,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许多人精神空虚、出现了信仰危机。因此,如何运用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看待和反思这些现象,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1]倪志安.如何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86-8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66.

[5]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编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程苗苗.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

[9]封泉明.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11.

[10]尚凤,林美卿.罗默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比较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12-26.

[11]李文峰.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10.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