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微探

2012-08-15刘军

关键词:利奥波德非人类伦理思想

刘军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微探

刘军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来愈严重,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利奥波德提出了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世界共生共荣的大地伦理思想,重新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析了大地伦理的内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启示。

伦理关怀;大地共同体;生态伦理整体主义;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人类由自然界的依附者变成了自然界的改造者,由自然界的奴仆变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但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气候变暖、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日益严峻的以环境恶化为表象的生态问题,正呼唤人们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环境秩序的构建,拷问着普遍道德失范后道德规范。”[1]因此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作为20世纪最著名生态伦理学家之一的是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为生态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美国的以赛亚”和“现代生态伦理学之父”。

一、大地伦理的主要内容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1933年5月,他在《林业杂志》发表的“自然保护伦理”中表述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1947年7月,利奥波德完成了《沙乡年鉴》手稿,在最后一章中,他明确提出了凝聚其思想精华的大地伦理。其大地伦理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伦理关怀对象的扩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伦理关怀的对象应该只限于人类,植物、动物等其他非人类存在物不属于伦理关怀的范围,人类需要和利益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即人类是自然存在的目的。因此人类可以不顾自然的价值,随意地开发和改造自然。然而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和激化,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面对这种境况,利奥波德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学。他首先解释了伦理规范的起源和意义,伦理规范是对人们行为和活动的制约,这种制约源于相互依存的合作模式,它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对人生存竞争中的限制,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对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界定。因此,为了限制人类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把伦理规范的演变进行了划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伦理规范主要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比如摩西十诫。”[2]194在这时,伦理关怀的对象就仅仅限于个人,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在奴隶社会中的奴隶。随着社会和伦理的发展,“它开始用来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黄金法则试图将个人融入社会,而民主政治则试图将所有的社会组织转变为个人服务。”[2]194在这个阶段,伦理关怀的对象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第三个阶段是用来处理人与土地、动植物的关系,伦理关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最开始的人扩大到自然世界中的非人类的存在物,也就是扩大到“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也被包含其中,这些都成为土地的一部分,但也仅限于此。”[2]196前两个阶段已经完成了,伦理规范还没有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现在的土地“正像奥德修斯的女奴,只是一种财产”[2]194,但利奥波德认为这种发展“不仅在进化上具有可行性,在生态上也有必要性”[2]194。这样利奥波德就把伦理关怀的对象扩大到了非人类的自然存在物,使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利奥波德把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展到自然界,但这种扩展的前提是什么呢?因此利奥波德汲取生态学等学科知识提出了大地共同体,“迄今为止,所有已经形成的伦理规范都有几个前提: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而且每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个体本能促使他为了在群体中脱颖而出而奋斗,而个人的伦理道德又促使他保持与成员之间的合作。 ”[2]196这里所说的 “群体”就是指“大地共同体”,它既包括人类,也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非人类存在物;这个大地共同体的规范就是大地伦理。这样,一方面在大地共同体内,所有的共同体成员不仅要尊重这个共同体,而且成员内部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大地伦理对各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把伦理规范扩展到了非人类存在物,实现共生共荣;另一方面,人成为大地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与土地、河流、植物、动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将人类土地的征服者变成土地的一般成员”[2]96,这就推翻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树立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利奥波德同时也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事件都是人类与土地互动的结果,如果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人类无视大地伦理,等待人类的只有拓荒者式的失败。

其二,自然本身的内在价值。自然界是否有内在价值是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键问题,也是环境伦理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都认为把人类置于自然界的支配者的地位,把人类的利益看成是评判自然界价值的唯一尺度,自然界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并在对其批判中阐述了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基本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本体论方面,利奥波德认为在大地共同体中,人类和其他非人类存在物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人类不是自然界唯一的支配主体而是众多平等主体中的一员;在价值论方面,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中心主义遮蔽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自然界的价值不能仅仅通过经济价值来衡量,因为自然界中的多数成员甚至是整个生物群落都没有经济价值,但这些成员和群落作为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对自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维持自然界的稳定性。

因为自然世界有内在价值,所以我们就有责任保护自然界,但利奥波德认为一个多世纪的环境保护教育收效不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环保教育只注重“量”而忽视“内容”,没有约束义务,也没有改变当前的价值观,“只有我们改变体制观念、信仰程度、个人爱好等方面,从内在开始改变,才能促进伦理规范的变化。”[2]201这里所说的“内在改变”,就是要求人们养成生态良知。为了说明生态良知的重要性,利奥波德综合生态学、哲学等科学,提出了“生物金字塔”的概念。金字塔的最底一层是土壤,土壤的上面为植物层,植物层的上层为昆虫层,昆虫层的上面为鸟类和啮齿动物层[2]205。金字塔的最顶层即大型肉食动物,“人类处于中间层,和那些既吃肉也吃植物的熊、浣熊、松鼠一样。”[2]206无数条食物链将金字塔联系成一个结构复杂、高度稳定的体系,“生物金字塔”的复杂多样根源于生物的进化。“生物金字塔”同时也是一个能量的循环,能量从最底层的土壤流经植物、动物、最终回到土壤,土壤是能量循环的中心,生物群落的结构决定了循环流动的速度和特质。“生物金字塔”的每个层级都有其内在的价值,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层级遭到破坏,会导致“生物金字塔”剧烈的变化调整,甚至是整个金字塔的倾倒。但由于缺乏生态良知,人们的活动一直都是在破坏“生物金字塔”,比如人们发展农业科学,导致了食物链变短,能量循环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出现。利奥波德甚至断言:“农业科学实质上是一场新害虫的出现以及同新害虫作斗争的竞赛。”[2]207由此可以看出,人类要想实现整个大地共同体的共生共荣,必须要具有对整个“生物金字塔”的热爱与责任,也就是要有生态良知。

其三,审美与伦理的统一。在利奥波德看来,以往的自然保护无非是出于两种目的,一是为了利用自然获得经济利益,另一个是为了审美娱乐。利奥波德认为,在人们的审美娱乐中,人们往往沉醉于自然风景之美,却忽视了自然界真正深刻的美。这种深刻的美,人类只有在精神上与大自然进行交融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需要一定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不是通过金钱或学位所获得的,它其实是一种审美的能力。关于这种审美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康德美学的角度,康德认为,当我们在欣赏自然界的美的时候,审美的快感与自然界的客体的性质是无关的,我们要脱离感官的快适,不要带有内在和外在目的,感受到自然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是一种自由的愉快,即审美是对自然形式的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静观。只有以这种审美的态度,才能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才会对大地有一种尊重、一种热爱,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从家园感的角度,利奥波德汲取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认为我们人类是大地共同体众多成员中的一员,大地共同体就是我们人类的“家”。这里所说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它涉及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发展等诸多本体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例外都需要触及作为人类生存之本、生命之源的环境。”[3]24我们对大地共同体这个“家”不仅仅有感性的观赏,又有归属感、依托感、安全感的感情欣赏。因此,当利奥波德从垂死的母狼的号声中领悟到了被人灭绝了的狼的忧虑,也是对人类自己家园的前途的忧虑。利奥波德正是在这种忧虑中提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审美与伦理完美地统一起来,逐步形成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

其四,大地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就认为大自然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大自然的目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掠夺完全是依据人类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排除那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共同体成员,如沼泽、泥沼、沙丘等。所以,“如今的土地伦理规范类似于一百年前的社会伦理规范,起主导都是经济上的利己主义。”[2]201换言之,人们的伦理评价标准是经济利益。但是,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已经意识到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价值评价标准反而使人与大地共同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利奥波德提出了一条全新的伦理整体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即“一件事情或措施,如果对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有所帮助,那么我们就认为它们是合理的,否则便是不合理的。”[2]207“完整”就是指大地共同体的完整性和共同体成员的多样性和和谐性;“稳定”是维持大地共同体的复杂性,保证其发挥自我的调节和更新功能;“美感”是摒弃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尺度的审美意识,这也是伦理的动力。完整、稳定和美感是大地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三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地伦理把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感作为最高的善,也就是把共同体本身的价值作为评定共同体各成员善恶的标准,即如果共同体的价值与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发生矛盾时,共同体的价值要高于个体成员的价值。

二、大地伦理思想的启示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也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阶段,美国正疯狂地从自然界中肆意掠取资源来发展经济,在同自然界的交往中享受毫无道德约束的自由,而利奥波德却将这种自由给剥夺掉,所以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在当时遭到冷遇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20世纪60年代新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也为以后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一种范式,正如纳什所说:“他在这方面(生态伦理学)的声誉今天还很少有人与之媲美。 ”[4]85

当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它自产生以来已遭受许多批评,但面对如今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以及批判和辩护,为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了许多科学启示。

第一,自然界无论是内部成员还是作为整体都有其内在价值,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尽力保护大地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感。

第二,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审美鉴赏时,不能以是否有感官的快适以及是否符合客观的目的为标准,而是要注重与自然世界的交融,在自然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由的关照[5]4。

第三,在为大地伦理整体主义原则进行辩护中,玛丽塔(D.E.Martietta)主张把整体利益作为决定价值和对错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赫夫勒(J.D.Heffernan)教授主张在原先的大地伦理的评价标准前加一个前提——不违背重要的人际关系;克里考特(J.B.Callicott)教授也提出了“同心圆理论”[6]。他们从多元论的角度对伦理整体原则进行了阐释,同时为我们的道德选择提供了一条路径,即道德多元论。因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道德已经越来越复杂,但道德多元论承认这种复杂性和多种道德评价标准,在遇到道德境遇的选择中,会给我们列出相关的价值标准供我们自由选择,并诉诸于人们的明智的判断,即在无偏见的、知情的方式下自由、明智地加以利用。

三、结语

利奥波德建立的大地伦理思想体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解读,促进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预示了环境时代的到来。

[1]陈寿灿等.环境伦理与意象之美:走进丹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2]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郭丹妮,译.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

[3]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纳什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B712.5

A

1673-1999(2012)10-0023-03

刘军(1986-),男,山东莱芜人,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伦理。

2012-03-13

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项目。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非人类伦理思想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淋巴结结核1例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