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带动农村社会转型

2012-08-15王长坤

关键词:思想观念社会转型市民化

王长坤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带动农村社会转型

王长坤

在农村社会转型“系统工程”中,农民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通过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带动农业、农村、农民转型,使我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即实现农村社会转型。

农民思想观念;农村社会转型;现代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也是普遍的。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等,既可以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发生变化(质变),也可以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变化(量变和部分质变)。因此,如果把社会转型看作是人类社会的量变或者部分质变,那么社会转型的发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必然的。

一、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农村社会转型可以认为是一个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转型的经验看,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的农村的转变过程。”[1]基于上述关于农村社会转型的观点,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应包括:(1)农业生产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由低技术含量非市场化运作向大量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转变),即农业现代化;(2)农村由分散且公共设施落后的自然村落向集中居住、公共设施完备的城镇转化即农村现代化;(3)农民由小农意识较强、现代意识较为淡漠的村民向现代意识尤其是现代文明意识较强的城镇居民(市民)转变即农民市民化。

(一)农业现代化

农业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尤其是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稳,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不少地区,还存在着对农业的认识依然有误区、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农业生产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失范现象等问题。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才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速度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农村城镇化

在我国,转变城市化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同时,“小城镇在城乡发展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服务的依托。”[2]具体说来,农村城镇化有如下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可以较为有效地配置农村土地、人力等社会资源;二是可以提高农民增收速度,促进农民自身现代化。也就是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可以通过融入城镇的工业、商业等现代产业来提高自身收入,与此同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如树立现代意识、学习与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等。

(三)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是农民社会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农民的生活空间和身份、权利等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等也会发生转变。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历程。因此,农民市民化本身也是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并非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的过程,即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更多的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指农民自身价值观、个人素质、生活生产方式等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整体进程之中,后三者是形,而市民化是质”[3]。因此,农村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农民市民化,它既包括农民形式上的市民化即技术层面的市民化,更包括实质上的市民化即社会文化层面的市民化,尤其是农民自身价值观、个人素质、生活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在现有条件下,广大农民技术层面的市民化阻力较大,尤其是通过扩张大中城市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更不可取 (城市化不等于大城市化,大城市化必然会给政府财政、城市交通、环境等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农民市民化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市民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社会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人的现代化又会进一步推进社会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市民化会使得农民不断摒除传统性,获得现代性,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二、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带动农村社会转型

社会不断在发展,时代不断在变迁,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紧跟变化,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打开新局面。因此,作为人们行为的标尺或“指挥官”的思想观念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农村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现代化,还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都离不开农民,农民是农村社会转型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我国农村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农村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而实现顺利转型的关键。

(一)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带动农业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农民对农业认识上有误区、农业的产业弱质性较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转型。

1.针对农民对农业认识上的误区,逐步引导农民克服思维视野的局限性,转变狭义的农业理念,树立“大农业”理念:“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其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结即从田‘头到餐桌’;农业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将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系统。”[4]

2.针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的现状,引导农民破除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旧观念,敢闯敢干,勇于进取,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逐渐摆脱一家一户耕作的传统农业模式,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3.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客观事实,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做好退耕还林等工作,从而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的失范现象,应引导农民逐步破除小农意识中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等不良意识,逐步树立农业生产中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使农业生产逐步改变“自由化生产(即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错误倾向,进而使农业生产能为日益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提供更安全、更环保、更健康的“绿色”农产品。

(二)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带动农村转型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村容整洁”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但是很显然,大力加强农村硬件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是城乡统筹条件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和农村硬件建设,尤其是加强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改善农村环境,可以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实现传统农村逐步向现代化新城镇的转变。

1.针对农村建设布局散小的问题,应使农民抛弃传统的故土情节,主动参与政府为解决边远、偏僻和居住零散、居住地易引发地质灾害的群众生活而实施的迁户并村和旧村改造工程;应使农民转变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的小农观念,树立社会主义集体意识,把自家的住宅建设纳入到整个村庄的集体规划中,从而改变农村建设无序的状态,进而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2.针对农民住宅落后的问题,应使农民逐步转变住宅建设中的小农自由散漫心态导致的建房随意性,并逐步树立现代建筑规划意识、质量意识。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农宅建设的监管和技术扶持,改变农民住宅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建设无规划、无图纸,施工无队伍,竣工无验收,质量无保障的现状,进而不断提高农村住宅的规范水平和建筑质量。

3.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较差的现状,要引导农民尽快改变卫生意识差、环保意识不强等旧观念,树立现代文明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改变多年甚至是几代人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充分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减少废弃物、废水等的不合理排放及其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彻底告别“脏乱差”,把农村建成天蓝、水清、花红、草绿、树木繁茂的农民新家园,为由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文明的城镇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带动农民转型

农民是农村社会生活的主体,农村社会转型归根结底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的转型,即市民化。

1.针对农民现代意识不太强的问题,要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如网络、手机、数字电影等),向农民们“灌输”现代意识,促进他们思想观念逐步抛弃老传统、老思想、老观念,进而树立新传统、新思想、新观念。比如,在各种媒体中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可以同时向农民灌输生态农业里面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理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因而应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很显然,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意识是新型农民必备素质之一。逐步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的过程,本身也是农民转型的过程。

2.针对农民现代素质不太高的实际情况,应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充分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以农民现代化为基础的,意识到把人多地少的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的途径只有一个——不断提高人的现代素质。政府要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出台更多的针对广大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优惠政策,让他们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彻底破除读书无用等错误理念和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现代素质,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

3.针对农民隐性失业较为严重状况,应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守旧的观念,确立、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变通的理念;转变知足常乐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意识;转变农民身份化的错误观念,确立农业职业化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勇敢地走出“农门”,全面提升自己素质,全方位展现自己能力,进而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在城市的真正就业并融入城市或者就地非农化即转型为城镇居民。

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基本策略

(一)不断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只有依靠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才能实现主体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通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来带动农村社会转型,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1.农村基层干部要争当并当好农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者、调动者,扎实有效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自我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地把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一般来说,广大农民真诚、朴实,有很强的崇实观念,典型和榜样对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树典型、立榜样是激发、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比较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科技致富户、农民企业家等这些活生生的身边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因此,农村基层干部要大力挖掘和宣传这些典型人物身上的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等现代思想观念。另外,在农村,有不少农民自愿组织的娱乐、休闲团体,农村基层干部要积极扶持、引导,使这些农民自娱自乐的团体能够不断远离旧思想、旧观念、旧风尚,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从而把农民自娱自乐的团体转变为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

2.农民作为农村社会转型的主体,更应该意识到因循守旧等旧观念会影响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影响当前的农村社会转型。因此,广大农民应主动跳出农村发展小环境,放眼全国现代化发展大环境,意识到自我素质与现代化要求的差距,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充分利用好各方面提供和创造的学习机会和条件,积极主动地接受多种多样的农民教育,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进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二)努力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主体意识的深刻变化是转变思想观念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是凭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有效地实现主体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前,在不少的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知识较为贫乏、知识结构不太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只有不断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才能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努力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首先,可以依靠农民活动中心,技术推广站等平台,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现代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现代社会发展新理念的“洗礼”。另外,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成员等农民教育中坚力量在教育和引导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教育引导其他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自己也要强化进取意识和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现代农业技术等的教育,从而真正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总之,通过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教育手段,能够逐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带动农业、农村、农民转型,使我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即实现农村社会转型,进而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提高现代农民的幸福指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再创新高度、再上新台阶。

[1]王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模式、特征和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07(4).

[2]李兵弟.创新转型促进小城镇绿色发展 [N].中国建设报, 2011-04-01.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4]王铁.浪激春潮: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探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C912

A

1673-1999(2012)10-0001-03

王长坤(1970-),男,河南温县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9000)社科部副主任,讲师。

2012-03-03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课题 “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与农村生活转型研究”(B432)。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社会转型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医联紧密时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