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职工家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探析

2012-08-15李莎

关键词:双职工角色冲突职业女性

李莎

城市双职工家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探析

李莎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与性别观念逐渐地被打破与重新建构,女性的大量外出就业使双职工家庭成为城市中的主要家庭模式。由于受着传统根深蒂固思想的影响,双职工家庭在适应与调节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分析了双职工家庭中女性角色冲突的现状以及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重建性别角色期望与两性模式,让女性更好地走入到公共领域中来,参与社会生活。

双职工家庭;性别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职业女性;家务劳动

一、传统家庭向现代双职工家庭的转变

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化在家庭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妇女的要求则主要表现在“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性别角色期望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模式,因而,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家庭文化自然得以存在并受到保护。

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思想观念,被先觉者一旦掌握了批判力量的工具汇集后,必定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随着自由平等、女性自我意识的观念由戊戌、辛亥时期的一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传到中国并在五四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广泛传播,我国城市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与礼教发起了激烈的攻击。他们批判传统家庭制度中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平等,并倡导要实现妇女真正的解放,他们从改良妇女家庭生活入手,改变传统妇女对家庭的依赖。伴随我国核心家庭的出现与广泛普及,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大力倡导与推行男女平等,开始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女性的自主性也在慢慢增强,并认识到要实现自身解放,必须拿起批判的武器,主动争取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平等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我国传统的在两性分工原则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家庭模式被打破,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取代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近代家庭。随着近代我国城市家庭在结构、功能、规模等方面的不断变革,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以男性统治为中心的父权文化转变为趋向于以男女平等为主导的文化,从传统的大家庭逐步转向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家庭模式,传统家庭的部分功能在得到不断增强的同时,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也在逐步趋于削弱。

近代家庭在变迁过程中,除摒弃传统家庭中的不合理因素如性别歧视等外,也吸收了传统家庭中的合理成分,这一变迁是女性长期以来为争取自身合法地位而斗争的结果。现代城市中的职业女性普遍受过教育,她们不再是家庭中“主内”角色的承担者,而是既要“主内”,又要“主外”的双重角色。城市职业女性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就业的过程中,自身的依赖性减弱,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增强,她们对家庭原有的性别角色分工产生了质疑,并有了重新建构分工模式的要求。女性这一意识的不断增强,势必会引起传统家庭两性分工模式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夫妻之间调整分工有效地应对与适应这种变化,二是夫妻双方无法适应这个变化过程而产生家庭冲突。而如今的双职工家庭就是这两种转型后相对稳定的家庭模式,由于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城市职业女性难免会产生角色冲突。

二、城市双职工家庭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现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与细胞。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婚姻是联系家庭的纽带,幸福的婚姻是家庭内部成员和谐与凝聚力的体现,因而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这个家庭的和睦。

城市双职工家庭的产生一方面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家庭中的两性分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女性投入社会生产部门,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创造社会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女性争取解放,地位改善的结果。城市双职工家庭是指家庭内部的夫妻双方都有着各自固定工作的家庭。在双职工家庭中,女性不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集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于一身的双重角色扮演者,因而双职工家庭中的夫妻需要权衡各自的角色扮演,如果没有相对平衡的角色支持,角色间的冲突就会发生。目前,城市双职工家庭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单一角色与现代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

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表现在:一方面女性对自身所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心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是贤妻良母角色,女性过多地依赖家庭,其自我价值相对缺失,而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更多的是追求自身解放,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工作。但是,传统社会的角色定位依然束缚着女性的思想,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的男性已不再拥有传统社会中对妻子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男尊女卑的权威,而是与妻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家庭地位,当男性用残余的传统角色期望来要求女性时,女性则会用现代角色来批判男性,这就导致两性角色冲突的产生。

(二)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

我国学者张李玺在对城市双职工家庭进行调研后撰写了《角色期望的错位》一书,该书对城市双职工破裂家庭以及正处于破裂的家庭的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细致分析了双职工家庭中的女性由于无法调适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原因。他认为,这些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男子虽对女子出去工作不持反对态度,但当女子出去工作而又无精力顾及家里的事务时,丈夫便对妻子的这一行为感到不满,因为在丈夫看来,妻子在外工作不管做得多么出色,她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换言之,丈夫认为妻子应以家里的事情为重点,进而扮演好“主内”的家庭角色要求。而在妻子看来,既然自己出去工作了,那么妇女就不再是过去的单一角色,而是兼有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双重身份,那么家里的事情也要由夫妻两个人来分担,而丈夫如果继续扮演“油瓶子倒了都不扶起来”的角色,那么妇女就会感到工作吃力。因此,在妻子无力承担家务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下,丈夫有权分担家务,而不再是传统的主外这一角色。由此观之,丈夫对妻子角色期望转变的不彻底性与妻子对丈夫不公正角色期望的反抗是影响双职工家庭和谐与否的因素之一,也是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根源之一。

(三)隐性的角色冲突与显性的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其角色的扮演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重的角色群,对于城市中的职业女性来说,其身份是各种角色从的集合。然而,职业女性由于受到生理、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她所扮演的所有角色的期待。在面对众多角色而又不能进行很好的调适时,就会导致角色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精力方面的显性矛盾的出现。其次,城市职业女性角色除了外显性的冲突外,也不能忽视其隐含的内隐的角色冲突。职业女性由于一些原因在不能同时成功扮演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时产生的个人价值观冲突,以及由于只能选择其一或降低对其中一个角色的标准而带来内心的痛苦、失落与压力等主观感受的隐性冲突更是不能忽视的。无论是隐性冲突还是显性冲突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关注的。

三、城市双职工家庭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城市双职工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冲突是有其根源的,探讨影响其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着手,从现象中挖掘出内在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受着传统的性别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传统社会背景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与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价值观念与态度,这些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并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人们对女性的分析仅仅是围绕家庭角色或以英雄母亲的形象出现等,忽视了女性在扮演其他社会角色时所产生的影响,将女性社会角色置于相对次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女性要扮演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每一个角色中又有更多的角色从,已不再是满足于传统的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角色期望,她们不仅需要家庭,更需要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两性分工观念深厚的历史积淀,已融合到人们意识中,当女性在争取自身的解放,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事业,却要面对生活中赋予的行为规范与角色期待,这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角色冲突。

(二)现代社会环境中对女性传统性别角色认识的偏见依然存在

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社会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女性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继续争夺着,她们主动吸收大量的信息,其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持续增强,但是社会中的人们依然对职业女性存有各种歧视,总是用传统的角色期待去衡量女性,这使得她们既要扮演家庭中“贤妻良母”角色,又要做好其社会生产者的角色,女性处于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夹缝之中,难免产生角色紧张。在我国,人们的性别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在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时也忽视了社会性别意识,没有把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到社会的法律政策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三)女性自身的因素,新旧价值观念的冲撞,使得职业女性对传统社会两性分工模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传统的伦理文化塑造了女性打扫家务、相夫教子等性别角色期待,但随着女性外出就业,双重、多重身份的出现,现代职业女性渴望独立、自强,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更多人的尊重,但由于家务劳动以及教育子女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她们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当职业女性家庭角色与在外就业过程中社会角色产生冲突时,女性仍然较遵从于传统社会中对两性的角色期待,甘愿牺牲自己的职业,回到家庭中。

四、城市双职工家庭女性角色冲突的解决路径

(一)政府应大力提供相关制度上的保障

政府在动员妇女走出家门的同时,却没有采用同样的力度动员男性走进家庭中来,所以,男性对两性角色期望依然受着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而在宏观层次上,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对职业女性权利的保护制度体系,确保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诸多社会权利,共享社会资源;社会各界要为女性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多元的空间;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男女平等的意识更深入人心。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摆脱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给女性更多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尊重女性的自主选择,让女性意识到她既可以在职业角色上获得价值与尊重,也可以在家庭角色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与快乐,这样,女性就可以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进行轻松与自由的选择,并在两全的追求中获得自我满足与价值。

(二)将性别平等意识推进到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

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我国提倡男女平等,政府应避免将带有严重性别色彩的政策制定纳入到决策中。我国学术界曾有过关于对“妇女回家”问题的讨论,推行实施阶段性的结业方式以缓解社会紧张的就业形势。虽然女性工作者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辩,但在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还是出现了“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的提法。显而易见,这一政策中的阶段性就业的对象无疑指向了女性,对女性的就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将性别意识纳入到决策主流中,使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性别意识的缺失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

(三)建立健全对城市职业女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女性自身要学会处理与调节两性角色之间的冲突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健全社会支持服务机构,负责对女性进行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要调动其他资源帮助职业女性调节心态与舒压力。女性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多种角色的转换间学会自我调适,对自己不要太过苛刻,应量力而行,寻求自我激励与自我舒缓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及时宣泄自己的痛苦情绪,缓解角色紧张与冲突。

(四)重视家务劳动的价值以及在男、女两性中的合理均衡地分配

受传统社会两性分工的影响,女性在家务劳动中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角色。而家务劳动的价值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并标签化地认为家务劳动是女性分内的事情。但城市职业女性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家庭两性分工,家务劳动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属权利,而是家庭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事情。城市职业女性在走上工作岗位、承担了部分养家糊口的角色的同时,男性也应该与妻子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笔者认为,只有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时,对传统思想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两性分工的解构才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1]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M].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张李玺.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良性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糟艳丽.当代职业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认识和调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王操红,江历明.处于工作、家庭边界的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禹建湘.家庭与社会:女性角色定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

[6]徐晓琴.关于职业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矛盾对抗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7(2).

C913.68

A

1673-1999(2012)04-0066-03

李莎(1986-),女,河南商丘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助教。

2011-12-19

猜你喜欢

双职工角色冲突职业女性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职业女性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自力更生or找外援?
这个暑假,为孩子找个安心“管家”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
现代企业双职工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解答时尚鞋履“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