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分析
2012-08-15曹旸旸
曹旸旸,彭 爽
(1.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24)
话语标记“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分析
曹旸旸1,彭 爽2
(1.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24)
从共时层面入手,分析“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理由,认为其核心意义是“证实性”,说写者为强化所述内容的认知突显度,运用“这不”对所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举例等。在此基础上,从语篇角度考察“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指出它既能标示整体连贯,也能标示局部连贯,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例证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和承接关系等四种关系类型。
“这不”;话语标记;语篇连贯
话语标记作为语篇一种常用的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可以提示篇章语境,定位解读框架,标示前后语段之间的关系,提示语篇前进的方向。在言语交际中,“这不”作为一个固化结构,逐渐失去了“这”的指代功能和“不”的否定功能,只起一种连接作用,是说话人选择话语时在语用层面留下的痕迹。本文[1]主要对“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进行探讨。
1 “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界定
我们先来看几个包含有“这不”的例子:
(1)这不是我说的,是小沈说的。(王朔《空中小姐》)
(2)妻子停下筷子:“那就是没等浮起来,这不是夹生吗?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人民日报》2008年11月)
(3)后来有人告诉他,用雨水浇花好。老王一听可乐了,这不正好节水嘛!(《北京日报》2007年05月)
(4)(语境:在美发店)
A:你这头发是才烫的?
B:是啊,这不是嘛,才打卷。
(5)小夏说:谢什么,举手之劳。其实要我说依你的教学经验,都能给我们当老师了,这个东西也就是供你参考罢了。
文丽笑了,说:瞧你说的,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青春万岁。这不马上又要来几个师范生,我们这些老教师都要靠边站了。《电视剧(金婚)》
(6)我早说过了,她这种人那,迟早要栽跟头,这不,应验了吧?(白帆《女大学生综合症》)
(7)A:这次掉了这么多斤称,老三肯定发老火了。
B:你看,骂骂咧咧进来了,这不。(电视剧《圣水湖畔》)
例(1)中的“这不”不是句法上直接组合的单位,“这”为指代词。例(2)中的“这”与“不是……吗?”是反问句组合,表示肯定的含义。例(3)中“这”与“不是……吗?”仍是反问句组合,但是其中“是”省略,语气词变为“嘛”,句末标点变成叹号。例(4)中,“这不是嘛”构成一个固定小句组合。例(5)中,“这”作为指代词的意义虚浮,“这不”去掉以后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例(6)中,“这不”独立出来,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句法单位。例(7)中“这不”处在句末,可见在句中的位置灵活。
吴福祥曾指出,“话语标记在话语中的功能主要是语用的,而不是句法和语义的”[2]。董秀芳认为,“话语标记具有主观性和程序性”,“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发生影响”[3]。经过20多年的研究,学术界就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已达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功能上具有连接性;②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话语标记的有无不会影响到语句的真值条件;③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会影响到句法的合法性;④句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常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语法单位;⑤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来识别。
从例(5)至例(7)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不”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①语音上的可识别性。“这不”后面可以有停顿,可以加语气词“嘛”等;发音通常会比较含糊。②句法上的独立性。“这不”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位置比较灵活。③语义上的非真值条件性。“这不”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命题内容,也不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④功能上的连接性。“这不”一般置于后续性语段的起始位置,起到话语衔接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这不”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以确认其话语标记性质。本文把具有上述特征的“这不”以及由之构成的“这不嘛”、“这不么”、“这不是”等词语作为话语标记来研究。
2 “这不”在语篇中的位置考察
语篇是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或段落组成的整体,在形式上,语篇也通过不同的连接手段来体现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征。语料显示,“这不”总是指向说话人所传递的某个信息,所以,“这不”除不能处在语篇的开头外,在语篇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位于句首
“这不”既可以出现在句子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后续段落开头,连接前后两段。
(8)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不,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就出现了一家名叫“面包和枪”的餐馆,被阿拉伯媒体戏称为“战争餐馆”或“武器餐馆”。(《人民日报》2008年07月)
(9)在2006年8月的时候,彤彤就想报名做奥运志愿者,可是由于年龄不够被拒绝了,她情急之下哭起来,奥组委的叔叔阿姨安慰她:“你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要求,你可以自己做个志愿者证,也一样为奥运服务啊。”
这不,7月4日上午刚刚结束期末考试,下午彤彤就去了十三陵。那个挂着小志愿者证、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让许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奥运的温度。(《人民日报》2008年07月)
2.2 位于句中
(10)他们一般是上午来加油,这不,一上午就把今天准备的6吨柴油全加完了。现在要加柴油只能等明天上午7点半以后再来了。”
(《人民日报》2008年06月)
2.3 位于句末
(11)圆圆:(看报纸)得不了啦!(和平:怎么啦?)光顾剪报也不看看截止日期,上礼拜就过了。
和平:哟2号就过啦……
志国:哟,这不……(情景剧《我爱我家》)以上例句表明,无论“这不”处在哪个位置,都加强前后话语以及话语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联。
3 “这不”对语篇连贯的标示
真正意义上的语篇在语义上必须是连贯的,语篇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Holliday&Hasan在1976年就指出:“语篇的连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情景上是连贯的,由此表现出语域的一致性(Register Consistency);在语篇本体上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Cohesive)。”[4]语篇连贯指的是语篇内外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层次之中:一是存在于语篇中各个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连贯的语篇往往从头到贯通全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表现为词语、小句、段落在逻辑、概念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特征;二是存在于语篇与语篇之外的情景语境所建立的联系和一致性。
在话语交谈过程中,说话人为了给听话人提供理解上的方便,经常要选择某些恰当的语言成分来表明这些隐含的关系。对于听话人来说,需要迅速地理解相邻语言单位之间的连贯关系,这种连贯关系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便是交际双方达到准确沟通的媒介之一。
3.1 标示整体连贯
整体连贯(global coherence)是指话语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总体上的关联,也包括话语内部信息和话语外部情境语境的联系[5]34。
3.1.1 标示与语篇之外的情景语境的联系
情景语境指交际活动发生时的情景语境。它既包括语言交际时的环境因素,同时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动作、表情等一系列非言语举动。“这不”作为话语标记,既能标示话语与语言交际时的环境因素的联系,也能标示话语与交际时交际双方的动作、表情等一系列非言语举动的联系。
(12)在玉华村,见到了技术员王成志。吉林农大毕业,镇农技站站长。有学问,人也朴实,乡亲们都相信他。这不,村民杨亮从稻田里赶着群鸭子出来了。在王成志的指导下,他种植三安水稻,率先发展稻田养鸭,1垧地养了200只鸭子。(《人民日报》2007年11月)
(13)听了我的话,几个人都笑了,一位说:“我们几个去德令哈开中层干部会,车站说票卖完了,只有到西宁的。这不,一人买了一张。”(《人民日报》2006年07月)
以上两例标示话语与情境语境之间的联系。例(12)中,“这不”标示“村民杨亮正从稻田里赶着群鸭子出来”这一当时情境语境与对技术员王成志的评价话语之间的联系,通过“村民杨亮正从稻田里赶着群鸭子出来”这一当时情境语境来证实对技术员王成志的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不”使情境语境与话语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为读者理解话语提供线索。例(13)中,“这不”加强了“一人买了一张”与“火车票”这一实物的关系,增强话语的可信度。
(14)排在郭加福后面的是来自辽宁建昌县农村的东北大汉于立恒。“这里吃得怎样?”记者问。“挺好”,小于大声说:“咱东北人喜欢吃肉,这不,今晚又有红烧肉了。”他指指墙上的菜谱说。(《人民日报》2006年04月)
(15)小张:我每月,挣一百二十元钱,这一次,我拿出一百元,剩下二十做零花……
志新:唉,小张,这嫂子平时对你可不薄啊,这都生死关头还留什么零花儿啊,这不,(掏兜)兜里的钱全拿走,一分我都不剩,这是二十一块……三毛……(情景剧《我爱我家》)
以上两例标示话语与交际时交际双方的动作、表情等一系列非言语举动的联系。例(14)标示“今晚又有红烧肉了”和动作“指”的联系,例(15)标示“兜里的钱全拿走”和动作“掏兜”的联系。
3.1.2 标示段落意群的开始
“这不”可以位于段落的开头,标示前后段落的语义关系,提示整体水平的连贯关系。
(16)眼下的一些大学,颇有沦为替学生求职提供“敲门砖”场所的趋势。
这不,从本学期起,一所著名大学就要求学生学会打高尔夫球,并列为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必修课。校方的解释是,高尔夫球是时下商界领袖们喜爱的一项社交活动,学校要培养精英人才,打高尔夫球算是“精英教育”的必需了。(《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以上两例“这不”标示前后两段的语义关系,“这不”所在段落都是对上一段落的进一步证实,从而增强前后段落的语义联系。例(16)通过著名大学把打高尔夫球列为必修课来证实一些大学有沦为替学生求职提供“敲门砖”场所的趋势。
3.2 标示局部连贯
局部连贯是指话语内相邻句子之间或同一话轮内相邻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的关联[5]33。考察“这不”对语篇局部连贯的标示即“这不”所在前后语句逻辑语义关系,指明说写者是在什么意义上将相邻的语句联系起来的。
“证实性”是话语标记“这不”的核心义。说写者与听读者进行交流时用话语标记“这不”来衔接,其目的是在不改变说写者所表达的真值意义的前提下,说写者以话语标记的方式,让听读者从另一角度对说写者所表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阐述、举例等,将自己的观点全面而深刻地表达出来,从此提高强化说写者所表达的意思的认知突显度,同时也使听读者减少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体现出言语表达的经济性。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不”所在前后语句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3.2.1 例证关系
例证关系指通过具体实例对前项语句所表达观点或论断进行进一步的证明。
(17)这几年,乌素图镇农民靠种植“草原参”牌胡萝卜出了名,富了起来,现在仅乌素图镇就有200多辆家用轿车,这不,贩运大户张富兵花12万元开回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还抱回了一台联想液晶电脑。(《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例(17)通过后项“张富兵花12万元开回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这一具体实例,对前项“现在仅乌素图镇就有200多辆家用轿车”这一情况进行进一步证实。
3.2.2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话语标记“这不”往往可以用表示结果的连词“所以”等来替代。
(18)在昨天该剧开机仪式上,万方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但不想和年轻人脱节,这不,就尝试写青春时尚剧了。”(京报网 www.bjd. com.cn)
(19)“今年这场大雪50年不遇,俺的4个草莓棚都受了冻害。这不,一开春俺就赶紧给田里备肥壮壮‘底气’,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牛广卿说。(《人民日报》2008年03月)
例(18)、(19)中“尝试写青春时尚剧”和“一开春俺就赶紧给田里备肥壮壮‘底气’”是结果,“不想和年轻人脱节”和“俺的4个草莓棚都受了冻害”是原因,这里的话语标记“这不”可以换成标示结果的连词“所以”。
3.2.3 解说关系
解说关系指的是后项对前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透彻的分析、说明,使得句子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20)一年时间俺家变了大样,这不,现在给俺儿子说亲的踏破了门槛。(《人民日报》1996年08月)
(21)看到儿女们都有了出息,方老汉与老伴总想在过年的时候用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心中的快乐。这不,1月20日,方老汉坐上到县城的公交车,到城里买了面国旗迎春节。
(《人民日报》2008年02月)
例(20)用后项“现在给俺儿子说亲的踏破了门槛”对前项“一年时间俺家变了大样”作具体说明。例(21)用后项“方老汉坐上到县城的公交车,到城里买了面国旗迎春节”对前项“方老汉与老伴总想在过年的时候用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心中的快乐”作具体说明。
3.2.4 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指后项语句承接前项语句的内容,从而发展出的进一步的结果。
(22)最可气的是一个星期前,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公共汽车上被警察当作小偷抓了,关了一个星期,今天才从看守所出来,这不,工作也丢了。(《故事会》2005年)
(23)苏新江的脸上挂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去年我拿配方肥种香菜,种出来的香菜又大又好吃,别人家卖6毛钱1斤,我1元钱1斤还抢着买!”这不,尝到了甜头的他现在又用配方肥种起了玉米。(《人民日报》2006年05月)
例(22)后项“工作也丢了”是承接前项“在公共汽车上被警察当作小偷抓了”这一事实而来的结果;例(23)后项“尝到了甜头的他现在又用配方肥种起了玉米”是承接前项“别人家卖6毛钱1斤,我1元钱1斤还抢着买”这一事实而来的结果。
从上述四种语义关系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这不”的运用可以帮助听读者更容易理解说写者的意图,是说写者在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时用来强化自己观点的一种策略。
以上我们分析了“这不”在汉语自然口语中发展为话语标记、具有语篇连贯功能的现象。“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还包括人际互动功能以及元语用功能,这些功能并不是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互有重叠交叉,往往能同时发挥作用,关于后两种语用功能将作另文详细阐述。
[1] 曹旸旸.“这不”的话语标记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
[2]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2).
[3]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1):50.
[4] Halliday M A K,Hasan R.英语的衔接:中译本[M].张德禄,王珏纯,韩玉萍,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 李佐文.话语联系语对连贯关系的标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责任编辑:柳 克
An Analysis on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Discourse Marker“zhe bu”
CAO Yang-yang1,PENG Shuang2
(1.College of Litera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Starting from synchronic leve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that“zhe bu”is used as a discourse marker,considering that its core meaning is“confirmatio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salience of contents described,speakers and writers make further elaboration by using“zhe bu”.Based on this,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text-organizing function of“zhe bu”from the view of discourse,pointing out that it can mark both global coherence and local coherence,and it can connect four types of semantic relations,including examples,explanation,reason and result,as well as extension.
“zhe bu”;discourse marker;discourse coherence
H136.1
A
1009-3907(2012)09-1080-06
2012-04-20
曹旸旸(1986-),女(满族),吉林通化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彭爽(197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计算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