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2012-08-15朱晓琴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尤恩西奥黛西

朱晓琴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当代英国文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之一。他擅长以细腻、犀利的文笔勾勒现代人内心的种种恐惧与不安,积极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善恶等诸多问题。我国对麦克尤恩的介绍最初始于《世界文化》1990年第4期刘永涛编译的杰伊·帕里尼所写的论文《当代英国小说界一瞥》[1]。该文认为伊恩·麦克尤恩与朱利安·巴恩斯等作家是英国正在蓬勃崛起的作家。蓝纯对麦克尤恩其人其作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指出其文风融合了无所顾忌和蓄意的简洁,揭露了人们自身和社会的弱点,其间充斥着暴力与困惑,混乱与挣扎[2]。本世纪以来,麦克尤恩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赎罪》、《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等作品,也有零星的对《在瑟切尔海滩上》、《日光》的研究。小说《星期六》于2005年问世,但国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相比之下,该作品在国外受到更多的关注,如Root[3]探讨了作品快乐与忧伤并存的主题,Green[4]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作品主人公亨利的意识进行了探讨,Foley[5]认为该作品书写了现代人的种种困境,Ross[6]则认为《星期六》是对英国现状的书写。也有学者把《星期六》纳入后9.11文学范畴,认为它为后9.11文学做了巨大贡献[5-6]。何为后9.11文学?小说《星期六》又是如何描述9.11事件对英国伦敦及西方社会的影响?

1 9.11事件的阴影——由飞机失火联想到恐怖主义

9.11 事件虽已过去十余年,但它给世界人们造成的阴影注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失。9.11事件之后,一些美国本土作家及欧洲作家,以9.11为作品主题,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Don DeLillo(唐·德里罗)的小说《下坠之人》(Falling Man,2007)和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2009)等,这些作品被称之为“后9.11文学”[7-8]。英国作家伊恩·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就是以9.11事件的阴影为背景写的,也是一部后9.11文学佳作。小说运用写实叙述法描写了当代西方混乱的局势,主人公贝罗安则是后9.11时期的西方人的代表[3]。

小说的开端讲述了2003年2月15日,一个星期六早上,家住伦敦一步行广场边上的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睡梦中醒来,临窗眺望时看到一架起火的飞机飞向希斯罗机场,让他想到了类似9.11事件的恐怖主义。因为“就在差不多十八个月前,大半个地球的人们都不断地从电视机上目睹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受害者飞向死亡的一幕,从此每当大家看到任何一架喷气式飞机都会产生不祥的联想。如今人人都有同感,飞机已不再是往日的形象,而是成为潜在的、在劫难逃的武器”[9]15。本应该用来休息的神圣的星期六也因此变得不平静,对飞机事件新闻报道的密切关注成了贝罗安这一天注意的焦点。尽管后来的新闻报道证明这次飞机事故与恐怖主义无关,但贝罗安还是对这一报道持怀疑态度。贝罗安对飞机起火事件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后9.11时期整个西方国家人们的心态[10],表明9.11事件在人们心里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贝罗安的儿子西奥在9.11事件后的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9.11事件是西奥关注的第一件国家大事,也是他头一次承认这世上除了朋友、家人和音乐之外还有其他事情也可以影响到他的存在……现在他常常像阅读邮购清单一样来翻阅报纸上的时事。只要事态没有新的进展,他就会感到安心。”[9]319.11事件不仅让西奥养成了关注时事的习惯,就连他与父亲的餐桌话题也围绕国际时事和政治展开。他们谈伊拉克、美国、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独裁者与民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等,在此之前父子之间从未如此深谈过。

如果说飞机起火事件给整部小说蒙上了一层恐怖阴影,那么贝罗安在去医院打壁球的路上与患有亨廷顿氏症的街头小混混巴克斯特发生的刮车事件,导致巴克斯特入室报复,试图强奸贝罗安的女儿黛西则进一步印证了“残酷、不可避免的现实对现代人舒适生活的纷扰”[10]140以及“在9.11事件阴影的笼罩下,在潜在的世界性灾难如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在世界各地都经常受到暴力犯罪的威胁”[5]。然而,作为个体,想把自己和世界孤立起来,这既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很危险的做法。

2 反战示威游行——对世界局势的担忧

虽然《星期六》描写的是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2003年2月15日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然而这一天不普通。这天,贝罗安目睹了飞机失火事件,引起了类似9.11事件的恐怖主义联想;这天,伦敦和世界其他地方还爆发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大型游行示威活动,“英国历史上最大的人道集会”[9]31。电视机、收音机不断传出的新闻报道,贝罗安经过伦敦市区亲眼目睹的场景以及他与儿子西奥、女儿黛西的谈话总是与反战示威游行相关联。

而9.11事件,则是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小说通过贝罗安来自美国的同事施特劳斯之口可略知一二:伊拉克是个混乱的国家,是恐怖分子的天然盟友,注定有一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如借着美军在阿富汗胜利的东风,趁早铲除[9]101。

伦敦市民反对伊拉克战争,是有充分理由的,包括为了自己的安全。贝罗安的儿子西奥和女儿黛西关于战争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伦敦市民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

西奥是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他的反战态度,从他和父亲的对话即可看出。贝罗安打完壁球回到家里,发现西奥仍在关注着聚集在海德公园多达二百万人的反战游行,随即问起飞机事件的最新消息,西奥说虽没人站出来发表评论,但网上早有传闻。两位飞行员都是激进的伊斯兰教徒,据说一个是车臣人,一个是阿尔及利亚人,但后来他们临阵退缩了。西奥说他们这样做是想要传达一个讯息:如果有人敢对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类似的袭击就会发生[9]154。

贝罗安6个月没回家的女儿黛西平时很少过问时事,一回到家就和父亲谈起了她在海德公园看到的反战游行的情形。她对即将发生的伊拉克战争表示担忧。因为她坚信,发动战争只会制造更多的恐怖分子,到时伦敦也难免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黛西对美国以9.11事件和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准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表示很不理解,因为没有证据能证明9.11和伊拉克甚至基地组织有什么联系,也没有真正令人恐慌的事实证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黛西认为,开战只会在阿拉伯国家和激进的伊斯兰国家制造更多的敌人,更多的恐怖分子。

在小说《星期六》原著序中,作者麦克尤恩引用了索尔·贝娄《赫索格》(1964)中的一段话,其中几句是“统治者将数以亿计的物资浪费在对外战争上……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开始意识到,也许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可以成就巨变……”[9]伦敦市民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联盟,然而,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终究还是发生了,同时也标志着这种集体联盟的失败。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多角度地对反战示威游行进行描述,从历史和伦理层面对伊拉克战争进行了审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作出战争决策的统治者的控诉。

3 勇敢快乐地生活

9.11 事件以后,世界局势牵动着西方社会每个人的神经。在工作之余,贝罗安常常为世界局势所困扰。他那平时从来不过问时事的儿子西奥、很少关心时事的女儿黛西也开始关注世界大事。9.11事件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世上除了朋友和家人外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存在。“贝罗安一度幻想这诸般事端只是暂时的骚动,幻想着世界很快就会冷静下来恢复正常,矛盾总会化解,理智是惟一的出路”[9]32。然而幻想终归是幻想,国际局势非我们所能主宰,每天关于国际局势的报道铺天盖地地袭来。无论是在家里、在车上、在去医院打壁球的休息室、在看望母亲的养老院,还是在商场,收音机、电视机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最新的国际局势。不管你是否愿意关注,它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对国际局势、世界状况关注越多,越是让人感到担忧,可是生活总得继续。正如西奥所言:“每当我们关注那些天下大事,例如政治局势、温室效应、贫困人口等等问题,情况看起来越来越糟糕透顶,毫无进展,前途一片灰暗。但是如果我只看眼前,只关心自己的境遇,这么一想生活还真不赖。”[9]35

也许西奥是对的,面对纷繁复杂又非个人能力所控的世界局势,我们作为世界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关注;另一方面,不为所困也很有必要。“勇敢地快乐”,这是贝罗安听到的西奥在演唱会上弹奏的一首自创歌曲的主题,这或许也是作者麦克尤恩欲借西奥之口来表达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对于主人公贝罗安个人而言,尽管清晨目睹飞机失火一事给他一天的生活蒙上了阴影,但他的安排并未因此改变:壁球打了,母亲看望了,儿子的演唱会听了,家庭聚会照样进行。尽管国际局势令人堪忧,所幸的是他尚能集中精力与母亲告别,能满足于购物和专心做饭;尽管在家里遭到了巴克斯顿的报复性袭击,全家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各种表现令贝罗安感到欣慰。是的,当我们无法左右周围的局势时,我们要泰然处之,勇敢快乐地生活。

4 结语

尽管伊恩·麦克尤恩不是美国本土作家,但其小说《星期六》以国际化都市英国伦敦为背景,非常犀利地呈现了9.11事件的影响,堪称后9.11小说中的一部佳作。贝罗安从飞机失火联想到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对关于飞机事件的新闻报道持怀疑态度,表现了9.11事件后以伦敦市民贝罗安为代表的西方民众的普遍忧虑和对政府的不信任。9.11事件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有着直接的关联,小说大篇幅地对反战示威游行进行描述,从历史和伦理的角度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审视,传达了作者对作出战争决策的统治者的控诉。人们关注时事是因为9.11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世界局势是除了家人、朋友外之外其他能影响自己存在的事情。然而世事扰人心,普通的民众不可能像布什、布莱尔等政客那样左右世界局势,可生活还得继续,要勇敢快乐地生活。

[1]杰伊·帕里尼.当代英国小说界一瞥[J].刘永涛,编译.世界文化,1990(4):18.

[2]蓝纯.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8(6):23.

[3]Christina Root.A melodiousness at odds with pessimism:Ian McEwan's Saturday[J].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2011,35(1).

[4]Susan Green.Consciousness and Ian McEwan’s Saturday:“What Henry Knows”[J].English Studies,2010,91(1):58-73.

[5]Andrew Foley.Liber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Ian McEwan’s Saturday[J].Journal of Literay Studies,2010,26(1).

[6]Michael L Ross.On a darkling planet:Ian McEwan's Saturday and the Condition of England[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2008,54(1).

[7]罗小云.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J].外国语文,2011(3):1-6.

[8]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2):66-73.

[9]Ian McEwan.Saturday[M].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5.

[10]Graham Hillard.The Limits of Rationalism in Ian McEwan’s Saturday[J].The Explicator,2010,68(2).

猜你喜欢

尤恩西奥黛西
伊恩?麦克尤恩国外研究综述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伊恩·麦克尤恩:《梦想家彼得》
法利怎么了?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蜗牛的梦想
话语、视角与结构: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艺术
毛里西奥·德索萨巴西的华特·迪士尼
反转:麦克尤恩《甜牙》之魅力、诱惑力及权力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