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文学终结”诸种表象以及文学的未来

2012-08-15焦明甲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文学图像

焦明甲

(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2001年来中国访问,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1]指出,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去研究文学”。与德里达等西方学者一样,米勒也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被“电信幽灵”吞噬,“文学终结”。文学终结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文学终结”的诸种表象以及文学的未来。

1 技术主导与思想贫困

伴随文艺复兴的不断深入发展,伴随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性日益解放,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工业日益发达。于此同时,以科技为中心的创造愈加兴盛。科学的发达日益破除宗教的愚昧,伴随科学意识深入人心,人类社会在从封建宗教意识浓重的形而上学历史境地,逐渐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之后的历史时期。后形而上学历史时期的到来,人类生活有了崭新变化,科技的兴盛致使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支柱,也致使技术逐渐开始主导社会,同时,导致一种区别文艺复兴时候的人性解放理性——技术理性逐渐形成并开始主导人们的精神。因为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闻名世界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很早就发现,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愈发占领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理性意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种区别人文理性的“工具理性”逐渐取得社会主导地位。如果依照我国当下哲学界学者徐长福关于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相互僭越的理论(具体观点详见[2])可以这样理解,即“区别理论思维的工程思维获得了主导这个社会的机会”。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统治不仅把一切存在者设立为生产过程中可制造的东西,而且通过市场把生产的产品提供出来。人之人性和物之性都有在贯彻意图的制造范围内分化为一个在市场上可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3]。即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技术时代”,“世界图像的时代”已然逼近。相对理性的伟大复兴历史时期,这样的时代单一而片面。技术的昌盛必然导致精神缺失进而导致人们思想上的贫困。在这样一个时代,“表征社会变化”(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詹姆逊的主要文学观)的文学何为?不言自明,必然因为技术的主导、技术理性的发达而使“想象的逻辑”遭到禁锢,使以“心象塑造”为主要特点的文学的本原面目越发被遮蔽。也就是说,文学这片芳林必将因为失去笼罩过它的纯粹的蓝天白云而瘦削枯萎。如果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先进观点来审视,文学必将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日益萎缩而日渐狭小。在此意义上,我们不能不承认,人们提出“文学终结”是有社会历史现实依据的。

2 资本主义与文化转向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除了理智得到解放,技术不断获得发展,人性愈发受到重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口号日益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意识勃兴,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学的文化转向。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理论理性被技术理性束缚的同时,资本主义伦理取代封建伦理。在技术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相互作用下,即资本家不断通过技术方式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文化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开始工业化,文学出现崭新形态——文化转向,即一向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本体的具有严肃特点的文学,逐渐被以商品化与娱乐化为特点,以不同民族以及时代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广告、动漫、小品、游戏等“类文学”作品取代。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资本家追逐利润的野心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全球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阵营的一员就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纪初的今天,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尤其后发展国家,包括中国,在文化建设领域,文化产业化的声音日益高涨,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文学步入崭新的历史境地,即成为文化工业家族中一员。

早在20世纪上半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等人,便在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意识形态本身的过程中指出,一旦文化“资本主义化”,文学必将丧失其原有丰腴的精神面目,而变得日渐苍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为了获得更多政治权益、经济利益,文学逐渐转向为争夺权力者服务的新闻创作,为消费主义服务的商业创作。导致原来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文学,逐渐转变为为少数人赢得最大政治利益或者更多商业利益或者为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注重视觉享受的“文化”消遣服务。当下西方世界普遍上演的竞选新闻炒作,以及中国电视小品与电视剧、电影中普遍流行供人们娱乐的“动物园美学”创作原则均是明证。时下,文学正在转变为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广告、经销文案、发展企划,一些大学里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被文秘专业、新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取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人没有了灵魂,文学则变成徘徊在主流社会边沿的观光客。

3 信息革命与图像时代

伴随民主思想获得普遍认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不断革新进步。相对落后的农业文明时代,即前信息媒介时代,伴随光电信息科技及其产业的日益繁荣昌盛,一个令人们欣喜若狂的“图像时代”悄然来临。这样一个时代,除传统图书创作经销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文字逐渐被图像取代,单纯的以“哲理性”与“音乐美”以及“绘画美”甚至建筑美为主要审美特点,以“心象制作”而著称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正在逐渐让位于图像文学产品的开发,当下最富活力的是“动漫设计”与影视演播作品创作,人们普遍认为文学形态正在发生崭新变化。

2011年1月刚刚去世,以发现大众传媒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蜕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社会作用而闻名遐迩的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明确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4],“文字美学”逐渐为“图像美学”所取代,传统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战。我们综观新世纪中国文学就能够发现,虽然目前网络文学、影视文学与传统经典样式文学呈现三足鼎立状态,但是当下,绝大多数受众“为图像俘获”,“一部中篇小说的稿费,还不值一头猪崽的钱”(辽宁省一级作家周建新语),传统经典样式文学举步维艰。

信息化社会又被丹尼尔·贝尔等人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后现代主义社会,在这个时代,伴随资本主义财团不断发展并逐渐掌控世界,人们普遍生活在资本之下,逐渐沦为斯皮瓦克所称之为的“不能说话的底层人”,这样一个时代,图像产业迅速发展,本来就被工业化夺走丰富思想的“单项度的人”,其精神进一步为信息技术制造出的虚幻的图像世界所俘获。人们普遍生活在资本家为自己获得更大利益而营造出来的消费主义语境,在享受信息图像带来的乐趣的同时,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逐渐把自己对象化为“单一的娱乐存在者”。与之相伴,充满意识形态批判的文学正在遭受遗忘。图像时代来临,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这样一个影视文学、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信息与图像化”时代,传统经典文字文学逐渐表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是必然的。

4 不灭的人文理性与生生不息的文学

我们看到,因为技术的主导、技术理性的发达,“想象的逻辑”遭到禁锢,以“心象塑造”为主要特点的文学的本原面目越发被遮蔽;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文学变成徘徊在主流社会边沿的观光客;在影视文学、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信息与图像化”时代,传统经典文字文学逐渐表现出边缘化。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审视这些“文学终结”的表征,能够发现如童庆炳所说,“其实文学‘边沿化’是文学发展的常态。……文学的边沿化与文学的终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5]。伴随现代哲学阐释学观点(具体可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认同,人们发现,长久以来支撑文学发展的是一种理性,即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家阿多诺等人不断强调的那种具有否定特点的意识形态批判力量。借用德里达的话说,这种蕴涵在莎士比亚与马克思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具体观点详见[6])构成了“解构论”的前提,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精神之基,文学的伟大皆因这样一种精神要素的蕴涵。

在西方,文艺复兴历史时期的到来,直接导致文学发生巨大变化——“理性化”日益成为文学最重要特点,对存在的思考即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等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从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戏剧、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能够看到,文学文本在表征社会精神变化的同时,蕴涵着作者关于社会与人本身(人性)的深刻哲学理解,正在逐渐走向理性主义的思想道路。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他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中所获得的科学认识,远比在同时代政治与经济学著作中还要多。

黑格尔时代,伴随人的主体理性意识的不断自觉,精神已经日益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重要对象,黑格尔围绕精神展开的庞大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就表征了这一时代特点。虽然黑格尔认为相对哲学而言,文学(艺术)始终是过去时的东西,但是,在终极意义与价值角度上,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文学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艺术主张异曲同工,肯定了文学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米勒所说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文学会因为技术主导、资本主义发展、信息革命而偃旗息鼓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借用黑格尔的话可以这样说,虽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也注定存在”。技术开始主导社会,文学开始文化转向,图像时代已然来临,均已经变成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文学必将因为其强大的人文理性蕴涵,而不被其他新兴事物与现象所淹没。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技术的兴盛、资本主义的发展、信息产业的繁荣,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精神难题,当下“西方精神”开始遭遇“历史的黄昏”。米勒等西方著名学人之所以提出“文学终结”,归根结底是西方社会出现诸多“资本主义危机”在文学上不自觉的一种情绪情感反映的结果,正如吴子林所言,“实际上,隐藏在‘艺术终结论’背后的,是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7]“米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来临的时候就会起飞”(黑格尔语),每当人类遭遇精神困境的时候,智慧之船就会扬帆起航。可以想见,我们这个时代,直接与真理相连接,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文学,即“作为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自己”的文学,一定会更有作为。

[1]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1):138.

[2]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98.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4.

[5]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J].文艺争鸣,2005(3):71.

[6]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吴子林.“文学终结论”刍议[J].文艺评论,2005(3):13.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文学图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们需要文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我与文学三十年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