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012-08-15马贤永
马贤永
(盐城师范学院 就业科,江苏 盐城 224000)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近十二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对象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11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2011年为66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不包含中专和职高技校毕业生,再加上近两年没有找到工作或工作后离职需要重新找工作的毕业生,实际待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千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席卷整个世界,中国作为世界一分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映,使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大降低,我国外贸萎缩并引发就业需求急剧下降。社会各行各业不同程度遇到困难,如:房地产泡沫、加工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降低等,致使我国内需下降,投资需求迅速萎缩。金融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首先,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终使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产生畸形。国家必会采取各种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其次,通货膨胀影响就业。货币的贬值,使一些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逐渐下降,人们就通过要求提高薪酬待遇来应对物价的快速上涨,这点与企业工资水平预期产生矛盾和冲突,劳动者就业发生困难。因此,认真研究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就业和解决通货膨胀困难的关系,并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显得非常重要。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点主要体现在经济投资的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会导致一些社会矛盾。此外,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性产业也会因资源短缺促使价格再次上涨。但是,一旦政府过度的控制投资增长,又极容易引起经济增长幅度的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失业人数增长。因此,通货膨胀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总之,我们可以将社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基本关系归纳为:失业与经济增长成反比,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就会上升。企业降低就业增量,就减少了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因此,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大学生就业。那么,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通货膨胀仍然存在,如何从多角度入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发展经济,改变就业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逐步扩大社会性就业,利于经济发展和增长。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甚至冲突。那么,在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下,我们政府应如何应对呢?通过消除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把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大力发展制造业。当下,中国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政府通过经济减速来应对,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目前,导致中国失业率较高的原因很多,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就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劳动力水平跟不上技术进步等,所以,失业现象不能简单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可以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中长期物价上涨的压力。目前,可以通过加大进出口和补贴价格调整国内市场,短期内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同时,利用适度的货币紧缩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合理干预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健康运行,并以此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如果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有效调控。它就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与管理,来调节信贷的供给和银行的利率,从而实现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目的,就业问题也就在这样的调整中获得解决。
(二)加强政策干预,促进就业健康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单是高校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撑,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起到重大作用。政府应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政策,确立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打造办法,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就业制度,而且要认真组织施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1.政府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职业培训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进行职业训练,了解职业领域,提升就业能力。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利用财政激励整个社会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扩大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可利用资源。三是应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就业比例,在这些单位里给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数要有硬性的、明确的指标。消除对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人为阻力或政策抑制。例如: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户籍制度已经阻碍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国家要给大学生一些实际有效政策,更有效地优化我国人才机制,有利于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国家、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三方共赢。四是应利用好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失业救济;改进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就业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城乡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企业的就业空间,减少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就业岗位的冲击;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消除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政策障碍,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和空间,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组合运用,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实现大学生就业岗位供给。
2.制定和完善各种相关制度和政策,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规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实现扩大就业的治本之策。有效利用发展战略,逐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问题,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共赢。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要帮助高校建立法律保护制度、监测预报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信息发布制度、职业培训制度、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约束与控制违背政策和政策执行的行为、发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状况,建立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吻合的职业标准体系,指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保障和监督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的执行。
(三)强化就业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1.学校教育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以学生就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与科学调整专业。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充分分析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当前学生能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考虑供求关系,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宏观调整,会受到一定影响,人才需求也会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相应变化。高校要主动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设置,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高等教育的培养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大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本专业知识领域的理解。增强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契合度,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介入实践市场,给大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接触机会,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同时,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缓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多集中在大学四年级,在指导形式上采用就业讲座、就业座谈、心理咨询等方式给大学生宣传讲解相关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和求职礼仪,高等学校尽可能多组织校园招聘会,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理想的就业环境,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学校服务学生的功能。高校应积极配合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及时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改革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广度,研究专业深度,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对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面对社会需求,把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相统一,形成完善且实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体系,将就业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求职礼仪等知识的培训带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能力,从而顺利完成就业。
2.大学生就业定位有待完善。对于当代大学生,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摆正就业心态,尽量避免轻浮、躁动心理。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与个人理想的结合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敢于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相当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上首先考虑东部沿海或大城市,就业目标主要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心理上拒绝到真正需要人才的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区就业,这对于他们的就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改变就业期望值,把就业视野从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从业意向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转向“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学生要正确面对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养成积极竞争、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念,降低市场需求和就业预期的落差,正确面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大学生更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兼职工作,提前了解社会,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以后踏入职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作为当今大学生,想要顺利实现就业,从踏进大学校门起,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克服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和自身条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把长期规划和现实情况相结合,辩证的看待每一份职业,对自己要有客观合理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冷静的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尽可能地避免求职过程中的盲目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摆正位置,在就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从而实现个人就业目标。
3.大学生自身就业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或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自主学习能力,是指获得、保持并继续一份职业的能力。二是个人管理能力,是指为获得、保持并继续一份职业所必备的技巧、态度和行为。三是团队合作能力。是指与他人共同工作从而获得工作目标的最佳结果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想从人才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上看,大学生就业力应包括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各种能力,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有的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包括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给求职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单单从课堂上无法完全解决,大学四年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有意识培养各方面能力,刻苦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训练,进行系统全面锻炼,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思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意志力和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平衡能力、亲和力和诚信力等就业力的核心能力因素得到全面提升。总之,一个能力全面的大学生,必将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最终赢得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