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策分析
2012-08-15沈向华
沈向华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目前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划分的方法,主要从资本额度、雇员人数和营业额几个方面来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界定从建国之初经历过数次大规模调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总之中小企业是个相对概念,它的规模标准会随着时间的变换而不断改变,但是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觑。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的原因
1.中小企业资信状况不佳,难以取得贷款支持。过去银行放款主要考察的是企业信用情况,这种放贷方式在现在看来是不符合现在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无形的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为了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对中小企的贷款方式做了重大的调整,信用贷款被停用,取而代之是资产信用贷款,主要依靠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方式。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也进行重点的考察分析。但对大多数处于发展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资产规模低、财务与经营状况差且缺少大宗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很难符合银行放贷的要求。[1]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风险较高。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指标,其反映了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和发展的空间,银行为了减少新增贷款的风险,必须对此进行真实的掌握。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构,再加上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实的问题,结果银行就不愿意发放贷款。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只有在企业进行年检和报税的时候临时聘请代帐会计进行财务报表的制作,财务核算质量低下,甚至有意隐瞒真实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把握,而不得不放弃对其贷款申请的支持。
3.部分中小企业对融得的资金无事先规划。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对于获得了金融机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珍惜资金,不仅对资金没有做事先的规划,导致资金闲置或随意投放;而且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未作长期的规划,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现实的例子是神州泰岳,通过在创业板上市,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募集的资金不正当的使用,使大多的投资者失去了对中小企业投资的信心。
(二)银行方面的因素
1.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成本高且惜贷。在我国,往往只有那些大中型企业才能获得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其还款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盈利能力强,能够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2]同时,还会对国家鼓励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建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的贷款,从侧面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压力。另外,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小额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解决长期资金的需要,这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机构内部带来了新的风险。相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申请的贷款或获得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但对于银行来说,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比照向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的程序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这种成本上的压力就导致了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2.银行对外放贷的方式存在缺陷。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大多数是由基层商业银行贷出的,因此他们与基层银行的从业人员接触的比较多,更愿意披露更多企业的自身信息。但是按照我国过相关法律的规定,基层的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的审批权和放贷权,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实体上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小企业失去这样的机会;银行放贷给小企业是存在巨大的收益的,但是也伴随着高风险。由于我国的利率定价机制的特殊性,就导致了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贷款无法弥补与巨大收益之间的空白,银行自然就失去了放贷给小企业的信心和动力。
3.银行的融资方式单一,无法与小企业贷款方式多元化趋势相匹配。当前我国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贷款、商业票据等,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推行了这几种方式,并没有结合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推出较为灵活和创新性的融资方式(比如针对高科技小企业可以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商业银行还是倾向于小企业自身的不动产抵押担保等。[3]另外,由于小企业自身的资金限制和大银行贷款趋向性的差异,这样他们之间就难以建立长久互惠互利的关系,银行在小企业申请贷款就要求需要和大企业一样符合交易型贷款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在不断加强对银行放贷的监管,使放贷程序严格规范化,客观上导致未能综合考虑小企业的差异性而产生了对小企业的金融排斥。特别是在我国大银行垄断信贷市场的模式下,这个问题表现的特别突出。
4.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由小企业自身的天然属性造成的,小企业对于披露自身的信息存在一定的顾虑,往往有选择性的进行披露,对企业自身有利的信息可以披露,但是要仔细斟酌信息披露的多少,对于自身不利的信息进行封存。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为了获得贷款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银行为了减少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获得高收益,就会提高贷款利率。高利率使得本是低风险的项目承担了过高的负担,而不得不终止融资;相反的,高风险的项目则大胆的忽略掉高利率带来的压力而继续融资。同时,对于某些继续融资的高风险项目,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会适当的减少贷款额度,这便是逆向选择。这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没有办法有效识别风险的情况下,将会按照平均的风险定位小企业,产生了经济学中所说的“次品市场”问题。这不仅造成小企业贷款成本的增加,还迫使一些优质的小企业退出融资市场。而在银行方面,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的问题,频繁向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了小企业经营状况不良的假象,银行为了减少金融风险和降低贷款成本,对小企业的贷款将会严格地进行控制,给小企业贷款增加了更大的压力。[4]
5.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竞争同质化。近年来,不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退出了此领域,使得机构数量不断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没有足够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并且不具备足够的审核能力;当然还有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原因。近年来这些金融机构纷纷在城区设立机构,已经失去了设立它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银行的基本客户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小企业,因此,银行面临的新问题已经不是愿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问题,而是怎样在同业竞争中选择优质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银行在放贷时均趋向于已表露出较强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
(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1.外源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银行信贷。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渠道发生了一些多元化的变化,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仍不太通畅,因此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银行信贷。2004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3%。[5]
通过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和商业债券,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在我国,小企业如果想在经济市场直接进行融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小企业来说,无法与大企业在注册资本,盈利能力等方面相比较,大企业在市场融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严格的控制小企业进行股票和债券融资。对于极少数有资格能够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小企业来说,面对复杂的手续、较高的费用和严格的监管等,只得望而却步。在种种的外源性融资渠道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小企业不得不调转方向,求助于银行信贷。
2.社会服务机构不健全。直接融资渠道困难重重,导致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虽然我国推出了企业创业板,也解决了部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主要针对的是科技型企业,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我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尚不健全。国家的监管也相对比较严格,对小企业直接融资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对小企业间接融资,缺乏专门的金融机构及信贷支持的辅助体系。在我国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些地区的、社区的和民间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还很少,且都存在一定不足。如一些农村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还需要进一步转轨。我国也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融资担保机制和信用担保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组织、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受到限制。[6]
二、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融资难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经验,突破资金这个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融资渠道问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就建立了中小企业资金援助制度,由财政支持贷款基金。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层次丰富,不仅有政府扶持,还通过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多个角度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日本拥有完善的间接融资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从国外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由政府直接领导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全国中小企业进行宏观指导、进行必要的扶持。还可以借鉴美国模式——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iminister,SBA),对民间融资的有序化发展做出有效监管,SBA并不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只是一个沟通贷款方和放款方的桥梁,起到担保的作用,美国的SBA融资模式虽然有缺陷,但因为有着一定的担保效力并且还款期限较长,仍值得我国学习。
(二)进行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和完善金融机构[7]
在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大型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大规模的企业服务,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服务,反之,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我国的金融机构占主流的是四大国有银行,应该大力发展非国有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相比之大规模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都存在于基层、地方,更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更易识别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8]目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对促进经济发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中小银行主要包括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大中小银行应着眼于本地实践,深入了解当地中小企业情况,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更应发挥与地方客户群体密切联系的特点,提供更为优质而灵活的服务。中小银行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适当放宽对中小银行投资主体的限制,增加中小银行网点,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适当限缩国有银行在县乡级别的设立,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发挥中小银行的优势,促进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政府力量可以有效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比市场力量,往往可以起到更大的资源配置作用。可以在现有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最初可以由财政支持,以后可以与地方财政挂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追加,补足资金需要,保证银行正常运转。
政策性银行的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形成企业间互助模式来予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主因之一是信用机制欠缺,在抵押贷款之余,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互助贷款机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政策性银行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建立集群企业之间相互融资的平台,充分发挥集群企业之间由密切业务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信任,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来源问题。同时,可以赋予政策性银行更多的贷款审批权力,在信贷额度上,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度放宽,将该银行从竞争同质化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三)完善企业自身,创新金融服务
我国的融资担保机制和信用评定机制尚不适合中小企业信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
1.建立完备的社会征信系统。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小企业资信状况,正是由于企业自身财务信息的不完备导致中小企业失信于信贷市场,银行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作为企业自身需要突破封闭性、治理内部结构、公开企业财务、提升透明度,于此同时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征信系统。
目前我国的信用市场建设不完善,评级过程不规范、主体单一、业务水平差、信用市场产品过少,且面对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尚不能有效整合工商、税务、海关等多机关信息,有必要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的征信系统。
首先可以将中小企业负责人纳入信用评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数据库。其次可以针对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己经建立的“全国银行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改变现有的银行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设计,不仅只服务于大型企业,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中小企业,有助于银行识别信用风险。
2.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第三方机制。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现状,可以大力发展质押担保。以金融仓储为例,融资企业提供存货或由仓储公司出具仓单作为质押标的,仓储公司对质押物进行有效监管,便于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金融仓储公司作为适应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第三方,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一方面作为银行的信托责任方,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融资双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金融仓储业务使得仓储公司代替银行占有和管理质物,质物多为动产,无需履行登记手续,因此严格的公示制度可以很好的防范将会出现的金融风险。
[1]韩廷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徐庆.关于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对比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22).
[3]张水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小企业互助抵押贷款融资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4]李春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分析[J].时代金融,2010,(4).
[5]丁辰,张宏梅,赵华,王逸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6]刘轩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0,(9).
[7]许德翔.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8]石岩.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