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打造本科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范登龙谭垚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学校

范登龙,谭垚

新建本科院校打造本科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范登龙,谭垚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育历程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不准、专业建设内涵不足、培养建设过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介绍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之一的重庆科技学院探索打造“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本科品牌的思路和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品牌战略;品牌本科生;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主线和主旋律。重庆科技学院自合并组建以来,深入推进新校区建设,优化专业学科结构,调整本专科在校生比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7年的发展,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由于本科教育历程短,存在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不准、专业建设内涵不足、课程建设水平整体较低、人才培养方案容易模仿重点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建设过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特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

一、本科品牌的提出

重庆科技学院是由两所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自1951年成立以来,学校先后为石油冶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10万余名的合格人才,历届毕业生扎根于石油、冶金行业基层,爱岗敬业耐劳苦,获得广泛赞誉,形成了良好口碑。合并升格为本科后,学校提出继承在培养应用型专科生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塑造本科生品牌。

品牌即产品(品类)铭牌,用于识别产品(品类)或是服务的标识、形象等。品牌大学则是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优质的、自我个性特征的一种大学形态,是特定大学教育服务的市场定位、社会定位和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教育服务质量、满足效用程度、消费者认知度和大学实力的综合体现。重庆科技学院由于本科发展历史尚短,研究生教育才起步,学校整体实力较弱,离品牌大学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学校提出第一步建设品牌本科,在建成本科品牌的基础上,再着力建设学校品牌。

为了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调查了解毕业生状况。对校友职业发展与工作状况的走访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务实、肯干、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这与学校确立的特色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导向吻合。在深入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将本科品牌定位为:“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德优品正”,是指毕业生品德优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思想稳定,能吃苦。“业精致用”是指一线知识够用、专业技能扎实。“拓新笃行”是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在解决一线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创新,具有创新精神。打造品牌本科生的目的是培养“下得去、沉得住、耐得劳、上得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

二、本科品牌的建设措施

(一)深入开展行业文化教育,培养德优品正的本科生

行业文化是指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行业优秀文化对增强行业感召力和凝聚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建国以来,行业大学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诞生,伴随着行业的振兴而壮大。行业大学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也对行业优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可以说,行业文化是行业类高校的精神支柱和传家宝,对于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石油、冶金行业文化特征,重庆科技学院提炼了“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引领人生、创造未来”的校风,“求是、奋进、卓越”的学风,以及“创业、创新、创优”的重科精神。在培养教育上,坚持用大庆精神等行业精神和红岩精神激励师生,塑造学生朴实无华、勤劳率直、甘于奉献的品格,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刻苦钻研、不尚空谈的特质,赋予学生兼容宽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中,将石油、冶金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举办“石油大讲堂”、“冶金大讲堂”,邀请行业企业领导作关于企业文化和技术发展的讲座。三是在非行业类专业开设“石油工程概论”和“冶金工程概论”选修课,使学生了解行业概况和行业文化。

(二)大力加强专业教育改革,培养业精致用的本科生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人才培养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强调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个性发展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原则。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前期按专业大类教学,后期按专业方向培养。四是坚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原则。在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适当比重的前提下,重点做实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五是坚持适应性培养原则。紧跟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从2011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成立了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6~8人,包括承担专业建设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主要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以及2名以上行业企业专家。学校3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分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调研300余次,调研当前各专业相关岗位的就业需求情况和能力要求,以及我校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方案制定过程中,全面分析了我校各专业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从而确定我校各专业人才定位和能力需求。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通过“能力-课程”矩阵设计基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现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匹配和有效对接。

以石油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在广泛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将教学培养计划与职业素质拓展培养计划结合为一体,为该专业学生设计了注重应用型本科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课程体系注重岗位实际需求。传统本科教育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与生产一线实践相脱离的弊端,而石油行业更注重对现场生产和问题处置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制定过程中我校充分吸收石油石化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建议,创新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与现场要求的紧密结合。二是强化基本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方案严格规定了课外自学、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时间,基于对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正确把握,形成了课内外技能训练体系,较为合理地实现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步推进。三是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重点强化实践教学。该方案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验设备和校外资源条件,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有机整体,细化了实验项目、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岗前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了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注重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拓展培养计划是本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制定了详细的职业素质拓展培养计划,搭建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创造性地将大学生课外科技、社会实践调查、身心教育及岗位素质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范畴,系统规划了课内外培养各环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五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工程意识。人才培养以服务于石油工业和石化企业的市场需求为己任,注重开展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根据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两大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厂企育人环境,把学生岗前实习、毕业设计作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通过实施岗前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树立工程意识。

(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笃行的本科生

学校以“万千百十”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后劲。

一是实施覆盖全校上万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1)实施覆盖万人的“多证制”制度,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实际工作基本能力。(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3)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是实施覆盖数千人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工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技竞赛,并将这些竞赛活动与人才培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增强全程服务,加大投入,促进“赛课计划”,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奖励学分激励机制。通过以赛带课、以课促赛,有效延伸课程教学,保障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常态化,丰富了课程教学内涵。

三是实施覆盖百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程。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万元,资助40多个训练项目,覆盖学生200多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活动,全程参与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报告等环节。有效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是实施覆盖十人的大学生创新研究培育工程。学校通过提供研究经费和研究平台,鼓励少数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题、组织研究,以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跟踪档案,对特长学生实行跟踪、助推,挖掘了一大批有科研潜力的学生,产生了大量学生学术科研成果。

[1]杨荣翰,等.“质量+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2]吴霞.新建地方综合院校品牌建设的思考:基于滨州学院的办学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3).

[3]李明忠.品牌战略: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及在中国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4]顾永安.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大学内涵建设: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

[5]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6]薛冲.论高校品牌战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7]顾永安.品牌战略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10(2).

[8]官正强.实施“万千百十”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9]柏伟.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培养行业紧缺应用型专门人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G642.0

A

1673-1999(2012)07-0183-02

范登龙(1980-),男,湖北洪湖人,重庆科技学院(401331)党政办公室秘书、讲师;谭垚(1980-),男,湖北巴东人,重庆科技学院(401331)党政办公室秘书。

2012-01-1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