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2012-08-15张壮利庄天慧郭文强
张壮利,庄天慧,郭文强
高校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张壮利,庄天慧,郭文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式”与“独白式”“灌输式”相对,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交流,实现教育主体间的视界融合,注重知识的重构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高校推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强调教育方法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探究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话;人文关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形态上看,教育起源于人类交往,它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类经验的传递活动,其本质是对话,它是促进语言、理性、道德、思想等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符合本阶级所需的思想品德要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其本质也是对话。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对话,表现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交互活动,倡导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方法的人文关怀,具有交互性、系统性、人性化等特点,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
一、对话与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交流而达到意思沟通的一种方式。严平从解释学的角度认为对话即是辩证法,对话就是修辞学,它是人获得幸福、达到善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对话技巧和技术[2]。在当代西方哲学领域,对话被认为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对话主体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它被赋予存在论、认识论或社会哲学的意义[3]。我们认为,对话是对话主体从各自对事物或对象的理解的前提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它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方式,强调的是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和创造性,追求的结果是对话主体的双赢。
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与 “独白式”“灌输式”教育模式相对应的一种“交往式”德育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语言为媒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交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这种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相互交流中,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建“意义”的德育过程。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强调的是德育主体间的平等性、理解性、互动性和意义的生成性。
二、创新高校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进步倡导的思想解放,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随着新时期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的巨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严重滞后于正在急剧转型和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其中尤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滞后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方法运用能力的滞后,部分教育者仍然沿用着学文件、听报告、谈体会等老一套教育方法,或者对新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运用过程中,仅仅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显性教育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传统思想对教育对象的束缚。部分教育对象仍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门关于阶级、斗争、革命的政治课,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如专业学习一样立竿见影,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以至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抵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在吸收传统教育方法优点的同时,必须首先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确立新思想、新观念,实现思想观念的正确转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与时具进。
第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
科技日益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世界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道德观和效率观。网络技术、新兴媒体等高技术手段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当今社会人才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想通常将智育作为挑选人才的第一条件,以利润、效率作为评价人才的首选指标,而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较次要的位置,这种用人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面对时代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国内“道德滑坡”现象的残酷现实,人们逐渐认识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指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造就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以人为本的和谐共存理念,需要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人的本质,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种实践人学,它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地位的价值取向[4]。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与观念,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实践指引。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语言为媒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交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这种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意义”的教育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本化转向的实现。
三、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所倡导的平等原则,并不是指对话主体间在体力、语言、心理、社会、文化或政治特性上的平等,而是指对话过程中参与的平等[5]。这种参与的平等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理性的善良意志,不依赖于社会的不对称(如师生地位、学历、情感等)所产生的某些价值,从而对主体间对话、交往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就是参与者在平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体身份的互补性来促进真理与公正的实现和内化。
(二)尊重原则
尊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话过程中所体现的相互敬重、彼此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间对话关系的维持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把学生看作成独立完整的社会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轻易伤害其人格与自尊心,因为这种人格与自尊心是学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驱力,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同样,学生也应该在平等对话中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保证教师有继续与之对话的信心。
(三)信任原则
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信任又是通过对话建立起来的[6]。信任某人,就意味着确信他对生活的基本态度、相信他的人格以及他所具备的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实现交流互信,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的人格与学识以及对话交往中所表达的安全感诉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对话中敢于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倾注自己对学生的爱,相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会取得成功。
(四)宽容原则
所谓宽容,就是尊重他者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对异己的观念和信仰持公正、理解的态度,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容许别人自由地行动和独立思想[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学识、阅历等客观因素影响,师生间难免会出现个人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分歧以及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情形,教师应主动宽容学生在知识和行为上的错误,理解并帮助学生,唯此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自由的校园氛围。
四、创新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通常将学生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教育客体,很少把学生当作完整意义上的人,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志向、情感与个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是进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定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间必须建立相互平等、信任、尊重的对话关系,教师不试图去控制和操纵学生,学生也不需要摄于教师的权威而“见眼行事”。首先,在遇到意见不合、思想分歧或冲突时,应搁置自己的判断,不轻率盲目地对学生个人价值选择进行主观定性,还学生一个自由人格;其次,教育主体间要敞开心扉、倾听对方心声,通过深入交流情感、观念和理念,彼此分享思考与见解,以此实现教学相长;第三,作为教育主体的一方,必须给双方交流构建一个相互理解信任的交往平台,提供畅所欲言、相互包容的对话环境(空间)。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对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独白式”、“灌输式”、“交往式”、“对话式”等方法的发展,但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却并不同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主体”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经不起现实诱惑,甚至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社会阵痛”作为衡量社会形态优劣的重要指标;对学生道德、情感、个性关注的冷漠;盲目追求教师权威、政策权威,依靠传统压服式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活动,缺乏与教育对象相互信任、平等、尊重的对话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话教育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得到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专业化德育队伍的实践支持,将“对话”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抓手,敢于突破常规、另辟蹊径、与时具进地开展工作。
(三)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体现了执政党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交往式”、“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突破了只重灌输的教条式传统德育模式,凸显德育思想与方法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突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本位、教师服务的教育宗旨,削弱权力、地位、金钱、名声等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实影响,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透过师生平等、彼此信任、相互包容、深入了解等工作形式的转变,克服师生间单纯依附关系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以人生价值关怀,从而实现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实践的,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被长期“符号化”,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至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形成了受教育者的双重人格,其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对话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注重知识的重构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对受教育者来说,建构知识的过程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倡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必须摈弃抽象化、概念化的灌输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探究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生活化路径,其最终目的就是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展现,使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重构自己的人生意义。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59.
[3]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4]张耀灿,曹燕清.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
[5]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4.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
[7]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G642.4
A
1673-1999(2012)07-0172-03
张壮利(1980-),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庄天慧(1964-),女,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三农问题;郭文强(1987-),男,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