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建筑特征浅析

2012-08-15

关键词:岭南民居建筑

钟 颖

岭南建筑特征浅析

钟 颖

联系岭南地区的地貌和气候特点,从布局、造型、材料等方面分析了岭南建筑的特征,阐述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兼容性、创新性、民俗性和务实性特点。

岭南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民俗;务实

建筑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沉淀的结果。建筑物的创造过程、体系构建以及风格的演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界的和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多重作用。岭南自古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异质文化的交流融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产生了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岭南建筑具有简朴、淡雅和通透特点。从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到民国时期的西关大屋、商业骑楼,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白天鹅宾馆、矿泉别墅等大批新岭南建筑,折射着广东的变迁和发展。

一、岭南建筑的建造特征

南方有五大岭,五岭之南为岭南地区。岭南地区处于亚热带,炎热、潮湿、多雨,自然风貌较为复杂,有层层叠叠的山峦,又靠近海边,增添了地形的险峻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岭南建筑必然会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岭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其建筑形式上的多元,尤其是抗击自然袭扰的功能。岭南建筑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防风、防雨、防潮是共同的要求。从早期的“干栏”式建筑到以小院落为主的“竹筒屋”,从常见的多层斜坡屋顶的采用到以深灰色、浅色为主的外立面颜色,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纳凉。岭南建筑自由流畅,单体建筑讲求空间的开敞通透,通风的大飘檐敞厅、露台檐廊的大量应用,适合多雨的气候特点。群体建筑注重整体的布局朝向,多种功能兼顾的冷巷处理手法,利于解决天气炎热的问题。

二、岭南建筑的技术特征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的丰富多彩。

(一)布局风格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不同,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村前有风水池塘,水池边惯例会种大榕树。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和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拥挤中求疏朗,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五邑侨乡,有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在平面展开的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其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艺术瑰宝。

(二)造型特色

岭南的民居造型,受江南地区的影响较大。大户人家往往建造的是一个较为相对独立封闭的建筑群体,供几代人一起居住。这种聚居的风格特征与建筑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里的大中型住宅,基本上采用的建筑格局就是“三间两廊”的模式。镬耳屋是粤西特有的建筑。典型的广府民居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有地位人家都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明清两代,人们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因此,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民居特色。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也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三)建筑材料

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馆所用的石材),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及石梁。墙角的材料往往使用的是青砖、石块,或者使用其他能够有效防止洪水的材料。岭南建筑的屋顶基本上采用砖或者其他能够具有紧实感觉的材料,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台风飓风的刮刷。富裕家庭使用的则是一些青砖砌的建筑,也有些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墙身,从而更好地防风防水。清朝末期广州的西关人群密集,从而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西关大屋建筑民居风格,其正立面有以脚门、趟拢和大门为主的三件头,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

三、岭南建筑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是无法独立于环境、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的。岭南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岭南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给百越古族特有禀赋注入新的内涵,散发出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采。它的发展经历了古老的百越文化、中原文化移植岭南所产生的移民文化以及西学东渐后西方文化撞击而产生的近代文化三个阶段。岭南地区在古代为百越民族居住之地,当时的土著文化根深蒂固,自秦汉以来,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岭南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包括海外文化的优点,从而逐步使得岭南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地区的岭南,开放开敞的气候特点形成特有的海洋文化,同时在长期商业经济的熏陶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形成崇利的商业文化。岭南建筑深受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民俗与传统和谐交融,风格与形式中西合璧,建筑与园林有机结合,表现出兼容创新、通俗务实等特征。

(一)兼容性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并适当利用,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所在。这种文化运用到建筑当中去,就形成了岭南建筑的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岭南地处南疆,濒临沿海,海岸线长,地缘上形成开放的格局,使其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岭南长期灵活的经济政策,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使其成为西方文化辐射的第一站,得世界文明风气之先。正是岭南人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收的开放态度,使得岭南建筑具有了较强的多元文化特色,这在其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都有所体现。如旅美华侨谢维立1926年兴建的开平立园,融会中西建筑艺术的风格独树一帜。它以《红楼梦》中大观园布局为依托,吸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和东洋装饰艺术融会贯通,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又如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1934年建成的联芳楼,就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居民建筑。联芳楼集西洋古典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以及中国闽粤客家风格于一体,手法大胆,与众不同,是当时少有的二层砖混结构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沿袭客家民居中轴对称的布局,显得派头十足,而正立面采用的西方风格更增添了建筑的洋气,其题材的选用既有中国式的,也有莲升三戟、平安宝贵、榴生百子等寓意吉祥的传统花卉雕饰,同时又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

(二)创新性

岭南地区的文化具有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蕴。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弊端,提倡创造新器、著作新书、启发新俗。创新也是建筑创造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例如林克明先生在广州市政府合署的设计中,从现代的建筑实用观出发,对传统的形式做出大胆的改革,采用了钢架的屋盖结构形式,在坡顶上开设天窗,利用坡屋顶的内部空间做办公室或贮物室,使坡顶空间具有实用功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他在设计原中山大学第二期教学楼工程时,有意作了改进和创新,采用了简化仿木结构形式,取消了檐下斗拱而代之以简洁的仿木挑檐构件。广州宾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第一座高层建筑,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是我国首次采用板式结构体系建造高层宾馆的实例。

(三)民俗性

岭南建筑文化代表了民间的利益需求。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其中最能体现岭南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从低矮简陋的茶寮到铺面豪华的茶楼,由解饥止渴的茶肆到陈设典雅的茶居,随着历史的更迭和民系的迁徙变奏出文化的旋律。古建筑群体中的祠堂,旧时又称“祠庙”或“家庙”,萌芽于夏商周,发展于宋代,明清为其鼎盛时期。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精神产物,祠堂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标示。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陈家祠,是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最为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群。陈家祠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以“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

(四)务实性

商业文化带来诚信务实的行为和灵活变通的特点。岭南建筑整体设计理念也折射出务本求实的精神,但又不乏灵活变通的特质。唐宋时代,岭南因其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区。岭南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大港和重要平台,多种类型的文化在岭南地区得以交流传播,到了近代这种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岭南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铸造了岭南文化偏重商业讲求实利实惠的倾向。作为商业城市的产物,“骑楼”建筑风靡盛行,成为广州等地街景的主要特色。“骑楼”建筑形成的长廊可替行人遮蔽风雨,防止日晒,适于岭南炎热多雨的天气,也使两廊店铺得以荫蔽,便于敞开门面,广设橱窗,陈列商品,招徕顾客。

岭南建筑的特征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涉及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及地理气候等。虽说建筑更多被关注的只是外表,但是建筑所蕴含文化更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经济层面的因素,对于我们真正领悟岭南建筑的精髓很有帮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岭南建筑文化也会有新的变化。但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材料和技术改变,并不能改变岭南建筑的文化内蕴,那些只是外表改变,而其内在的岭南特色却不会轻易改变。当然,岭南建筑也要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结合本地特色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吸收多种文化优势,从而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1]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

[2]金建忠,裴国庆.浅析岭南建筑设计特色[J].中华民居,2011(7).

[3]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J].河南建材,2008(2).

[4]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2).

[5]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J59

A

1673-1999(2012)07-0157-03

钟颖(1974-),女,湖南岳阳人,硕士,三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佛山528100)讲师。

2012-02-12

猜你喜欢

岭南民居建筑
忆岭南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雨岭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