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经济研究现状与趋势

2012-08-15张继国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研究

张继国,宦 娟

(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在此背景下,国内管理和经济界学者开始致力于创新型经济的综合研究。

一、创新型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创新型经济概念和基本特征的讨论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最先提出了创新型经济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1,2]。创新型经济理论在21世纪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关于创新型经济的讨论开始逐渐增多。迈克尔·波特把经济发展分为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财富导向四个阶段[3]。2006年,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4],胡钰[5](2006)、徐冠华[6]、黄宁燕[7]针对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8年下半年,在国内创新型经济概念正式提出后,梁曙霞[8]、马德秀[9]、李建波[10]、李存芳[11]等学者对创新型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对创新型经济研究比较权威的是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他认为:创新型经济是指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它的基本特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 (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 (知识、技术、制度)驱动,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12-15]。

(二)关于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的讨论

祖强[16]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水平、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城市化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思路。胡勇[17]、戚文海[18]、郭晓琼[19]分别研究了芬兰和俄罗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经验。李建波[20]比较了硅谷与深圳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指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公平的制度规则和高效的激励机制、素质优良和数量充裕的创新型人才是两个城市共同的特征。王燕文[21]、方建中[22]、蒋宏坤[23]、李晓东[24]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金融、高层次人才以及产业创新等因素对创新型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的讨论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绩效评价,如2006年欧盟创新指数报告对主要创新型国家创新绩效进行定量分析[25]。在国内,吴晓波[26]构建了创新型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从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创新产出3个方面,对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山东六省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浙江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刘小煜 (2008)在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初探》中收集了30个对创新型经济发展有影响作用的经济指标,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和效用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了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地位并提出改进对策。马露露[27]采用功效系数综合指数法监测苏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过程、考量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成果。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国内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领域,文章多从国家层面或省层面出发,对创新型经济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造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千差万别,针对特定城市、特定区域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仅有的少数几篇文献内容也与宏观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

(二)国内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定性分析,缺少定量考察。主要原因是目前对创新型经济没有统一的考核指标,也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仅有的少数几篇文献也仅限于静态的定量评价,没有文献涉及动态定量评价。

(三)国内泛向研究多,系统研究少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单因素的研究和探讨,缺少系统分析和深度研究,对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机理以及关联程度的研究有所欠缺。同时,实证研究比较少,创新型经济研究要更多地发挥示范效应和应用价值,必须加强实证研究。

三、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理论体系上,注重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创新型经济的基础理论

由于创新型经济是近5年才在我国出现的热点问题,而且,创新型经济的研究还要结合中国制度背景进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创新型经济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为此,必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经济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对象上,将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相结合,选取典型城市进行样本研究

各个城市的基础不同,决定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战略选择的差异性。综合考虑我国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禀赋资源等条件,有六类城市对研究创新型经济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是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经济发达,集聚了国内一流的创新资源,也是国际化人才都市;二是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这批省会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当地科教资源丰富;三是深圳,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创新之城;四是常州、无锡、东莞、嘉兴、宁波等城市,这些城市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经济发达,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五是苏州等城市,外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代表;六是中西部欠发达城市。

(三)研究内容上,选准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性研究

目前,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经济绩效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大量急需研究解决的难题。

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政、产、学、研、用、资、介相结合,这7个因素每一个都是值得深度研究的方向:比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前瞻性培育、主导性发展、竞争性发展、借势成长”4类产业怎么协调发展?还有这7个要素怎么形成长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在创新型经济绩效评价方面,绩效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立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定,都是值得深度研究的方向。当前,江苏已经发布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常州等城市也发布了包括城市特色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创新型经济的绩效指标和评价办法如何与其有机衔接并体现引领作用,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视角上,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

创新型经济涉及到科技、经济、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在单个因素层面也存在复杂、动态的机理与机制,因此创新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才能科学制定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实施举措,才能准确把握创新型经济的系统属性。

(五)研究方法上,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要科学评价和考核创新型经济的实施绩效,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作出较为准确的控制,在定性研究的同时,必须进行量化研究。在这一领域应加强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对创新型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对创新型经济数据采集的统计制度方法研究;三是要加强对多指标综合测度方法的研究;四是加强对重要结论和对策建议的实证研究;五是加强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动态分析与动态预测。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2-82.

[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6-136.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31-564.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2006,(2):3-9.

[5]胡 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6(7):6-11.

[6]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10):1-14.

[7]黄宁燕,孙玉明.法国创新历史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创建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3):89-99.

[8]梁曙霞.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10(8):37-41.

[9]马德秀.后危机时代创新型经济的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0(2):44-45.

[10]李建波.论创新型经济的涵义、特征与发展趋势 [J].前沿,2011(7):110-112.

[11]李存芳,王世进,汤建影.论创新型经济的涵义、特征与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18-122.

[12]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后危机阶段的思考 [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5.

[13]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J].江南论坛,2010(1):7.

[14]洪银兴.再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N].新华日报,2009-12-15(3).

[15]洪银兴.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J].学术月刊,2010(1):67-72.

[16]祖 强,梁曙霞.后危机时期我国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1):55-60.

[17]胡 勇,李占卫.政府在建设创新推动型经济中的作用——芬兰的经验与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3):17-20.

[18]戚文海.从资源型经济走向创新型经济: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J].俄罗斯研究,2008(3):49-58.

[19]郭晓琼.俄罗斯创新型经济发展及政策评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49-52.

[20]李建波.创新型经济:硅谷与深圳的比较 [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3):71-73.

[21]王燕文.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 [J].群众,2010(2):10-11.

[22]方建中.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J].唯实,2011(11):44-48.

[23]蒋宏坤.创新型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中坚 [J].求是,2011(6):28-29.

[24]史国栋.论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7-60.

[25]Hogo Hollanders.2006 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coreboard[EB/OL].(2006-11-15)[2011-05-20].http://www.Proinno - europe.eu/doc/EIS2006_final.pdf.

[26]吴晓波,李璟琰,李思敏.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实证研究 [J].改革与战略,2010(13):138-141.

[27]马露露.苏州市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50-52.

猜你喜欢

创新型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