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院校“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探析

2012-08-15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外语学院学分制第二课堂

孟 颖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大学“第二课堂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21世纪这个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时代,第二课堂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把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升到“第二课堂教育”这个更高的层面上来,以便更加准确地认识“第二课堂”,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所谓第二课堂教育,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增加学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当代国家高校普遍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自19世纪末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起,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学分制之所以可以较好地发展起来,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符合大学“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我国推行学分制也比较早,1919年前后,北京大学就依照美国的办法,改行学分制和选课制。目前,各普通高校都普遍引进学分制,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3]。

一、四川外语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近几年,尤其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出之后,我国各高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四川外语学院而言,第二课堂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讲座、人文论坛、知识技能类活动、个性特长发展类活动等;二是社团及文体活动;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四是科学研究活动。四川外语学院第二课堂教育在重庆高校中一直有口碑,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嘉奖。

四川外语学院自2010年开始实施学分制以来,无论是对于师生教学兴趣的激发、教育内容的充实,还是教学结构的调整、教育模式的完善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学分制教育模式依然主要适用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而体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的创新学分,目前只有2~3个学分。比如《四川外语学院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考核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篇专业论文的,可计3个学分;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1篇专业论文的,可计2个学分。第七条规定:以上各项学分可以充抵学生通识课(公共选修课)学分,但最多只能充抵2学分(1门课程)等。不难看出该办法在实施的现实性、充抵学分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局限性。

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积极性不高是四川外语学院的一大现状。很多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意义等认识不足。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除了教育活动本身需具有价值和可观赏性以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引导、科学评价、适度奖励,以及教育本身对参与者的启发性等也至关重要。总体来讲,四川外语学院第二课堂教育尚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第二课堂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很多教师甚至部分领导仍然认为第二课堂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主要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营造一种校园活动气氛,而没有认识到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重要的育人功能。

2.第二课堂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首先,从硬件上来讲,学校在教学设施建设和设施配备及其使用中更多关注的是满足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很多学生自发组织的甚至是学院层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在申请适合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特点的场地时手续繁多,有时还需要交纳一定的使用或占用费,从而影响到师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次,从软件上来说,第二课堂的经费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明显偏低,而且经费的使用更偏重于学校大型主流活动,小型活动则由系部或学生团体自筹经费。由于在经费上难以提供足够保障,因而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3.第二课堂教育缺乏长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虽然四川外语学院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考核办法,但实施上的不确定性、评估内容的局限性、鉴定方法的欠科学性与权威性,使得四川外语学院第二课堂教育长期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2011年6月,在四川外语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应该加分”的呼唤下,校团委及教务处经研究决定,将学生参加的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按照相应强度、难度及完成程度给予加分,而加分的形式则是按一定比率分别加到相关学生当学期每门科目的成绩上。该规定引发很大争议,没多久就停止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目标、内容、监督等各大体系均有不完善之处,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评价方法方面尚未形成稳定、合理的长效机制,因而必然会影响到第二课堂教育的正常开展。

4.学生个体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缺乏有效引导。目前大部分外语类院校对第二课堂比较重视,为学生第二课堂配备有专门的教师,如团委书记、团总支书记等。但是整体而言,专门的教师不等于专业的教师,且教师与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并且许多外语类院校指导教师身兼数职,时间精力无法保障。由于没有专业指导教师,第二课堂教育设计随意性大,活动衔接性差,指导专业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健康全面的发展。

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第二课堂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更是全面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无疑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二、“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的概念、意义及形式

(一)“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的概念

“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是指在普通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大环境下,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到学分制中,以教育成果完成的数量、质量、价值等为评价标准,并将其量化为学生学分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二)“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的意义

1.使第二课堂教育规范化,提高了师生参与积极性

第二课堂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二课堂始终处于第一课堂的附属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也不能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按时、有效地开展,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另外,外语类院校的专业性质,使得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制度、管理等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本文提出将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加强和规范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指导,可以有效改变第二课堂无序状态和无评价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将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第二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不再单纯定位于是第一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补充。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成果与学分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培育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

2.使育人结构合理化,提高了第一、二课堂衔接的有效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3.使学分制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分制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第一课堂学分制相对成熟的基础上,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制,高校学分制得以更加完善。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增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它不可能仅仅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成,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素质需要借助第二课堂来完善与丰富。第二课堂采取开放式教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的形式

“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探索阶段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大学的成功做法。第一,西北大学推行“课外附加学分制”,它“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等情况来评定”。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32.htm西北大学按照附加学分制的形式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转化成学生的学分。第二,西安外国语大学推行“零课时学分”——用于鼓励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开展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公益活动(劳动),并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籍,特别是阅读一些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外语院校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本民族文化,因而在这方面指定一些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进行考察十分必要)的书籍。学生可以从上述几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部分“零课时学分”。零课时学分具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读书获得,另一部分靠奖励获得[4]。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修读的学分则由第一课堂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两部分组成。上述两所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实践,为我们的“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外语院校“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一)明确可转学分的活动及兴趣活动

第二课堂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但其形式、类别、作用、目的、意义等则有较多差异。可将其适当分类,明确哪些是可以转为学分的活动,哪些是兴趣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为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提供发展的平台。但第二课堂附加学分所占比率的多少依然有待商榷。

(二)强化“两制”学生管理模式

“两制”学生管理模式是指年级制和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化,无疑提高了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管理事务的繁琐,这些因素使得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年级主任(辅导员)工作日益繁重,很难做好对全体学生的辅导与管理。因而单纯依靠一个年级配备的一名年级主任(辅导员)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分工合作。在低年级,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在高年级,则为学生配备班级专业导师。这样就能切实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育人理念。

(三)建立管理与改革并行的保障体系

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化,是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需重视学分制下第二课堂的发展,建立完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制度,包括第二课堂教育开展的内容要求,考察原则与办法,教育成果转化为学分的原则及方法等;并组织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承担审批、指导、协调、评价成果转化学分工作及监督管理工作。这些保障措施,可以使第二课堂的开展不至于流于形式,同时可以降低第二课堂开展的难度,避免管理上的疏漏,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将更有利于第二课堂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5]。

四川外语学院是一所专门的语言学校,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向综合性大学迈进。除了要在第一课堂教学上做出重大调整外,第二课堂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也应相应努力改进,以彰显第二课堂强大的育人功能。我们在实施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制起步阶段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除了前面提到的西北大学成功实施的“课外附加学分制”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零课时学分”外,南京理工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制定的《南京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8个第二课堂学分等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1] 曹冰雪,杨蕾,陈波,等.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 王正.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6).

[3] 戴克林.刍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8):40 -41.

[4] 陆竞.关于构建外语院校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86.

[5] 夏衍中.将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转化成学分的尝试[J].教学管理,2003(7).

猜你喜欢

外语学院学分制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Using visual pedagogy to help adult immigrant in Australia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