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的中英文化差异

2012-08-15郭鹏越

关键词:霍夫斯爱玛魏国

郭鹏越

一、引言

电影是展现文化现象、反映文化内涵的一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著名导演李安成功推出了三部与中西文化差异有关的电影:《推手》、《饮食男女》、《喜宴》。21世纪初,电影《刮痧》鲜明地彰显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然而近年来,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主题的国产电影鲜有问世。难得的是,2009年上映的国产影片《土婆婆PK洋媳妇》以其幽默的故事情节、巧妙的文化视角成功地体现了中英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洋媳妇爱玛嫁给了中国留洋博士魏国,并随其回中国创业。农村的婆婆来到城里看望新婚的儿子、儿媳以及刚出生的孙子并与他们住在了一起。然而,中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洋媳妇与土婆婆之间的矛盾日渐升级。后来,魏国事业受挫,婆婆与媳妇在一起面对困境的过程中渐渐找到了相处方法,她们开始彼此欣赏与敬佩,帮助魏国度过了难关,一家人从此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该片故事情节完整,首先利用诸多细节彰显了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婆媳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然后借用一场危机让主人公找到了缓解矛盾的方法,最后圆满结局。该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启迪我们探索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

这些文章除专门探讨理论本身外,基本上是利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如赵娟借助文化维度理论谈国际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1];封杰借助这一理论对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2]。也有文章专门把这一文化理论和电影实例结合起来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如肖仕琼用该理论分析电影《刮痧》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3]。然而,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看,近年来似乎没有学者针对《土婆婆PK洋媳妇》这部影片发表相关文章。本文拟从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这部影片体现出的中英文化冲突,旨在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进而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缓解文化差异矛盾的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霍夫斯塔德的价值维度观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荷兰社会人文学博士,著名国际管理学家,曾主管过IBM欧洲分公司的人事调查工作,在世界多所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人类学和国际管理 (Organiz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他在调查了50个国家和3个地区(包括英国,不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和组织的超过1000万名员工后,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于1980年撰写了《文化的结局》(Culture's Consequences)一书。该书总结了四个维度来描述和区分文化差异,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4]。 其后续涉及 23 个国家(包括英国和中国)的研究,证实了先前的研究成果,并发展了一个新的衡量维度: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longterm/short-term orientation)。霍夫斯塔德根据这五个维度分别对调查的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文章以下部分涉及排名之处皆出自萨莫瓦尔教授(Lar-ry A.Samovar)编写的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一书[5],不再一一注明。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性及个人权利在一个社会中的头等重要性,倾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架构;集体主义文化指组织更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强调家庭式的观念和情感依赖以及成员对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霍夫斯塔德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在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三,可见英国社会非常强调个人主义。

(二)不确定性规避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理论,“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因某些交流情境的非常规性、模糊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处于一种文化的人通过遵守行为准则和坚守某种真理来回避这些情境的程度。根据霍夫斯塔德的调查结果,英国排名第四十七,可见英国社会注重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低。

(三)权力距离

霍夫斯塔德认为,权力距离是衡量文化的另一维度,有大小之分,即 high/low power distance。这里的权力距离指的是在某一文化中社会成员和权力之间的距离,具体指的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6]28。权力距离小的社会往往受法律、规章和人们日常的行为约束,使得权力的区别达到最小化。英国在调查中排名第四十二,可见英国社会文化中权力距离较低。

(四)男性度与女性度

霍夫斯塔德用“男性度”和“女性度”来指代人们对男性或者女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体现程度上。霍认为,体现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行为受文化规范和传统的影响,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期待不同。例如在男性化社会中人们期望男性成员果敢坚毅,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踏实持家,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霍夫斯塔德提出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的维度是建立在对2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中式价值观调查(Chinese Value Survey)的基础上的。长期导向文化的社会更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长远目标的实现;短期导向文化的社会更注重需求的及时满足和利益的即时获得。此外,两种文化中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不同的:长期导向的人视时间为一种无穷的资源,做事比较有耐心;短期导向的人认为时间是很有限的,缺乏足够的耐心。中国在调查的2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而英国排名第十八,可见两国在该维度上差别较大。

三、霍氏理论与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

下面,笔者拟结合以上霍夫斯塔德五个价值维度的区分,具体分析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中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调查结果,英国人的个人意识非常强。相反,中国人则非常重视集体意识的发挥。当今中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和谐”文化正是重视集体意识的表现。这一差异在该电影中有多处表现。电影一开始,留洋博士魏国与爱玛开车赴宴,魏国说:“亲爱的,你今天可真漂亮。”爱玛说:“今天是你的公司开业,我想给你的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魏国马上纠正说:“错,是咱的同事,咱的公司开业,Do you understand?”爱玛继续说:“我只是借钱给你,名义上的董事。”魏国只好说:“好,好,好。”此处,魏国潜意识里认为,既然我们已是夫妻,我的公司就是两个人共同的公司,而爱玛坚持自我身份的保持。再比如,爱玛在和婆婆的一次争吵中说:“这是我家。”婆婆说:“这也是我儿子的家。”爱玛的话显示出,虽然婆婆是魏国的妈妈,但其并没有把婆婆当做她和丈夫的家的主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英家庭观念的差异,英国人自我意识更强,即使已经结婚成家,在财产上还是强调个人的独立,而非集体的归属。

(二)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塔德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注重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低,而中国人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比较注重生活的稳定性。现代社会房地产行业的发达也显示了人们对居住场所稳定性的追求。该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好地体现了中英这一差异。魏国对爱玛说:“亲爱的,等我们赚钱了,我们可以在北京买一个大房子,不用再租房子了。”爱玛说:“租的也挺好。”再如,当魏国陷入官司,婆婆把几年来积攒的钱交给爱玛,还说儿子之前从国外寄回来的钱,自己至今一分没花,让爱玛用这些钱请律师打官司。可见,在持家理财方面,东西方家庭也有天之壤别。中国人为了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习惯攒钱,而不是过度消费,以此来规避不确定性。

(三)权力距离

霍夫斯塔德认为,英国社会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小。在家庭关系上,权力距离可以理解为长辈和晚辈之间等级关系的受重视程度。中国自古强调长者为尊,孝道为先。该电影中,魏国对母亲非常尊重,在婆媳发生矛盾时,总是让爱玛忍让,和母亲说好话,让母亲消气。可见,魏国潜意识里非常重视长辈的尊者地位。而爱玛在坚持个人权利的时候常常冲撞婆婆,并不因为婆婆是长辈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四)男性度与女性度

该电影中,爱玛虽然成家生子,但是始终不愿放弃自己BCC记者的工作,为了能够及早恢复工作,孩子还在哺乳期她就决定吃药断奶。婆婆和魏国发现此事后更是雷霆大怒。他们认为,好好哺育孩子是女人的本份和职责,而爱玛虽然是女性,但是她不甘于整日在家带孩子,本质上她是急切地想恢复自己的社会身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单单是作为孩子母亲、丈夫的妻子。

(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中国文化具有长期导向的特点,重视长远规划和长远利益。中国家庭习惯积累资金,即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保证有一定积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未来孩子的教育上。很多中国父母往往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攒钱,留着以后供孩子读书用。在该电影中,在魏国陷入官司时,婆婆交给爱玛的钱正是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这位中国婆婆平时去买菜时也习惯和商贩讨价还价,是典型的“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在物业催交房租时,爱玛说自己现在交不起,可见其没有积蓄,缺乏攒钱的意识,比较注重当前。

四、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说过:“文化,让我们开阔视野,见贤思齐,紧跟人类精神进步的脚步。”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学问,它关系到我们对他者文化的认识了解、批判和吸收。

文化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摩擦在所难免。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里的土婆婆和洋媳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隔阂,皆是因中英文化差异造成。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文化宽容(culture tolerance)

庄子曰:“君子不为苛察。”宽容,作为一种品德、胸襟、风范,应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和传承。文化与文化之间更呼吁宽容。如果怀有一颗宽容之心,那么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虽然客观上文化差异并为减少,但是主观上我们人为地把差异缩小化。在该电影后半部分,婆媳渐合离不开彼此对文化的宽容。例如,婆婆开始学着为儿媳做西式早餐,不再像以前一样不满儿媳挑食。婆婆的这一举动正体现了她对西方文化得宽容。

(二)文化适应 (culture adaption)

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认为,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简单说来,文化适应是指一种文化的人从行动上努力去适应另一种文化。要做到文化适应,就要从行动上改变自己原有文化的习惯。该电影中,主人公爱玛多次提到“入乡随俗”这个词,入乡随俗正是一种文化适应。例如,当婆婆坚持让孙子用尿褯子而非纸尿裤时,爱玛起初反对,此时魏国说:“这也是一种入乡随俗哦”,爱玛终于同意。爱玛正是在努力地去接受并适应一种新的文化,从而减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融合 (culture fusion)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是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的根本。文化融合不代表文化差异的消除,而是文化差异有机的共存和统一。该电影结局圆满喜人,魏国走出困境,爱玛带着儿子跟婆婆回东北农村拍纪录片《中国婆婆》。中国婆婆和英国媳妇能够融洽相处体现的是中英文化在这个家庭里的慢慢融合。

五、结语

本文把霍夫斯塔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应用于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的分析上,通过具体的电影情节说明中英文化存在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此外,笔者还提出了三点缓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的建议:文化宽容、文化适应、文化融合。诚然,本文在分析论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1]赵娟.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谈国际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J].咸宁学院学报,2011(9).

[2]封杰.浅析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J].高教研究,2011(4).

[3]肖仕琼.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看电影《刮痧》的中美文化差异[J].绥化学院学报,2009(6).

[4]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verly Hills,CA:Sage,1980.

[5]Samovar L.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6th edi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6]Hofstede,G.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Norfolk:McGraw-Hill Book Company(U.K)Limited,1991.

[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霍夫斯爱玛魏国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爱玛
基于霍夫斯坦德文化心理学理论的比较法案例选择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多一升也不给
多一升也不给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