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原则指导下的唠叨言语行为

2012-08-15薛梓檀

关键词:里科夫柯林斯祥林嫂

薛梓檀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新经济原则指导下的唠叨言语行为

薛梓檀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在日常生活中,唠叨言语行为频频发生,它往往导致交际的失败。从新经济原则规定的五项准则可以看出,唠叨言语行为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在于,它没有实现言语的优化配置和言语效用的最大化。

唠叨;一般均衡准则;前提共识准则;择近准则;言语生效准则;从众准则

唠叨(nag)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将它定义为“说起来没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nag给出了两种解释:不停地抱怨,不断地提出要求(to keep complaining to sb.about their behavior or keep asking them to do sth.);不断困扰,老使人烦恼(to worry or irritate continuously)。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唠叨言语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唠叨是对同一内容的简单重复,具有单调性、集中性和持久性;第二,唠叨者单方面地通过言语宣泄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对被唠叨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状况考虑得较少,所以言语内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第三,唠叨以对听话人的抱怨、请求为主,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困扰,所以唠叨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言语行为。

语言的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由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内(AndréMartinet)在1962年解释语言演变规律时提出。[1]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向明友提出了新经济原则,旨在借用经济分析方法论,更有效地指导动态的、综合的言语交际活动。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语用行为也不例外。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只有经过优化配置的言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用最大化的言语;而要实现言语的优化配置,必须受制于五项准则,即一般均衡准则、前提共识准则、择近准则、言语生效准则及从众准则。[2]笔者拟通过这些准则具体分析唠叨言语行为,深层研究该行为造成交际失败的原因。

一、唠叨言语与一般均衡准则

新经济原则认为,在言语交际中,随着发话人持续输出信息,听话人对言语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当听话人完全了解输出的信息时,他对信息的需求已经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此刻言语投入和言语需求达到均衡状态。[3]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投入的言语才会实现效用的最大化。[2]在唠叨言语行为中,当听话人对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发话人仍然持续向听话人输出重复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言语的效用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交际失败。小说《祝福》中人们对祥林嫂言语态度的转变,充分体现了这一准则。

(1)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敛起笑容”,“陪出许多眼泪来”,“叹息一番”等大众的反应都说明祥林嫂言语的效用起初是非常明显的。祥林嫂的言语输出极大地满足了听众的心理需求,听众对她表示惋惜和同情,此时祥林嫂对这一信息的输出量与人们对此信息的需求量达到了理想的均衡状态。但是祥林嫂在此之后仍然唠叨,使得“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这说明大众对祥林嫂的悲惨经历这一信息的需求量早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关于这一信息的重复单调的言语不会实现任何正面的效用,反而会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不管祥林嫂的经历多么值得同情,“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也不会有任何反应。

二、唠叨言语与前提共识准则

自语用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对“前提”这一概念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向明友认为,语用学家一直是以分析者的身份探究已存在于话语中的前提形象,却从未站在发话人的角度探究言语交际中的前提运用问题。从发话人的角度来看,前提其实是一种语用策略:在言语输出之前,发话人对交际双方的共同经验进行预设,然后将预设的共同经验以前提的方式进行省略。[2]如果发话人没有意识到双方的共同经验,而把共同经验当作新的信息传达,对听话人来说,就形成了重复前提的唠叨言语。如果发话人单方面错误地决定交际双方的共同经验,对前提做出不准确的预设,其输出的言语就会缺乏前提的指导,所传达的全部信息也只能是听话人不感兴趣的唠叨话语。例(2)是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具体言语。柯林斯接二连三地向伊丽莎白求婚,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伊丽莎白对他的好感度持续下降。从新经济原则来看,这是由于柯林斯没有准确预设交际双方的共识前提而造成的。

(2)“年轻的姑娘们遇到人家第一次求婚,即使心里愿意答应,口头上总是拒绝;有时候甚至会拒绝两次三次。这样看来,你刚才所说的话决不会叫我灰心,我希望不久就能领你到神坛跟前去呢。”

“我不怪你这次冷酷无情,因为我知道,你们姑娘们对于男人第一次的求婚,照例总是拒绝,也许你刚刚听说的一番话,正符合女人家微妙的性格,反而足以鼓励我继续追求下去。”

“你这一次并不是一本正经地拒绝我,而是仿效一般高贵的女性的通例,欲擒故纵,想要更加博得我的喜爱。”

在交际之前,柯林斯理所当然地认为,伊丽莎白一定会答应他的求婚。根据这一前提,他推断出伊丽莎白是出于女士的矜持而拒绝他的求婚的,所以他认为只要他再多求几次婚,伊丽莎白就会答应他。而听话人伊丽莎白一直没有意识到“必须得答应柯林斯的求婚”这一前提,因此她不明白柯林斯反复求婚的用意,柯林斯的话语只会让她认为是烦人的唠叨。

三、唠叨言语与择近准则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Zipf曾做过一个关于木匠使用斧子的实验。他在木匠的工作台上摆放几把相同的斧子,发现离木匠最近的那把斧子使用频率最高。Zipf根据这一行为,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有省力动机。[4](P21~22)在言语交际中,受省力动机的影响,发话人总是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领域来配置言语,听话人也总是根据自己最常用的认知方式来解读言语。正是由于择近准则,发话人可以充分考虑听话人解读言语的认知方式,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语配置,使交际更顺利地进行。[2]而在唠叨言语中,发话人往往直接忽略听话人的择近倾向,不停地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最愿意表达的话题。《综合英语教程》第三册第十课One Horse and Two Goats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3)The other(the American traveler)seized his shoulder(the old Indian man)and said earnestly,“Is this statue yours?Will you sell it to me?”

The old man realized that the other was referring to the horse.He thought for a second and then related in detail that the horse had been there for a very long time and that it would appear as the tenth avatar at the end of the Yuga,when the world would be destroyed,and the Redeemer would come in the form of a horse to help the good and punish the evil.

这是一个由择近准则引起交际阻塞的典型案例。美国旅行者想向印度老人购买石马雕像。印度老人听不懂他的话,于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话题,即雕像的神话传说,作为交际内容。而对于美国旅行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能否买到雕像。交际双方的择近倾向相差甚远,而且双方都没有在试图了解对方倾向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表达进行调整。所以不管印度老人把雕像的神话传说讲得多么绘声绘色,对美国旅行者而言,都只是交际效用为零的唠叨言语。

四、唠叨言语与言语生效准则

言语生效准则指出,人们以言行事,但言语在行事的过程中,仅起到承载信息、调节关系的作用。[5]承载信息即表达发话人的交际意图,而调节关系则旨在调动听话人的积极性,使其处于一种乐于行事的状态,从而实现言语的效用。在唠叨言语行为中,发话人的言语无异于单调的自我独白,使听话人长时间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再者,唠叨言语由于自身的重复性,使听话人不得不再三接受已知的信息,其冗长性又让听话人难以明确发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些都会使听话人的积极性受挫,导致唠叨言语既无效用也无效果。下面一段对话选自剧本《玻璃动物园》:

(4)阿曼达:亲爱的,不要用你的手指去拨东西。假如你要拨的话,就用一块面包去拨。要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动物的胃分好几个部分,它吃下去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也能消化。但是人就一定要好好咀嚼才能把食物咽下去。孩子,吃东西时要消闲些,要好好品尝。一顿烹调得好的午餐是美味可口的,必须含在嘴里好好品尝。所以你一定要慢慢咀嚼食物,使你的唾液能有机会发挥作用。

[汤姆故意放下他的叉子,把他的椅子从桌旁向后推开。]

汤姆:你总是没完没了地教我如何吃饭,叫我吃得一点没有滋味!

阿曼达的这番话,最初的用意只是让儿子不要用手指去拨食物。但是她紧接着又提出了“要细嚼慢咽”这一要求,并从人与动物的胃的比较、吃东西应有的态度等方面论证这一要求的正确性。这些要求汤姆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汤姆并没有顺从母亲,而是直接停止了吃饭,并开始向母亲抱怨。这是因为她在证明细嚼慢咽的重要性时,使用的词汇“唾液”和“咀嚼”等引起了汤姆消极的生理反应,挫伤了汤姆满足母亲要求的积极性。虽然阿曼达的唠叨充分承载了她的交际意图,但并没有起到调节关系的作用,所以她的言语并没有奏效。

五、唠叨言语与从众准则

从众准则指在言语行为中,人们需要遵守所属语言团体中大多数成员所遵守的社会文化道德、价值观、社会组织规则及语言工具的结构规则等。从众准则对言语的有效性起到了参照作用。如果没有从众准则的规范,言者的投入与听者的需求不可能达到平衡,言语的使用也就无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2]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举止怪异,表现在言语上即不遵守从众准则,所以就算他好心好意向同事提建议,同事也会觉得唠叨。

(5)“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柯瓦连科。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在对话中,别里科夫先提出的“不能穿绣花衬衫出门”,“不能骑自行车”等忠告没有任何具体的社会道德标准可供参考,全是别里科夫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提出的要求,只符合他自身的行为准则。而柯瓦连科的回答也印证了别里科夫的行为准则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还说明了他的忠告不符合尊重隐私这一认同度较高的道德准则。所以,别里科夫的言语行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成了引起柯瓦连科强烈不满的唠叨言语。

[1]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3]向明友.经济分析语用学说略——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4]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New York:Hafner,1949.

[5]向明友,朱迈青.论言语的社会交际功能[J].外语学刊,2001(1).

责任编辑 强 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H030

A

1673-1395(2012)08-0074-03

2012-05-18

薛梓檀(1988—),男,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里科夫柯林斯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良心手术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NEW WORDS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