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研究综述

2012-08-15刘付春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城市道路革命道路

刘付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研究综述

刘付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既包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时间与标志、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启示,也包括早期革命者的探索与贡献,武装起义与道路的关系,道路的形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方面。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些成果无疑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革命;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与进行根据地建设,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最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这条道路作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时间与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实践形态;一种是理论形态。对这两种形态道路形成的时间和标志,学界争论较多且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1.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形态的讨论

朱慈华认为南昌起义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1]。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开始,也是创建农村根据地的开始,它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斗争,在发展方向上有某种一致性。

王凤英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产生于井冈山时期。井冈山斗争能不断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具有开创性、完整性与系统性、正确性的显著的特征,适应了革命形势需要,符合中国国情[2]。也有学者认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本身就标志着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3]。

2.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态的讨论

刘宝东[4]、黄少群[5]、王福选[6]认为,1930年初,毛泽东给林彪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解答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重心的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高放则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于1930年初到十年内战中后期,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解放战争时期[7]。佟玉民、袁继成[8]也认为它形成于十年内战末期,以毛泽东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标志,“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理论就成为一个内容充实、形态完备的科学理论”[9]。

而刘晶芳则认为它形成于抗日战争前期,以毛泽东1938年11月发表《战争和战略问题》及1939年12月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标志。因为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先占农村后取城市的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构思[10]。

也有学者认为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形态,并成为全党的共识[11]。

张克敏[12]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萌芽和酝酿于十年内战时期,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全党包括毛泽东在内,还没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明确的、直接的提法和表述。遵义会议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也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而毛泽东对这一理论作出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进而完成新理论创立任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时间与标志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第一,中央没有对这条道路作任何权威性的表态与定论,给学者留下了研讨的空间;第二,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充足,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第三,学者的思考角度与解读范式不同,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且都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时间与标志,还有待深入探讨。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科学内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冲破欧洲革命经验的框框,冲破“左”和右的束缚,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开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赵春荣[13]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包含了依次递进的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以城市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上升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二是从工农武装割据上升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三是从以城市为中心上升到以农村为中心,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四是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上升到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的统一。

刘宝东[4]则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没有议会可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路”。二是农村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充满着各种矛盾,使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但同时又给夺取革命胜利带来了长期性和艰巨性。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总观念。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变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四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光明前景。抗战初期,王明等人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作用。为廓清这种错误认识,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周密地研究了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特点,制定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并指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阐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抗战胜利乃至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

三、早期革命者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对于早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者,不少学者聚焦在以下几位身上。

陶用舒[14]认为蔡和森对探索这条道路作出了贡献。大革命时期,蔡和森就提出了中国革命道路战略是“武装工农”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大革命失败之危急关头,他又提出建立两湖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大革命失败后,蔡和森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总结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经验,得出了极其重要的结论。

刘洪英[15]认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实际上始于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二届党的领导者。八七会议前,瞿秋白就开始思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八七会议上,他形成了革命新道路的重要思想。八七会议后,他便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对在农村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并分析了在农村局部地区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然,还有众多学者一致公认毛泽东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集大成者。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思想萌芽[16]。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最早认识并运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构想。他领导红军作战,开展根据地建设,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开创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在实践斗争中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和理论的,是毛泽东同志[5]。

也有学者认为朱德的贡献不可低估。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创造性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战略转变,并及时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农村选择立足点的战略思想[17]。当然,朱德只是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还没有系统化,但这却代表了党领导武装斗争初期的正确方向。

盖军[18]认为从1927年底至1928年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中国的情况与俄国不同,不能在城乡同时发动武装暴动,夺取中心城市必须有周围武装割据力量汇合的思想。在1929年的“九月来信”中,他提出了“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的重要论断,这是周恩来总结中国革命一年多来的实践经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的升华。1930年9月,周恩来进一步提出,农村根据地的工作应成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刘焱[19]还分析了周恩来之所以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了贡献,是因为:第一,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就非常重视农民,积极动员、组织和武装农民参加斗争;第二,在中共领导人中,周恩来有较多的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第三,周恩来注重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周恩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第五,周恩来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之精神;第六,周恩来长期担任中央最高负责人,具有统观全局的战略眼光。

李淼翔[20]则认为,广东是大革命失败后,最早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地区之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立三于1927年12月28日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根据广东的具体实际,提出应“先从农运较有基础的地方发动暴动,造成一县或数县割据的局面,形成包围广州的形势”,在当时党内最早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四、各地武装起义对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对此,党以武装暴动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明确的回应。从1927年到1930年初,党发动了百余次规模不等的武装起义。尽管只有少数胜利了,但也不同程度地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开创新道路创造了条件。因此,学者们围绕各地的武装斗争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巩健芳[21]认为南昌起义是党在革命形势低潮时对革命道路所作的积极探索。南昌起义有三大特点:一是“早”。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迈出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第一步。二是“全面”。南昌起义后对军队工作、革命政权、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三是“不完善”。南昌起义发生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没有经验,是边干边学的一种初步摸索,是一种朴素的、不自觉的、不完善的、甚至带有错误的探索。这种探索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初探的局限性[22]。王贵安也认为,全面地看,南昌起义不仅在理论上、原则上,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23]。

段录定[24]则坚持,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湘南暴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认为,历时三个多月,革命风暴遍及十多个县,参加者达百余万的湘南暴动是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坚持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独具特色的一次,为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实现了武装斗争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成功转移;二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局面;三是提供了武装斗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光辉范例;四是进行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举的伟大实践;五是探索了新型人民军队建军之路;六是积累了建党、建政的宝贵经验。

王锦侠[25]认为,在中国共产党人多方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1929年12月)、龙州起义(1930年2月)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增添了新鲜经验。凌海金[26]也总结分析了这两次斗争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一是百色起义超越了城市中心论,将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实践和丰富了革命道路理论;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革命,为党在民族地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三是别具一格开展兵运活动,开辟了建立发展人民武装力量的新途径,也给党在十年内战时期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李忠杰主张,广州起义第一次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先例[27]。

事实上,笔者认为,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众多地方斗争中,不得不提的还有秋收起义。它创造了我党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成功经验,创建了第一个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根据地,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当然,还有地方起义同样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黄麻起义、海南岛起义、清涧起义、闽西起义、渭华起义、平江起义等。从开创革命新道路的全过程来看,它们至少有以下四个共同点:成立了红军,进行了游击战争,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农村根据地或游击根据地。它们以各自特有的经验,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画卷。

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关系

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共产国际、联共(布)关系的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大多一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联共(布)在中共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其政策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从八七会议到共产国际六大召开(1928年7月),共产国际从主张城市武装起义到开始注意农村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9年到1930年“十月来信”前,共产国际的政策基本上是从城乡斗争并重开始向农村中心转变,这实际上认可和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为探索新道路提供了必要条件。1930年“十月来信”到1931年上半年,共产国际给中共的指示信中已明确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客观上肯定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8]。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前后,共产国际一反常态,对红军和苏区之成就及作用予以极高评价,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对红军和苏区的“领导”和控制[29]。但同时,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的指导存在错误,甚至比较严重,如支持“左”倾盲动与城市武装暴动。

六、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时代价值与启示

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时代价值与启示,学者们作了如下评价。笔者认为,学者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客观的。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时代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正确解决了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下如何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指导了中国革命。

(2)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转移,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4]。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能得到成功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启示

(1)必须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成为革命战争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了革命道路的正确方向。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2)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国民主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正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革命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正确认识和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

(3)必须坚定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

[1]朱慈华.南昌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J].史学月刊,1988(3).

[2]王凤英.试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标志[J].理论观察,2000(5).

[3]王建.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伟大开拓者——纪念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70周年[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4]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J].史学集刊,2011(3).

[5]黄少群.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试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探索和争论[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6]王福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主要观点评析[J].史学月刊,1993(1).

[7]高放.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独创性发展——对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3).

[8]袁继成.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9]佟玉民.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过程[J].历史研究,1981(4).

[10]刘晶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史研究述评:上[J].党的文献,2003(4).

[11]刘爱武.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12]张克敏.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2).

[13]赵春荣.关于秋收起义开辟的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的若干思考[J].广东党史,2007(6).

[14]陶用舒.蔡和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2).

[15]刘洪英.八七会议前后瞿秋白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11).

[16]王德木.试谈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准和标志[J].史学月刊,1990(5).

[17]万建强.朱德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杰出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1997(3).

[18]盖军.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1).

[19]刘焱.周恩来也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先驱[J].南开学报,1994(1).

[20]李淼翔.广州起义对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要贡献[J].广东社会科学,2008(4).

[21]巩健芳.南昌起义再探[J].史学月刊,1989(6).

[22]陈学明,唐志全,梁茜.论南昌起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贡献[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3]王贵安.试论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24]段录定.湘南暴动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J].军事历史,2008(2).

[25]王锦侠.百色、龙州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社会科学探索,1989(6).

[26]凌海金.浅析百色起义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大贡献[J].桂海论丛,2005(3).

[27]李忠杰.广州起义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作出重要贡献[J].广东党史,2008(1).

[28]李良明,黄雅丽.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J].社会科学家,2011(2).

[29]孙其明.共产国际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J].学术界,1987(3).

(责任编辑 :玫西)

book=58,ebook=99

D231

A

1008-6382(2012)04-0058-05

10.3969/j.issn.1008-6382.2012.04.012

2012-05-21

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11KS14);2012年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资助项目(12DJYB18)。

刘付春(1965-),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道路革命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