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08-15吕丹
吕丹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户口保留在农村却在城市(镇)就业的青年农民工。目前这个群体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2],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对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有学者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出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民的幸福出发,认为“秩序公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结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比较凝练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和终极目标,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本质。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概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学理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特色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然的选择。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品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双重性特点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和践行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党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是先进性和人本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成为引领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当然地成为了武装新生代农民工的理论武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使他们的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一致,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2.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人们自身认识偏差等,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呈现出双重性的特点。首先,价值目标确立过程呈现双重性。在经济价值目标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意识有了明显加强,但同时由于市场引导不够,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倾向;在政治价值目标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逐渐加强,特别是在争取和维护自己的选举和被选举权、政治话语权、社会地位表达权等方面具有明显诉求,但受组织归属不明确,政治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以及自身惰性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政治行为价值目标确立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彷徨、迷茫和无奈;在精神文化价值目标上,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他们的精神文化价值观既有积极向上、有高品位追求的一面,也有受传统腐朽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表现出的庸俗甚至堕落的一面,特别是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价值观还表现在其价值标准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不同。一是在不同时间有不同标准,在面对长远目标理性选择时,他们往往有规划性和系统性,而在具体行为选择上却又表现出盲目性和及时行乐的倾向。二是在不同空间有不同标准,如在公共场合他们往往是公共道德和国家利益的拥护者,而私下里其言论和行为却表现出道德失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倾向。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和践行度低,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现实生存和发展状况差。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他们具有更丰富的受教育经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权利意识更突出,在融入城市的期望上也显得更为强烈。但是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诸如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对身份和地位的迷茫,使得他们容易出现心理盲区和误区,在行为中反映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的认同与践行。因此,必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特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关照其生活,了解其诉求,脱离了生活和诉求的经院式说教注定是空谈,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1.以“重要他人”作为主要教育者
教育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选择合适的教育者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前提。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不再单一地受生存需要的支配,其对物质的关注被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所代替。他们渐渐缺少父辈的忍耐力,尤其在发展受阻、尊重缺失、权利受侵时,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因此,教育者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避免产生距离感,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近距离群体中的“重要他人”发展而来。“重要他人”就是指在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通常包括父母、子女、同事、同辈群体、单位领导等。这个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十分熟悉,容易把握教育的切入点和教育的最佳时机,且教育内容也易被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和接受。当然,在开发“重要他人”这一教育人力资源时,还要注意专兼结合,锻炼好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选拔和培训工作。
2.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必须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就应该侧重于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学习和婚恋等方面,并以各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和主线。只有了解其所思所想,解决其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才能让其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里,并最终外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也只有这样,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确定教育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由于信息的共享性而逐渐丧失了信息的优势地位。作为青年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热情且充满活力,他们关注身边的一切事物,渴望被重视、理解和尊重,渴望有平等的话语权。因此,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平等交流为理念,着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构筑教育“共生效应”。比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所以在运用理论灌输法时,不倡导用抽象的理论去征服受众,而应更多地用客观事实、典型案例以及群众的切身感受来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只关注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所以在运用榜样示范法时,要充分利用他们自己身边具有榜样、典型意义的人或事来示范引导、警示警诫;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所以在运用实践锻炼法时,不妨组织一些文体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逐渐相一致。此外,自我教育法和咨询辅导法在具体的教育中也值得采用。
4.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选择教育载体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是能够承载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并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影响的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必须既能承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重任,又能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譬如,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的微博和娱乐游戏两种载体或许能承受这种重任。微博是一种即时性、便捷性均很强的载体,由于其话语权下放,深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喜欢,但在其运用中必须加强引导和监管,使之正向效用最大化。娱乐游戏载体,则旨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