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蔡志奇
蔡志奇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微博的含义、特点及大学生使用现状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从2006年3月由博客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推出微博(Twitter),到2007年中国开始出现模仿Twitter的饭否、嘀咕等中国式的微博网站,再到2009年8月开始新浪等大型网站推出微博,时至今日,微博正在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和效力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引发一起传播革命[1]。
与传统的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等比较,微博几乎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微博信息传播方便快捷、草根性强。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2],用户发表信息极为便捷,而且它的粉丝随时都可以转发,它的传播模式是1-N-N的模式,理论上讲,传播范围可以是无限的。其次,微博的即时互动性很强。微博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它同时具有“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转载、复制等形式实现瞬间的海量复制;第三是微博的原创性,可以演绎实时现场的魅力。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为3. 18亿人,网民当中学生人数比例最高,达到29.9%[4]。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78.6%表示已经开通微博,13.8%的表示近期有开通微博的打算,只有少数大学生对表示对微博不感兴趣。在使用频率方面,坚持每天关注和浏览微博的大学生占68.2%,2-3天才浏览一次的占19.8%,只有很少一部分(约4.3%)学生表示从来不会主动去关心各类微博的发布[5]。微博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巨大。
二、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
1.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博草根性、原创性、实时播报的特点,加上微博用户的多元性和分布广泛性,给校园网络的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挑战。实时上传信息的特点造成微博监控的滞后性,海量的信息导致难以核查信息的真实性。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是暴力的、色情的等内容的信息,乃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也夹杂其中,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动摇其价值观、人生观,削弱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导致产生出错综复杂、高度离散的意识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此外,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的设备登录,便捷程度很高,一些学生容易沉迷其中,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6][7][8]。
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尚未树立起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了微博,其中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开通微博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9]。也就是说,微博成了“学生经常去,老师很少去”的地方,教师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微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和习惯没有足够的了解,无法利用微博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甚至还有的老师不知微博为何物,于是微博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2.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微博是把双刃剑,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是有利于及时、有效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工作干部可以通过加关注、建立微博圈等方式轻而易举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微博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学生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往往“肆无忌惮”,总是说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微博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就好比在学生当中安装了“即时监控器”,与传统的通过学生谈话、学生干部主动反映情况等方式相比,不仅时效性强,而且极为方便,也更准确,对舆情监控也有重要意义。二是营造了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是“喋喋不休、叽叽喳喳”的意思,微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建立了一个漫不经心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10]。学生与教师以微博的方式进行沟通,摆脱了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约束,双方畅所欲言,营造出和谐对话的氛围,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三是搭建了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微博可以成为心理教育平台、班级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兴趣群组平台等等,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微博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化于微博内容之中,达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三、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一种新理念
微博以其独有的特征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的受众极为广泛,受众之间的横向联系极为强大。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瞬间聚合成一个巨大的群体,共同关注某一话题或事件,并且可以进行即时的意见和思想交流,这种方式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微博的出现使得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体愈发庞大[11],影响极为深刻,控制难度前所未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思政工作者必须树立利用微博进行思政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利用微博使其成为工作的新平台和新载体,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正确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2.整合一支新队伍
指的是“借助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队伍成员应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而言,广义的看,高校里几乎所有教职员工都是“队伍里的人”,但要求他们统统接纳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不太现实,应把队伍的“主力部队”打造好,包括党团工作组织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等。学生层面而言,主要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等。这支队伍除了应树立利用微博开展思政工作新理念外,还应对微博的特点、发展情况和应用技术等方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把自己先变成一个“微博控”才能利用好微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不知微博为何物”的思政工作干部,更应塑造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观”,并加强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学习。
3.构建一个新平台
高校应建立以微博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并且应该是立体式、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平台。立体式、多层次是指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各级团组织、各种学生组织、辅导员等都应开设自己的工作微博,官方微博与非官方微博并存;多功能是指微博应该涵盖管理功能、宣传功能、隐性教育功能等;交互式是指同一个人可能既是博主,又是其他微博的粉丝,或者同时是若干个微博的粉丝,微博成员身兼多重身份,存在横向联系。如果说新平台纵向看是一个“微博群”,那么由此可以横向衍生出许多“微博圈”,渐渐的把更多教职员工和学生发展成为“圈子里的人”,圈子越大,辐射面越广,工作开展起来才更顺利、效果才会更好。
4.建立一套新体制
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其中包括规章制度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方面,包括例如《微博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微博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等内容[12],工作体制方面,包括建立微博舆论监控、运行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应切实可行,工作机制应运行顺畅,重点做好微博舆论的建设工作,包括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过滤不良信息、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创建良好的微博网络环境,使其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必须是顺应潮流的、随着社会形势改变而改变的。微博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代发展并肩前进,高瞻远瞩,积极探索,注重实践,摸索出一套与微博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走出一条新路子,真正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 胡会娜,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J].新闻世界,2010,(8):266-267.
[2] 李宽宽.140字发言限制将平民与莎士比亚拉到同一水平线[N].南方都市报,2010-03-03.
[3][6] 田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陕西:西北大学,2011.
[4][9]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9[2011-10-20].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5][7][11] 周源源,等.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9):76-79.
[8]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6-79.
[10] 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11,28(1):82-84.
[12]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