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合作”路径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建设

2012-08-15杨修平

关键词:英语课程效能职业

杨修平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一、引言

为了贯彻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精神,落实同年7月底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并确定了我国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方案,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内容、层次与组合之间的区别。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独特的课程体系之中[1]。效能是指一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力,课程效能就是课程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2]。在我国高职教育“四个合作”的改革与发展路径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该如何实现和提升?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高职课程研究概况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职教育走过的近30个年头里,其相应的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特征、目标/课程观、内容、模式、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3][4],课程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实践主导下理论追溯”的研究范式、 “经验总结为主”的归纳研究法、“主题微观化与研究精细化”的研究趋势[3]。时至今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唤醒实践意识的改良运动、重棒导向职业能力和塑造职业竞争力。从课程目标和功能而言,每一次的改革都有力的推动了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5]。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高职示范校中推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正成为引领和推动本次整体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同时,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6]。

2.国外高职课程改革概况

国外高职教育正式始于二战后,研究成果丰富。高职课程变革的出发点是课程取向,具体可以归纳为在两个端点之间的运动:一点是普适性的课程,一点是专业性的课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及地区在两个端点之间所处的位置有所变化[5]。各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课程目标: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课程实施:从传统“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7]。为了保证改革的成功,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保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包括开发、审核、评价等系列环节)、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突出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结合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上述课程改革特征代表着世界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必将对我国各类高职课程的改革发挥良好的诱导效应和示范作用。

3.国内高职外语课程改革概况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高职外语教育的改革已经步入深化发展阶段,相应的课程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9]:在课程培养目标上,定位于高技能型外语专门人才,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属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坚持以外语教育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背景,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外语学习中,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培养职业岗位准入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核心能力嵌入教学内容;在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上,推动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评价机制上,多元化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具备相应能力的“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日渐形成。高职公共外语教学也必须顺应上述发展趋势,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

4.国内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历程

我国高职教育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0]。启动阶段 (1990-1993):制定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专科公共英语教学方面的第一个教学指导性文件—— 《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及培养英语实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面发展阶段(1993-1997):成立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材编审组”,协助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制定、修订、宣传、贯彻《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主持编写了第一套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实用英语》系列教材并陆续出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成立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质量检测工作研究组”,开展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检测工作。纵深发展阶段 (1997-):成立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用英语多媒体学习课件》的研制;制定了新课程要求,即《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启动并建成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试行并推行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5.国内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态势

目前,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已成为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课题。改革的重点应围绕进一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能真正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具体而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逐步向职场英语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其语言能力,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任务为载体的方式来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职场工作的职业能力[9]。这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三、实践建设方案探索

1.建设内容

本研究具体内容 (任务)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应包括为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四个合作”路径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的内涵研究。在系统政策、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的内涵,特别是课程服务效能和就业效能的内涵;二是“四个合作”路径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的制约因素剖析。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从教师、学生、管理等层面深入剖析课程服务效能和就业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三是“四个合作”路径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的建设方案探索。结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所处的实际环境、政策导向及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的拓展、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评估的革新等层面探索可行、有效的改革思路和跨越对策。

2.建设目标

本研究应在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下述研究目标。公开发表系列相关教研论文:对现有成果进行深化,完成系列研究论文,以丰富同行的同类研究成果;实现现有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升课程的服务效能和就业效能;尝试建立相关课程网站,给广大师生教学、学习、交流、研究提供网络平台;探索编写实用、有用、好用、管用的学生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及其实践运作模式。

3.建设路径

本研究需要立足于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高[2006]16号文件、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等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研究中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有效教学理论、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身边的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四个合作’路径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效能建设”这一主题,以理论文献研究、实证调查研究和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完成该课题设定的三大任务,实现预期的各项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从宏观而言,该研究反映了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即课程效能的提升和全方位整合,符合高职教育的宗旨,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有利于丰富高职课程理论和高职课程改革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新路子,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二,从微观而言,该研究体现了高职最新英语课程要求的精神 (详见本文第二部分的研究综述),即“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不仅有利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的发展和优化,强化课程的职业性,有效摆脱其目前的尴尬处境,而且有利于构建其在专业中的服务地位,强化课程效能,推动学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1]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7):42-45.

[2] 薛国凤.课程效能的影响因素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11.

[3] 黄秋明.高职课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14): 26-28.

[4] 郭炯,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50-55.

[5] 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高林,等.高职课改“三重门” [J].教育与职业,2008,(7):37-39.

[7] 王艳玲.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点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19-22.

[8] 薛颖,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6,(8):33-36.

[9][10]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效能职业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职业写作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爱的职业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