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道家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2012-08-15王美美
王美美
试论先秦道家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王美美
先秦道家学派道论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大门,在理论上必然要关注道本体论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选取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道体特征、宇宙生成论、道气论等方面对其本体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对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本体论个案的分析,从而整体把握先秦道家本体论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先秦道家;本体论;道;气;德
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它起源于对世界本体、万物本原的追问。西方学术界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在中国,最早系统而详细探究本体论的是先秦道家学派,他们通过新的方法建构起一个思路开阔、具有鲜明哲学思辨色彩的道的本体论体系。本体道论是整个道家思想体系的基础,道家学说由此展开。
一、老子本体论思想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论建树的奠基者即是老子[1]。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本体意义上的“道”主要指“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道虽然无形无声,但绝非空无所有,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实存,具有形而上的性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道无始无终,变动不居,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超越一切具体有形的存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老子》第十四章)“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体虚无却功用无穷,蕴藏无尽的创造力,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所生的总原理。具体来说老子的本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宇宙的生成论。老子认为道创生了宇宙万物,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万物都源于道,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第六章)道通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创生天地万物。“一”是混然一体的气体,由道而生;“二”是混沌气体分化成的阴阳之气;“三”是阴阳二气结合成的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感、激荡产生和气,进而生化出天地万物。
其次,道是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第三十四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这都说明万物因道而存在。本体之道在完成了创生万物的过程后,并没有消逝,而是内化于万物之中,即是“德”。 关于这点冯友兰讲得也很清楚,他说:从人和物这一方面说,这个东西是他们所得于道的,所以成为“德”[2]128。通过“德”这个载体,本体之道成了内在于万物之中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是万物得以生存的依据。陈鼓应也讲过:混一的道,在创生活动中内化于万物,成为万物的属性,这就是“德”[3]134。所以老子常说:“道生之,德蓄之。”(《老子》第五十一章)万物蓬勃成长,都是本体之道的潜在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最后是道气论,以气解道。老子在论述本体之道时,贯通道气,为宇宙本原的物质性提供依据。老子并未表明道是一种混沌气体,但是《老子》里多处描述,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气状特征。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老子》第十四章)这说明道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始无终,不别上下,无分明暗,浑然一体的气体。《淮南子》中描述宇宙发生程序时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分化,清轻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蒋锡昌也表明“一”是种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气体[4]278。这些都是对老子道气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二、庄子本体论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巨擘的庄子,其“道”的思想虽然对老子有所继承,但也有其独特进路。在研究分析庄子本体论时,按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把《庄子》内篇看作庄子亲笔。庄子之道侧重于论述高远飘逸、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及达到此境界的方法,因此,内篇中关于本体论的说明并不多见。庄子仅在《大宗师》篇中描述本体之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太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奠知其始,奠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大宗师》)由此可知,道是世界万物根源,生天生地,神鬼神帝。道无形无相但却是实在的,“有情有信”的,在作用上可取得验证。道是自本自源的,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体。道在时空上是无限存在的,它不可言传,不可看见,不可听闻,只能用心灵体悟它。而且,道不仅创生了万物还参与万物的流转变化,运作万物。庄子这段关于宇宙本体和万物之宗的道的描述,是对散见于《老子》各处的本体论思想的概括,是对老子本体论的沿袭。
三、文子本体论思想
《文子》作为一部道家典籍,过去由于其作者,以及它与《淮南子》的关系等原因,一直被看作伪书,其思想和学术地位也相应被忽略。直至1973年河北定县40 号汉墓出土了《文子》残简 227 枚,2 790 字[5],《文子》一书的价值才得以重新确立。文子在继承老子道的思想的同时杂糅先秦诸家思想,形成了在老子思想上有较大发挥的“道”的思想体系。正如丁原植所说:《文子》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推演发展,是在老子始源思想上的一种新的人文重建要求[6]。其道的思想体系,应看作是由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7]70。由于学术界目前对《文子》研究尚无定论,笔者将结合今本《文子》和简本《文子》来分析文子的本体论思想。
在今本《文子》中,文子继承老子的本体论思想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动力和创造力,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存。道无上下大小之界,无具体之状,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碍。”(《符言》)道无形无相,无知无虑,蓄积深厚,用施不穷。“夫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布施禀受而不益贫,恍兮惚兮不可为象兮,惚兮恍兮用不拙兮,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逐兮通兮不道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仰俯。”(《道原》)道性自然,无偏无私,以无为顺自然的方式生化万物。“水为道也,广不可极……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万物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任天下取与,享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道原》)
在宇宙生成上,文子认为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万物均出自于“道”。文子在书中详细描述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万物逆之者死,顺之者生。”(《九守》)道生化了宇宙万物,万物依靠道而存在,道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可见,在宇宙生成上老子、庄子、文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在道气关系上,老子本体论中道虽被描述成混然一体,无形无相,恍恍惚惚的状态似乎是一种“气”,但老子始终没有明确表达这一思想,只能让人隐约体悟“道”的气状。庄子把“气”用在描绘得道之人“真人”的举止容态上。文子则明确表示道是一种气体。“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道原》)这种气含阴吐阳,包含阴阳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相互作用创生出天地万物,即:“阴阳陶治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下德》)同时,阴气胜则变为阳,阳气胜则变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微明》)阴阳二气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使万物得以发展变化。气不仅是万物所产生的原始材料,还是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动力。文子把道气作了沟通,使道气合一,将宇宙的本原与构成本原的材料统一了起来。这样使宇宙本体与万物生化更合理地衔接在一起,是我国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重要转折。
在简本《文子》中,文子虽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但对本体道论及很少。“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之高始于足下,千万之群始于X强……夫道者,紩之无也,万事之根……万物侍之以生,侍之以成。”[7]70说明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道先弱后强,先短后长,人事活动也应守雌处弱,法天道。“平王曰:人法天道奈何?”[7]70提出人该如何效法天道。可见简本中对本体道的谈论主要是为人事活动提供依据,劝诫人们把天道用于人道中。
综上,先秦道家学派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本原。在宇宙的生成论上,先秦道家学派都认为是道创生了天地万物。只是老子与文子在论述“道”的物质性时进一步说明宇宙本体和天地万物的物质性,而庄子只谈论了道的物质实存性。在道气关系上,先秦道家学派均以气释道。只是庄子更侧重用气解说道的境界。在对本体之道描述方面,文子与老子相比,没有老子详尽多样,但比庄子饱满充盈。这与他们“道”的立意和目的有关。在老子那里“道”是人道的唯一规范和借鉴;庄子注重全身保性,追求心灵上的无始无终,自由长存;而在文子那里道已不是人道的唯一标准了。由此可知,道家的本体论还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对我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哲学的理性传统。
[1]王俊.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蒋锡昌.老子校诂[M].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J].文物,1981(8).
[6]丁原植.就竹简资料看《文子》与解《老》的继承[M]//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三联书店,1999.
[7]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B222
A
1673-1999(2012)09-0032-02
王美美(1984-),女,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讲师,从事先秦思想文化史研究。
2012-02-26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伏牛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关系研究”(2011B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