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本《文子》与黄老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

2016-03-14徐文武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子老道王道

徐文武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荆楚文化

简本《文子》与黄老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

徐文武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河北定州八角廊村出土的简本《文子》在黄老道家形成的过程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简本《文子》秉承老子的思想,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经世治国,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以道德治天下”的入世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气度,以及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的王道政治理念,对黄老道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老道家干世议政的入世精神,兼容百家的学术气度,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简本《文子》有着密切的关联。

简本《文子》;黄老道家;文子;老子

在黄老学的形成过程中,文子是从老子过渡到黄老道家中间的重要一环。据《汉书·艺文志》载,文子为老子嫡传弟子,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传承人。文子继承老子思想,对老子学说进行融会与整合,提出“以道德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使道家学说走上经世治国的道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学术方法上对黄老道家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子的思想载于《文子》一书中。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文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传世的今本《文子》,一个是出土的简本《文子》。今本《文子》是经过文子后学进行过反复增益和篡改的版本,其中保留了一部分文子的原真思想,但也有大量后学添加进去的内容。1973年,在河北定州八角廊村出土的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现了部分《文子》的竹简,这就是简本《文子》。经过整理后可以确认,简本《文子》中有87枚简与今本《文子》中的《道德》篇相合,但二者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出入;另有少量文字与今本《文子》中的《道原》《精诚》《微明》《自然》等篇内容相似。简本《文子》采用问答体,记载了文子与楚平王的对话,文字简洁,文风朴实,逻辑性强。笔者在《〈文子〉在楚国成书的新线索》一文中曾指出,从简本《文子》的内容来看,平王和文子的对话有历史的针对性,其中所述的社会政治状况与春秋晚期楚国的情况完全吻合,显然是针对楚灵王与楚平王执政时期楚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议政”性对话。[1]因此,简本《文子》应是出自于楚国史官之手,是楚平王与文子对话的实录,其成书年代应在春秋晚期,最晚也是在战国初期。

简本《文子》出土时有诸多残破,能够释读出来的文字只是部分内容,但相比今本《文子》而言,更能反映出文子的真实思想,因此根据简本《文子》研究文子思想更为可靠。从简本《文子》的残章断句中,我们发现文子作为老子的受业弟子,在对老子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又对其学说进行融会和整

合,无论是在思想上和学术方法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对黄老道家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简本《文子》秉承老子的入世精神,倡导“以道德治天下”,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经世治国,为黄老道家核心政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里是说,诸子百家立学的目的都是“务为治者”,即是致力于经世致用,为治理天下服务的,所不同的是,各家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淮南子·氾论训》的总结更为精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司马谈所说的“道德”是指道家。他认为,道家与儒、墨、法诸家一样,是为服务于现实政治而产生的。因为道家后来分化出了隐逸一派,特别是庄子一派,强烈主张出世,人们习惯又将“老庄”连称,由此老子也被归于“隐君子”之列了。其实,在《老子》一书中,我们看到,老子说过“以道佐人主”,也说过“以无事取天下”,还说过“以正治国”、“爱民治国”,这些都表明老子并非一名“隐君子”,而是关心时政、心怀天下国家的士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评价道家时说:“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深刻地揭示出了道家入世治世的学术本质。

从简本《文子》所记楚平王与文子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文子正是一位“以道佐人主”的贤臣形象。简本《文子》第2255简记楚平王对文子说:“子以道德治天下”,这说明文子不仅承继了老子的道德学说,而且秉承了老子的入世精神,以“治天下”为己任,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经世治国。在简本《文子》中,楚平王向文子讨教的内容是如何“为正(政)”,如何“治天下”,而文子对楚平王所讲的也是“帝王之道”、“帝王之功”、“以道立天下”等等,都是围绕着王道的构建而展开的。丁原植说:“就哲学的问题来解析,‘王道’实际上包括了‘以王行道’‘王者之道’与‘以道而王’三个重要的层面。”[2](p192)简本《文子》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丁原植在《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一文中以“‘王道’人文建构的作用”为题已有很好的阐述,此不赘述。

文子怀抱积极的入世精神辅佐楚平王,使道家学说发挥经世治国的政治作用,他所倡导的“以道德治天下”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黄老道家学者,如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些黄老学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任职而论国事”,[3](p24)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介入到政治之中去。楚国虽然没有出现像齐国稷下学宫一样的机构让黄老道家学者参政议政,但从留传下来的楚国黄老道家著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楚国的黄老道家学者正是怀抱积极的入世心态,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社会政治的实践之中,如《黄帝帛书·经法·论》所言:“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施于四极之中,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察逆顺以观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来黄老道家整个的一套理论,法天道也好,执刑德也好,审形名也好,全都是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工具,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君王的“帝王之道”。

二、简本《文子》已显示出以道为本、兼容别家的学术倾向,为打破各家学说壁垒而开风气之先,为后来黄老道家形成兼容百家的学术套路铺平了道路

简本《文子》的学说基础是老子的道家之学,这一点从有限的残存文字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如简2246云:“文子曰:‘一者,万物之始也。’”虽然上下文残缺,但独立地看这一支简,表意还是十分清楚的,其中所说的“一”即道,道是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原,这是老子哲学中本体论最核心的观点。相同的观点在其他残简中也反映出来,如简1181记:“……元也,百事之根……”,简0792记:“……生,侍之而成,侍……”,这两支简文字残缺,表意不清,但其中相关文字在今本《文子》中可找到踪迹。今本《文子·道德》篇云:“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据此,可将残简1181中的文字补正为:“[夫道者,德之]元也,百事之根。”残简0792可补正为:“[万物待之而]生,侍之而成,侍[之而宁]”。这两支简的意思是:道为万物的根本,万物因道而生成,与简2246所说的“一者,万物之始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由此可见,简本《文子》的哲学本体论是继承老子而来的,这也说明简本《文子》的哲学基础是老子的道家思想。

简本《文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是以道为本,是“以道德治天下”,但它并不排斥儒家的思想学说。简本《文子》援儒入道,使二者有机结合,体现出儒、道结合的学术倾向。在文子与楚平王的对话中,反复提到在治国中如何运用忠、仁、义、礼,也一再强调忠、仁、义、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提到“忠”字的有两处,一处是简0571云:“……矣,故王道成。闻忠而陈其所□言”;一处是简1180云:“……中,是胃(谓)上章下塞,忠臣死伤,万民……”,前一简谈的是忠直之言,后一简谈的是忠信之臣,可见文子将“忠”视为臣下之德。在简本《文子》中,平王与文子对如何发挥仁、义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平王问文子:“用仁如何?”又问文子:“用义如何?”文子均一一进行了解答。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在道家学者文子的思想中,儒家学说也占有一定地位。

不仅如此,简本《文子》还试图将道家“以道德治天下”的政治理念与儒家的仁、义、礼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治国理论框架。简本《文子》简2259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也。此四……”,简0591云:“……节谓之无礼。毋德者则下怨,无……”,简0895、0960云:“……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这4支简破损严重,文字残缺不全。不过,其文意可以从今本《文子·道德》篇中对应的文字得到补足。今本《文子·道德》篇云:“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通过对照不难发现,残断的4支竹简上的文字,在今本《文子·道德》篇中有较完整的对应文字,完全可以参照今本《文子》中对应的文字去解读简本《文子》中残缺的部分。4支残断的竹简告诉我们,文子将德、仁、义、礼并列为治国的“四经”,并指出“四经不立,谓之无道”,强调德、仁、义、礼是通向国家大治的必由之途。这是文子思想中儒、道结合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简本《文子》在对待儒、道二者的关系上,始终把道家放在首位,主次分别是非常明晰的。在治国“四经”中,德居首位,显然强调的是以道德统领仁、义、礼。据统计,在简本《文子》出现的核心范畴中,“道”出现68次,“德”出现36次,“义”出现20次,“仁”出现12次,“礼”出现3次,“道”“德”二字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仁、义、礼,这说明道德是第一位的,仁、义、礼居其次。简本《文子》简0575云:“……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治矣”。该简在今本《文子》中对应的文字是:“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对照可知,今本《文子》将简本《文子》中的“治”改为“无淫乱之世”,是对“治”的解释,其余全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本《文子》强调先有道德,后有仁义,道德居于仁义的上位,体现的是以道为本,以儒为辅的思想倾向。

简本《文子》中除了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兼容儒家的学术倾向外,还提出“循道宽缓”的政治主张,体现出道法结合的学术走向。简0582云:“……□为下则守节,循道宽缓,穷……”该简在今本《文子·道德》篇对应的文字是:“为下则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两相对照可见,今本《文子》中已将“循道宽缓”替换为“达不肆意”4字。魏启鹏在《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一文中说:“竹简本《文子》其《道德》篇述为政之道,有“循道宽缓”四字,乃今本所无,此四字画龙点睛,揭示了文子道法思想的特点,也‘昭如有光’启发了笔者。”[4](p164)“循道”即遵循道的法则,“宽缓”应为“法宽刑缓”之意。“法宽刑缓”一词见于今本《文子·精诚》:“养民以公,威厉不诫,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执政者对百姓执法要公正,法令简省而不烦琐,用刑宽缓而无重罚。战国时期,主张严刑峻法的韩非子就曾反对实行“宽缓之政”,他说:“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韩非子·五蠹》)这里所说的“宽缓之政”也指的是“法宽刑缓”。由此可见,将简本《文子》所说的“宽缓”理解为“法宽刑缓”是没有问题的。魏启鹏指出“循道宽缓”体现了简本《文子》具有道法结合的思想特点,是言之有据的。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援道入法,道法结合。《黄帝帛书》提出“道生法”,[5](p2)将道视为法的终极依据。正因为如此,早有学者提出将黄老道家称为道家的“道法派”。现在看来,黄老道家道法结合的思想如果要向上追溯源头的话,可上溯到简本《文子》提出的“循道宽缓”的主张。

综合上述,简本《文子》以道为本,兼容儒、法之学,对后世黄老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形成包容兼蓄的学术特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简本《文子》以老子学说为蓝本构建起一套王道政治的理论,成为黄老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简本《文子》虽属残章断简,但从残存的文字中,还是能看到其中蕴藏着一套王道政治理论。这套王道理论的主要内容,除了上文已论及的“以道德治天下”、以德、仁、义、礼“四经”治天下和“循道宽缓”的治国理念外,还有为君主提出的“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等行为准则。

简本《文子》的王道政治理论,基本上是以老子的学说为蓝本构建起来的。我们所看到的《老子》一书,其实是老子的一些思想碎片的记录,其中涉及到一些治国的理论与方法,都是以简单的文字呈现出来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今天在一些教科书上所写的老子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后人将老子的思想碎片连缀起来进行研究的结果,是否都符合老子思想的本义,是值得怀疑的。简本《文子》与《老子》的文体不一样,它是以平王与文子一问一答的问答记录下来的,行文的逻辑性较强,对观点的阐述既有针对性也有完整性,因而能更好地从中了解问者所关注的问题和答者在对答中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

透过简本《文子》中文子与楚平王的对话,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文子以老子授业弟子的身份提出的一系列王道政治主张,总体上是以老子思想为蓝本构建起来的。简本《文子》引文子言曰:“道者,先圣人之传也。”这里所说的“先圣人”应该就是指老子,这与文子师承老子的文献记载也是相吻合的。在简本《文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子对老子思想的师承与整合。“执一无为”是简本《文子》中王道政治的重要思想,从文子对“执一无为”的阐释,可以透视文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执一”与“抱一”同义,《老子》第二十二章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此句在帛书《老子》甲、乙本中“抱”写作“执”。“无为”在《老子》中频繁出现,如《老子》第三章云:“为无为,则无不治。”通观《老子》全书,并没有一处将“执一”和“无为”放在一起进行阐述的,而在简本《文子》中,文子在答平王问时,对如何做到“执一”,如何做到“无为”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简0593记:“……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简0775记:“‘……下正。’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简0908记:“……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这3支简文字多有残缺,难以卒读,但是将3支简合在一起,参照今本《文子·道德》篇对应的文字:“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其文字基本可以得到还原。简本《文子》还原后为:“‘……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也,守静故能为天下正]。’”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子的政治思路了。文子要求君王“执一无为”,而“执一”“无为”的具体做法就是“见小”“守静”,君王只有“见小”“守静”才能成其大功,才能使天下大治。文子所说的“见小”“守静”也来源于《老子》。“见小”见于《老子》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是指能通幽洞微,能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大道;“守静”见于《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守静是指人的心境保持空明宁静的状态。简本《文子》将《老子》中“抱一”“无为”“见小”“守静”等零碎的思想连缀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其成为指导君主行为的法则,成为其王道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简本《文子》还要求君王“法于天道”。“人法天”的思想也来源于《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天地是人类的普遍行为法则。在简本《文子》中,这一普遍的行为法则成为了君主的行为法则。简0871云:“……圣人法于天道,民(卑)者以自下……”,简0912云:“……卑、退、敛(俭)、损,所以法天也。平王曰:……”,这两支简在今本《文子·道德》篇中有对应的文字:“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俭者所以自小也,损者所以自少也,卑则尊,退则先,俭则广,损则大,此天道所成也。”可以据此将上述简本《文子》加以补正,即是:“圣人法于天道,民(卑)者以自下,[退者以自后也,俭者以自小也,损者以自少也,]卑、退、敛(俭)、损,所以法天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本《文子》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君主“法于天道”,而是将“法天”的法则具体化,要求君主像天道那样,做到“卑、

退、敛(俭)、损”,即做到谦卑、退让、节俭、亏损,从而达到先卑后尊、先退后先、先俭后奢,先亏后盈的政治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并对老子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扩充,使其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简本《文子》以老子学说为蓝本提出的一系列王道政治理念,如以道德治天下、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等等,后来都成为黄老道家王道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内容。黄老道家强调执政者要以道(“一”)为总的指导思想,并将以道治天下的执政者称之为“执道者”。在黄老道家的文献中,简本《文子》中的“执一”也多次出现,如《黄帝帛书·顺道》曰:“执一毋求”,又如《鹖冠子·王鈇》曰:“天子执一以居中央”。同样,简本《文子》“法于天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成为黄老道家的学术特色之一。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黄老道家形成的过程中,简本《文子》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简本《文子》中体现出来的“以道德治天下”的入世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气度,以及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的王道政治理念,对黄老道家的影响尤甚。黄老道家干世议政的入世精神,兼容百家的学术气度,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简本《文子》的烙印。

[1]徐文武.《文子》在楚国成书的新线索.江汉论坛[J],2005,(3).

[2]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桓宽.盐铁论·论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 唐伟

K203

A

1003-8477(2016)11-0188-05

徐文武(1964—),男,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国黄老学研究”(13BZX040)。

猜你喜欢

文子老道王道
库存苹果形势严峻 注重品质才是王道
荀子的“王道”观念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
“黑风洞”冒险风波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五回孙老道创新“辟瘟散”闻香药击败东洋丹
王丰摄影——惜别老道外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文子
延续孔老道脉 光大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