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2-10-14赵伟峰
赵伟峰
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赵伟峰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必将成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旅游资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皖江城市带的一项重要产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并因其联动性、国际性、友好性、服务贸易性等独特优势和魅力,完全有条件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重点领域,旅游业也因此将成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目前,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示范区的设立将为该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皖江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区域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性障碍。因此,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够全面把握皖江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一)突出的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1]。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在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发挥着引擎和强力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地处我国人口分布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有着较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此外,皖江六市毗邻长江,可以借助长江黄金航运优势拓展旅游业。相比而言,皖江城市带各市的地理区位条件优于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皖江城市带所属范围内,其旅游资源分属8大主类,25个亚类,81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拥有率为100%;亚类比全国少6个,拥有率为80.65%;基本类型比全国总数少74个,拥有率为52.26%。(见表1)
表1 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类型与丰度
(三)独特的资源特点
1.资源特质突出
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特质突出,与皖北、皖南地区形成了互补之势。如:芜湖和马鞍山的城市观光旅游、马鞍山的工业旅游、池州的生态旅游、巢湖的历史遗址等。同时,其资源的文化主题性亦非常鲜明、突出,如池州的佛教文化、安庆的黄梅戏文化、芜湖的时尚文化和汽车文化、铜陵的铜文化、马鞍山的钢铁文化、滁州的花鼓文化等,这样鲜明的文化主题资源,容易构建主题消费产品体系,对接市场需求[2]。
2.长江黄金游道的轴心构成
皖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构成,具有枢纽作用,是连接长三角和川渝鄂赣的重要节点,皖江城市带中的铜陵、芜湖、马鞍山等是历史上长江的重要码头,有着深厚的码头文化。而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主体是城市,特色资源主题突出,和长江上下游城市之间、皖南皖北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是长江黄金游道的重要组成。
3.城市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得城市最有条件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城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发展旅游又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注入动力和活力。同皖南、大合肥、皖北相比,城市和旅游之间的融合度高是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皖江城市带的显著亮点就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城市是主体,城市旅游是皖江旅游最大的优势,也是皖江发展旅游的主要载体和依托,离开了城市,皖江的旅游难以支撑起来。
4.现代时尚感强
皖江城市带的旅游资源现代时尚感强,如马鞍山的沐浴、巢湖的温泉、铜陵的天井湖铜官府等产品,都是时尚的休闲旅游产品。而传统的文化资源,如安庆的黄梅戏、凤阳的花鼓等,也经过了创新发展,在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主题娱乐消费产品,对应了现代人的需求。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市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经济拉动、城市形象塑造和增进就业的作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了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五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旅游都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总量上看,池州市、安庆市的国内旅游经济规模较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在入境旅游发展方面,池州是皖江城市带入境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省仅次于黄山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旅游外汇收入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10年,皖江城市带五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8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达2.15亿美元。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但一体化程度低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各地方政府对旅游都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除了各地出台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之外,还有关于乡村旅游、旅游投资、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国际化、旅游业奖励办法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也包括一些旅游促销的奖励办法等,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旅游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和措施,仍局限于各地的行政区划分,没有突破地域的局限,没有形成整合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皖江城市带最大的一体化优势是长江黄金游线,这条游线不仅连接起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而且连接起皖江城市带和长江沿线的上下游城市,可以利用长江游船码头的建设,成为长江黄金游线的中间枢纽,促进长江沿线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但目前长江黄金游线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2.资源特色,但产品开发层次低
未来的旅游竞争,是特色产品、精品产品的竞争,包括旅游特色服务。目前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已经形成了一些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主的观光旅游,也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项目,但这些项目还比较少,没有形成气候,也没有和皖江特色资源、主题资源相匹配。例如诗词文化、戏曲文化、汽车文化、钢铁文化、铜文化等,都只是在一些初级的产品层面,没有形成深度体验、专项旅游产品,度假产品更是极度缺乏。皖江城市的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产品体系仍有待提升,尤其是有皖江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体系要加快建设[3]。
3.快速发展,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皖江城市带的旅游发展非常迅速,近五年都呈现了稳步快速增长的势头,在省内的旅游地位也有所提高,对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区域内部看,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各市的优势也各不相同,区域内的旅游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现象。整个区域内,仍然是安庆和池州依托传统的天柱山和九华山的观光旅游,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其他各市则相对落后。尤其是马鞍山,还没有很好的发挥毗邻南京的优势。
4.创新发展,但产业要素不完善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皖江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一些旅游业态的创新,如:铜陵的天井湖铜官府、芜湖的方特主题公园和陆和村等,但从总体上看,区域范围内还缺少大型有影响力的娱乐产品、购物产品;在产业链上,旅游和工业(铜陵、马鞍山、芜湖等)、旅游和文化(诗词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的结合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旅游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短缺;在旅游交通上,大交通基本通畅,但小交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最后一公里”工程还亟待解决;旅游的交通标识体系、旅游解说系统等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仍有待完善。
三、促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协调,联动发展
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各城市之间的资源主题性突出,可以形成互补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按照一个大旅游区的概念来进行目的地建设。但目前主题旅游产品和消费还比较弱,还没有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只有加强区域内的联动,形成一个大旅游目的地,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根据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远期还应该加大和皖南、大合肥、长三角区域之间的联动。为此,政府应出台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权威管理和运作规程,如:为确保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皖江联合发展协调委员会”,统一负责“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联合发展”各项事务。同时,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总体规划,结合皖江旅游发展的实际,对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方案等进行科学的论证,编制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加强监管,实现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的协调和整体发展。
(二)扩大市场,拉动需求
皖江城市带作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区,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皖江各城市应利用这种优势,将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需求也顺势吸引过来,不仅重视其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应重视发展潜力巨大的商务旅游市场和会议市场。同时,也不能忽视境外和皖江各城市本身的旅游需求,韩国、日本、港澳台是皖江城市带主要的入境客源地。近年来,随着海外市场拓展力度的加大,欧美游客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文化性旅游产品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省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旅游需求日益旺盛的本地居民,也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其进行旅游消费。因此,皖江各市可以采取市场营销整合、协作开展旅游宣传与促销、构建统一的对外宣传平台、建立旅游营销联盟、成立专门的皖江旅游网站等有效措施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市场。
(三)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促进新型业态建设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皖江地区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高层次、高质量需求,亟需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来实现。皖江城市带的旅游发展,现已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旅游业态,包括主题酒店、主题餐饮、主题公园等,而且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未来应该结合城市的主题特色,加大主题化的新型业态产品建设,如:芜湖和马鞍山可依托皖江城市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以古城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新乡村文化、主题公园集聚区为主题,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时尚休闲旅游区,以对接长三角等重要客源市场。
(四)产品复合化发展,打造精品线路
皖江城市带旅游区有很好的观光旅游产品,如九华山、天柱山等,但更多的是文化性的资源,包括现代的汽车、钢铁等文化,因此市场也需要随之转型,对应客源地的休闲度假需求,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挖掘资源特色,构建以生态环境为基,以特色文化为背景和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复合型产品体系[4]。皖江城市带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一定要全面把握区域优势、亮点和特色,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发挥聚集效应,提高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特别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针对地域特色,提炼或设计出个性化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的推出,要凸显主题,彰显特色,着力包装一批能推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进而提高皖江旅游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产业乃至皖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柏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J].唐山学院学报,2010(9).
[2]马怀礼,等.浅析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1(23).
[3]唐睿.浅析皖江地区的旅游开发[J].新闻世界,2010(8).
[4]张启全,等.“东向发展”中的安徽旅游开发与整合营销[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F592.7
A
1673-1999(2012)09-0089-03
赵伟峰(1971-),男,安徽濉溪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2012-02-23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皖江城市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联合发展战略研究”(2011sk320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