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为官之道的当代启示
2012-08-15张齐东
张齐东
杨震为官之道的当代启示
张齐东
杨震是东汉名儒,“畏四知而辞金”的故事塑造了他清官廉吏形象。杨震得以名垂青史、万民称颂,是因为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还有他冒死进谏、为民办事的兢兢业业,为古今官吏树立了一面廉政、勤政的光辉旗帜。杨震的为官之道对促进当今干部廉政与勤政并重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廉政是为官的基本准则;二是勤政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三是为官要实现廉政、勤政的有机统一。
杨震;廉政;勤政;启示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是东汉中期关西名儒重臣。他从小好学,博览群经,被士人誉为 “关西孔子”。 杨震在官场上可谓大器晚成,从教20余年后,50岁时由汉朝大将军邓骘举荐入仕,历任荆州刺史、东菜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因奸臣陷害而遭贬谪回乡,最后服毒自杀。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封建时代,一代忠良终究是无法摆脱遭排斥、迫害的悲惨命运。
一、杨震的为官之道:行廉、勤谏
杨震为官20年,形成了清正廉洁、正直无私、疾恶如仇、敢于直谏、为民办事的为官之道,真正做到了廉洁为官、勤于政事,即廉政和勤政。
(一)廉洁为官
一说起这位东汉名儒,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畏四知而辞金”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他赴任东莱太守途中。他的学生也即当时的县令王密趁着风高月黑,以“暮夜无知者”力劝杨震收下10斤金子,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断然拒绝,尽显一身正气。杨震的廉洁还表现在他的铁面无私上。在任涿郡太守期间,他的旧友、白族,都企图从他身上套取好处,有的要他推荐工作,有的要他解决困难,有的要他减轻罪行,杨震向他们耐心表白:自己受皇上信任,做事要讲原则,办事要讲公道,故一一婉言相拒。此外,杨震坚决不为子孙后代置产业,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一生忠君爱国,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了“性公廉,不受私谒”,是为官者千秋万代学习的楷模。
(二)勤于政事
杨震为官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做到了“知其责,居其位,谋其政”。杨震在任太守期间,帮助农民解决困难,造桥修路,抗灾救困,公正判案,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民众感谢他,称他为“杨青天”,他向民众说:“为民办事,民安官乐”。入朝廷任职后,杨震耳闻目睹安帝昏庸无能、朝廷混乱,他日夜不安,冒死上谏,一定要唤醒皇上。杨震向安帝上谏,先后达10余次之多,表达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可安帝置若罔闻。《后汉书·杨震传》就详细记载了他的多次奏疏,那真是披肝沥胆,直言无忌,比后世有名的谏臣魏征、海瑞毫也毫不逊色。也正是由于杨震勤于政事,触动了朝廷奸臣樊丰、周广、谢恽、刘环等人的利益,才招来迫害之祸。
二、杨震为官之道的教益与启示:廉政与勤政并重
杨震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名扬千古,尤其是他“四知”的风范历代传诵,成为人们广为推崇的清廉典范。杨震却金行廉的事迹告诫官员、干部要以廉为荣,廉洁奉公。然而,当今我们所需要的官员、干部不仅要廉政,还要勤政。为政不廉,则为民所恶;为政不勤,则为民所唾。因此,为官者必须要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做到廉政与勤政并重施行,切实为国家、社会、人民谋福祉。
(一)廉政是为官的基本准则
廉洁是立身之本,廉政是为官之基,这是古往今来为官的基本准则。我国古代不少为官者将“廉”置于突出的位置,曾有人提出“以廉为本”的思想,强调官吏在为官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廉洁之德为本,现在看来虽有所偏颇,但古人对廉洁的重视可见一斑。古人对廉洁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宋人吕本中撰写的《官箴》就将:“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作为开篇之语,其中清廉居于其首。清代人张贤聪“民不畏我严,畏我廉,廉生威;民不服我能,服我公,公生明”,讲的是廉洁从政的基本道理。古代清官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廉洁修身、奉公守法,除了杨震“畏四知而辞金”的惊世之举外,还有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德为宝”、包拯铁面无私、海瑞罢官保洁等传奇故事,为世人称颂,载之史册,传之民间。
古代的官吏对清廉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生动的实践,现在的干部更应该将廉政作为自己的为官准则,以廉修身。所谓廉政,即政治上的廉洁清明,就是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要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廉洁是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是为官的最起码要求;而廉政则是为官的最基本准则,不“廉”的官员即使在“政”上有多大的作为,也只是为自己谋私利,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只是“无所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政不“廉”者,作风越“勤”,隐患越多;能力越“善”,贻害越大。2009年落马的湖北省黄冈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长操尚银庭审时就企图以一句“我不廉政但勤政”作开脱,这句话很具有迷惑性,有必要戳穿其画皮。不廉政与勤政有什么关系?显然不是一回事。毫无疑问,操尚银立过一等功,当过“全国劳模”,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这一切荣誉和政绩都是他勤政的明证。在他看来,勤政能抵消他的一部分不廉政。这样的想法太可笑了,难道勤政能成为炫耀的资本吗?勤政能成为法外开恩的条件吗?显然不能。
纵观不少腐败官员的堕落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这些腐败官员都很勤政,在位时都做过不少利国利民之事,但最后都因为不廉而落马。这深刻地昭示官员干部:为官者必须以廉为基,否则,你头上所环绕的一切光环都会因你的腐败而变得黯然失色。
(二)勤政是为官的基本要求
勤于政事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所谓“勤政”就是要恪尽职守,想人民之所想,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为国家和人民办实事,并取得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效果。回到义不受金的杨震,设想他只是一个在官德上两袖清风,而在政绩上无所作为的官员,那他还会名垂青史吗?显然不会。为政不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为民办事,即使清廉,群众也是不会满意的。时下的一些官员,要说廉政,的确也做到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但说到勤政,却实绩平平,无所作为。这样的官员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廉而不想为型。这种官员有一定的业务本领,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工作常年无起色;二是廉而无能型。这种官员通过非正常途径入职,但本身组织领导能力差,政策水平低,业务素质不强,解决复杂矛盾能力弱。对于为官者而言,廉而不勤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腐败。如果为官者廉而不勤就必定会影响社会的公正,危及人民的切身利益,给党和国家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勤政建设,倡导既“勤”又“廉”的从政精神,来回报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以及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发展。
我们提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一个地方当官,应当踏踏实实扑下身去好好大干一场,真正尽到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清朝有一则寓言,大意是:“一个清官死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大肆吹嘘自己如何清廉。阎王爷听后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一个木偶,岂不更胜于你?当官的争辩道,我虽无功,但总也无过吧!阎王爷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皇亲专权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治理河患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负民,无功就是过!”[1]这则寓言故事实在是发人深省。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办事,在其职、履其责,不辜负人民群众的厚望。总之,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绝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
(三)为官要实现廉政、勤政的有机统一
勤政和廉政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廉为基本准则,廉政是为政的起码要求;廉是勤之源,勤为廉之行,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如果一位领导干部“廉”字上出现了问题,那么他的“勤”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人民的噩梦;昏庸无能的领导干部再廉洁,他也只能是误国误民,为人民所唾。我们既要廉政,更要勤政,从政者才能秉安身立命之本,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向来都很重视廉政和勤政建设。2008年,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号召全党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坚决地惩治腐败,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2]当前,反腐倡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勤而不廉,廉而不勤,不勤不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勤和廉。 “勤”而不“廉”,实为勤“私”而非勤“政”,为法纪所不容;但虽“廉”不“勤”,有“位”不为,饱食终日,浪费了国家资源和纳税人钱财,实质上也是一种腐败,是一种不作为的腐败。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总之,要做到廉政与勤政的有效统一,正如《尚书·说命中》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制度。
三、结语
长久以来,杨震一直以清廉而名扬千古,但他为民办事、冒死进谏的勤政作风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概而言之,杨震居官期间劳心老力,忧国忧民,做到了廉与勤的有机统一,这才是他完整的精神精髓所在。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对全党提出的有关反腐倡廉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的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相结合,是当前党风、政风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深入挖掘、阐释杨震清正廉明的高尚官德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作风,可以为这一课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可推进对杨震思想的深度研究。
[1]余心声.论既要廉政又要勤政[J].当代贵州,2006(1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 cn/jrzg/2008-01/16/content_859953.htm.
D648.1
A
1673-1999(2012)01-0034-02
张齐东(1986-),男,河南周口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