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科院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性别差异研究
2012-10-14易丹
易丹
广西工科院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性别差异研究
易丹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广西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行了性别差异调查。调查发现,女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的普通话水平。形成这种性别差异的根源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广西工科院校;普通话水平;性别差异;根源分析
一、调查研究方案
本调查研究主要以广西工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从该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直接调取数据,包括考生的性别、专业、年级、方言、籍贯、普通话测试等级等信息。第二部分,采取调查问卷为主,集体座谈和电话采访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依据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来设计,重点考察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情况。问卷的发放采取有组织调查和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调查对象文理科专业都兼顾,同时又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在院系和专业的选择上采取有组织的调查方式,指定一些院系和专业;在具体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则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力争确保数据的客观原始。
二、基于性别因素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调研
(一)调研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广西工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男生和女生在普通话测试中获得的普通话等级情况。二是不同专业(主要指文科和理工科之间)男生和女生在普通话测试中获得的普通话等级情况。三是不同母语(主要是指方言)的男生和女生在普通话测试中获得的普通话等级情况。
(二)调研结论与分析
1.性别与普通话等级
广西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含理、管、文、经、法、教育等学科的工科院校。截至2011年5月,在校大学生人数14 994人,其中男生10 405人,女生4 589人,男女生比例为2.27:1。据调查,该校近年来的男女生比例一直持续在2:1到3:1之间。我们从该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提供的普通话测试数据中随机调取了4期测试数据,每期随机选取500人,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比较男女生的普通话测试过级情况(表1)。
表1 性别差异与普通话等级的情况比较
从表1看出,女生获得的普通话等级比男生获得的普通话等级要高,女生的普通话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这两个区间,而男生的普通话等级主要集中在二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这两个区间。相较而言,女生的普通话比男生的普通话要更加标准和规范,更接近标准的普通话。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男女生的比例相差较大,男生人数通常都是女生人数的两倍以上,而男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获得的普通话等级普遍偏低,这就造成工科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普遍偏低,普通话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2.专业、性别与普通话等级
笔者分别从文科系和理工科系中选取了学生数较多的几个系,对男生和女生的普通话过级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比较的数据从普通话测试数据中随机选取,各系选取学生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
表2 专业、性别差异与普通话等级情况比较
将文科三个系和理工科三个系汇总统计,计算出百分比,得出专业、性别差异与普通话等级情况的比例分布(表3)。
表3 专业、性别差异与普通话等级情况的比例分布
从表3看出,文科女生的普通话总体水平比理工科女生的普通话水平高,文科男生的普通话总体水平比理工科男生的普通话水平高。调查结果中,一级乙等这个等级区间,理工科男生的普通话等级比文科男生的普通话等级高,有可能受到了生源地的影响,这4名男生均为北方生源。无论是在文科系中还是在理工科系中,女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比男生的普通话水平高。
三、基于性别因素的普通话认识考察
(一)调研方法
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集体座谈和电话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情况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来设计,全校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和理工科的男女学生。问卷调查采取当面作答的方式进行,对比较集中的问题采取集体座谈的方式得以确定,对作答不太明确的典型问卷,采取电话采访的方式进行落实。调查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395份,有效率为98.75%。我们借助excel软件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工科院校男女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情况。
(二)调研结论与分析
有关普通话认识,设有8道题进行统计和分析(表 4)。
表4 性别与普通话认识
分析表4:(1)工科院校男女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不存在太大的差异。(2)相较女生而言,男生觉得普通话更难学。(3)对比表1中男生实际获得的普通话等级可以看出,男生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评价偏高。(4)工科院校学生所学专业大多对普通话水平没有直接、显性的要求,所以工科院校男女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上都显得不太主动。(5)男女学生都认为普通话的标准与否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但是女生较男生更容易因此感到心理焦虑。
四、普通话水平性别差异的根源分析
(一)生理因素
神经生理学研究者认为,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大脑左半球善于加工语言材料,在语言交际时主要负责处理语言刺激,进行信息分析和推理。大脑右半球善于处理非言语刺激,如空间的、画面的和图形的信息。大脑左半球的发育程度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者还发现,女性的左脑半球比男性的左脑半球发育得早,这使得女孩在言语表达发展上要早于男孩。孙汝建在《言语和性别》一书中指出,一岁以内的女婴说话比男婴多,女婴学会说话比男婴要早2至4个月。王德春也认为在口头言语发展的速度上,女孩比男孩要快一些,这种情况在二三岁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女性的左脑半球优势决定了她们的言语优势。“女性语言技能优于男性,主要表现在言语流利程度、发音、语法和复杂长句的使用。男女的语言差异贯穿一生而不仅仅只表现在生命的早期。”日常交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要强于男性,语言表达一般都比较流畅、吐字清晰、口齿伶俐。
(二)心理因素
Trudgill曾经在英国诺里奇市做过一个实验,表明男性都有一种追求潜在声望(covert prestige)的社会心理,而与此相反,女性都有一种追求公开声望(overt prestige)的社会心理。语言的标准变体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它是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使用的变体,是社会声望最高的语言变体。语言的非标准变体往往与从事体力劳动、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相联系。但是,这种非标准变体往往使人联想到劳动者的强壮、粗犷、直率,是男子汉气概的一种表现。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变体,是有声望的语言。女性相较男性而言,更倾向于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男性更希望能表现出一种男子汉气概,他们追求的是汉语的非标准变体,比如方言和普通话中介语。
(三)社会文化因素
从男性和女性充当的社会角色来看,男性在社会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女性则是占据从属地位。女性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教育、公关、服务、医疗等,这些行业对语言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教育业就规定了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到一定的等级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社会中,女性的职业位置不是太显著,在事业上的成就也不及男性显赫,从而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女性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文化心理因素也使女性更倾向于说声望高的语言,即标准的普通话。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来看,女性要求具有阴柔之美、温顺服从、善良体贴、关心家庭,言谈举止要求礼貌高雅,有气质、有女人味。男性则要求具有阳刚之气、事业有成。男性在生活中更关注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潜在的角色期待也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言语发展起到潜在的影响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规范、标准的语言。这一点通过前面的问卷调查也可以证明,某些场合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因为自己不佳的普通话水平而感到焦虑。
以上主要是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工科院校女生的普通话水平高于男生的原因。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地域因素(所属方言区、城乡差异)、学科专业、语言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教师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因此我们只能说,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是造成工科院校女生普通话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的一个原因,至于性别差异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1]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侯涛,谢旭慧.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韩亚文.语言习得中的性别差异探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施兵.人类语言性别差异的根源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2).
[6]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谢旭慧,程肇基,王艾平.影响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因素的实证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9]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R.A.Hudson.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Trudgill,Peter.社会语言学导论[M].周绍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H102
A
1673-1999(2012)01-0135-03
易丹(1981-),女,湖北荆州人,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讲师。
2011-10-12
2010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C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