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交际:诠释与思考

2012-10-14董保华赵应吉

关键词:错位含义意图

董保华,赵应吉

错位交际:诠释与思考

董保华,赵应吉

由于错位交际与刻意曲解具有共性,即两者都以对说话者交际意图的正确理解为基础,故前者常常又被纳入后者的研究之中。在区别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错位交际的评判标准及其生成机制。

错位交际;评判标准;生成机制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便直说的话题,但出于种种原因(礼貌、委婉、含蓄等)又不好断然拒绝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机智地采取迂回、闪避的方式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其交际结果是未给对方提供所需信息。

例1(摘自《演讲与口才》2005年第6期):周末舞会上,一个心怀叵测的男人对某妙龄女子大献殷情。(A=男,B=女)

A1: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你贵姓?

B1:我跟我父亲姓。

A2:你父亲贵姓?

B2:当然是跟我祖父姓啦。

例1中,A想跟B套近乎,但B未给予A任何想要得到的信息,这样看似有问必答,实则说了等于没说。交际就如同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样,从而使交际没有实质性意义。虽然如此,B通过这种权宜性应对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语用目的:让A没趣,也就不会再纠缠自己了。

我们把上述交际现象称为错位交际(Staggered Communication,简称 SC)。与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称DM)一样,错位交际也产生于对言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故大多学者并未对两者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将错位交际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则更是鲜见。本文试图在区别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对错位交际做出界定并探讨其评判标准及其生成机制。

一、错位交际的界定

在正确理解对方交际意图的基础上,一般有三种应答方式:正面回答、迂回应答和意图歪曲。如上所述,迂回应答引起的错位交际与意图歪曲产生的刻意曲解两者之间存在共性,故而以往大多学者常常将两者等同视之。实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别。在做出区别之前,我们先看看前人对刻意曲解的论述。

王希杰认为,刻意曲解是解码人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有意为之的行为。何自然、申智奇进一步指出刻意曲解具有三种特性:第一,刻意曲解基于对方话语的正确理解;第二,刻意曲解强调听话人意向性;第三,听话人为达到某个交际目的而将刻意曲解作为一种交际策略。

然而,错位交际与刻意曲解存在共性,故少有人将错位交际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常常将前者纳入后者的研究之中。

例2: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学生进行儿科考试。

老师出题:简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某学生答:便于携带。

何自然、申智奇将例2归为刻意曲解。但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错位交际。理由如下:一是在这样特殊的语境之下,学生的回答明显与老师的期待不一致,即学生没有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二是并非学生知道答案而故意歪曲,相反很有可能是学生不知道答案而采取的一种随意行为(如学生也可回答“价廉物美”);当然,我们也很难猜测出学生当时的心理真实性,但硬说是刻意行为就有点欠妥;三是学生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知识的不足,而并非故意对老师的交际意图进行歪曲。可见,错位交际与刻意曲解本质是不同的。与刻意曲解相比,错位交际具有以下特性:第一,错位交际不具有刻意性,即听话人在理解发话人交际意图基础上,不歪曲其意图;第二,错位交际是为实现某个交际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语用策略;第三,错位交际中,话语体现出委婉、含蓄、模糊等特点,其语用目的是拒绝给对方所期望的信息。

二、含义视角下错位交际的评判标准

自Grice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后,国内外语用学界以此为契机对含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根据Levinson的语义分类图,“把语义用二分法切分四次,便产生了直义对含义、规约含义对非规约含义、非规约会话含义对非规约非会话含义、以及一般会话含义对特殊会话含义”。孙亚认为由于分类后的诸多含义似乎与直义没有关系,又由于Sperber&Wilson关联理论提出后,对语用意义的讨论也尚无定论,且受囿于篇幅,我们暂且只把意义二分:直义与含义,如例1 A1与B1分别有两种意义,即直义(询问-迂回应答)和会话含义(套近乎-不理睬)。

表1 A1与B1的两种意义

由于A1与B1分别表达两种意义,因而可组合成8种情形,但当男意欲传递的意义与女所获得的意义不一致时,便产生误解,本文不探讨这个问题。此外,A1意欲传递的意义与B1所获得的意义还可组合成以下4种情形(如表2)。

表2 A1与B1的4种意义合成

由表2看出,在正确理解交际意图的基础上,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错位交际(如第1种情形);刻意误解(如第2、3种情形);正确理解(如第 4种情形)。第1种情形中,A问B的姓名,这本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可B却说“我跟我父亲姓”这样的话来迂回应答。第4种情况中,B对A的交际意图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B的话语就体现出“我才懒得睬你”这样的会话含义。由此可见,错位交际通常是对别人的直义的迂回否定,从而采取迂回、闪避的方式机智地不正面回答对方所期望得到的信息 (如第1种情形),错位交际通常只生成于直义层,而不是含义层;而刻意曲解既可生成于直义层(如第2种情形)也可生成于含义层(如第3种情形)。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笔者认为判断错位交际主要有三条标准:(1)缺乏互洽基础;(2)存在同义反复;(3)语用目的不容辩解。

例3:一妙龄女子被一陌生人问道:“姑娘,今年芳龄几何?”女子答:“你说是几何就几何。”

当问及女孩年龄等隐私问题时,由于双方缺乏互信基础,其认知语境迫使其理解对方意图不轨,从而导致错位交际产生。“你说是几何就几何”这句话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从而与发话人自认为会得到所问信息这一语境假设相反,并产生关联。发话人借此对听话人的语用目的进行推导:不愿理睬自己。

例4:A:你爸爸是谁?B:我儿子的爷爷。

B是顺着A的话题的,但却没有提供给A所期望得到的新信息。A问“你爸爸是谁”这句话的目的是想了解其父亲的职业、官衔,或其他大致情况,但B在无视这些的情况下,运用同义反复(爸爸——儿子的爷爷)来达到拒绝对方的语用目的。同义反复在会话含义理论中违反“数量原则”,从表现上看也就是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完全没有提供信息。但是从深层看,也就是从含义看,它们都提供了信息。其传递的是这样的意义:我就不想告诉你。

例5(见曾宪国《嘉陵江边一条街》):张秋珍:“他的老汉就不消说了嘛,高新他本人又像个啥子?”丽芬(反驳道):“像个人,像个中国人。”

在张秋珍怒气冲冲地数落丽芬这个语境下,她说的“高新他本人又像个啥子?”无疑是要否定高新。而丽芬则抛开这一语境,用“像个人,像个中国人”来加以顶撞,从而导致错位交际产生。该例中,听话人(丽芬)根本没有对发话人(张秋珍)意欲传递的意图予以曲解,即丽芬明知张秋珍是在贬低高新;相反,她采用一种迂回、闪避的方式来否定了张秋珍对高新的轻视。当然,张秋珍对丽芬这一回答的用意是明白的,因此前者则不能通过辩解,如“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来反驳后者所说的“像个人,像个中国人”这句话所传递的语用目的——否定张秋珍对高新的轻视。

三、错位交际的形成机制

所谓错位交际形成机制是指错位交际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具体说,错位交际的形成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下文分析回答这些问题。

宗世海指出,通过对所掌握的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错位交际主要是由听话人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即 “听话人调用语境假设的某些特定心理”因素。Ibid认为主要与听话人的社会心理有关,即由听话人“在具体交际中的角色等所决定的某些社会心理影响了他们对语境假设的调用以及对发话人意义的理解”。宗世海从误解的角度将心理因素分为普通心理与社会心理,前者包括常规心理与先入为主心理等;后者可以概括为自我利益心理、自我防卫心理、社会距离心理、自我价值观心理等四类。错位交际主要表现为听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且主要指自我防卫心理、社会距离心理、自我价值观心理等。

例6(摘自《演讲与口才》2005年第6期):一男子见一姿色少妇身穿碎花短裙,频送秋波,笑眯眯地想和她搭话。

男子:“请问小姐,您这裙子是从哪里买的,我想给女友也买一条。”

少妇(冷笑):“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买的好,穿上这种裙子,那些不三不四的男人会借口打你女友的歪主意。”

例6中,少妇的意思不难领会。她明着劝男子不要买裙子,暗地里却顺口将“不三不四”的帽子扣到了他的头上,男子只得默默地吃了这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少妇在明白男子的意图后,不是正面回答男子的询问,而从另一角度对该男子进行挖苦。关联理论认为,一旦改变语境假设,就会引起关联。“不三不四的男人会借口打你女友的歪主意。”这句话正好是对该男子想对少妇有非份之想的真实写照,从而改变了男子的语境假设,引起关联,让男子自己感到难受。正是少妇的戒备心理,进行了答非所问,由此才产生了错位交际。

例7(见鲁迅《故乡》):“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我”对闰土的认知期待是他以“迅哥”相称,但由于闰土始终没有做出礼貌洽商而以“老爷”相称。闰土也知道自己与“我”之间的亲密程度,但由于封建礼教制度在其心中根深蒂固,认为自己使用了礼貌的话语。因为在当时称“老爷”是很礼貌的。王建华认为礼貌与否是以受话人为准的。闰土称“我”为“老爷”显然不符合“我”的认知期待,因而是不切适的。但闰土没有对这一不切适的话语做出洽商,即便在“我”的母亲要闰土改称儿时的称呼时,他也断然拒绝:“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终究没有对礼貌进行洽商,嘴上不离“老爷”两字。“我”与闰土的交际也就只有在“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之间进行了,也就出现了错位交际现象。导致错位交际的心理根源是社会距离心理。

例8(Ervin-Tripp,转引自王建华。A=policeman; B=Dr.Poussaint):

A:What’s your name,boy?

B:Dr.Poussaint.I’m a physician.

A:What’s your first name,boy?

B:Alvin.

A(警员)和 B(医生)之间的关系是陌生关系,一般情况下应当用有一定礼貌的话语。当 A说“What’s your name,boy?”,这不是因为 A对彼此之间语用关系的错误感知,而是他对黑人的负面态度,其目的是要对对方进行侮辱。B的回答 “Dr.Poussaint.I’m a physician.”清楚地告诉 A他的姓和头衔,医生这种职业在当地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是应受人尊敬的,B的回答向 A发出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B认为A的话语不够礼貌。然而,A由于对黑人歧视心理在作祟,继续我行我素,仍以“boy”相称。由于A与B在文化认同上不能达到互洽,各自的价值观心理不一致,从而产生错位交际,最后导致交际的中断。

四、结语

本文在充分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将错位交际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现象来研究,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当然,对错位交际的探讨是粗线条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错位交际也是一种以语用目的趋动的交际现象。看似答非所问,实则隐藏了交际者的语用目的。因此,错位交际有其存在的根源,是为实现语用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语用策略。

[1]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2]Levension D.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3]Mey J 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4]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3).

[7]孙亚.也谈刻意误解[J].外语研究,2005(2).

[8]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

[9]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0]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12]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M].现代外语,2003(3).

[13]周鹏.不便明说的话巧妙地说[J].演讲与口才,2005(5).

H030

A

1673-1999(2012)01-0138-03

董保华(1978-),男,四川南充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外语学院讲师;赵应吉(1972-),男,重庆忠县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2011-11-01

猜你喜欢

错位含义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有趣的错位摄影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燕山秋意图
五星红旗的含义